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历史

初中生必知的历史知识_历史备考总结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下面是有春秋时期服装特点,欢迎参阅。

初中生必知的历史知识_历史备考总结集锦 1

中蒙的历史渊源,算得上是举世共知。清朝时,内外蒙古均被纳入中国领土。但随着工业时代来临,华夏文明整体衰落,北方的俄罗斯却逐渐崛起,在这种格局下,沙俄开始盯上蒙古这块肥肉。

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沙俄操纵外蒙分裂势力趁机脱华独立,转受俄国控制。虽然北洋政府时期,曾趁着沙俄倒台,苏俄与白俄内战之机,一度恢复外蒙主权;但随着苏联重新统一全俄和中国军阀混战的白热化,这种光复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二战结束后,苏联成为超级大国,逼迫民国政府同意放弃外蒙,蒙古独立在法理上成为现实。

当然,这种所谓“独立”不过是表面上的。虽然在上一节《地缘政治39:为什么俄罗斯不吞并蒙古》一文中,云石君已经解释:鉴于俄蒙地缘关系及双方地缘格局的限制,导致苏联无法将蒙古直接纳入版图,但终整个冷战时期,蒙古都不得不成为苏联的附庸。但是政治上受苏联高度控制,对华也采取敌视态度。

不过随着冷战结束,苏联土崩瓦解,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元气大伤,对蒙古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前。而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日见成效,国力不断增长,已足以和俄罗斯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中俄关系也大幅回暖,交流合作成为两国交往的主旋律。

按常理说,这时候的蒙古应该改变对华的敌视态度才是。

毕竟,在中俄关系日趋亲密,甚至抱团取暖的大背景下,蒙古已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被迫选边站;而随着俄国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蒙古也获得了摆脱俄国钳制的战略空间——一旦俄国胆敢因此威胁蒙古,蒙古完全可以引入中国势力制衡;而且,从政治的角度而言,如果蒙古在保持中立的原则下左右逢源,中俄出于彼此顾忌,都不得不对这个夹缝中的缓冲国大肆拉拢,这对蒙古来说无疑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最后,作为一个资源大国,与中国的深入经济合作,更是蒙古其摆脱贫困,一举致富的关键途径。

有了这么多好处,蒙古完全应该改变立场,从亲俄反华,变为两头并重。

但现实却截然相反:政治上,蒙古继续坚决亲俄,对华戒备重重;文化上,蒙古仍极力煽动对华仇恨,导致民间反华情绪持续高涨;就连在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经济合作层面,蒙古也是顾虑再三,两国经济合作一波三折。

为什么会这样?

从表面上看,蒙古警惕中国有充足的理由:

历史上,中蒙曾经是千年宿敌,清朝虽将二者融为一体,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然对立,决定了他们在文化上依然各行其是;而清朝政府对喀尔喀蒙古(即外蒙古)的残酷限丁政策,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国的仇恨。

而就现实而言,蒙古在地缘属性上其实是东亚大陆的一部分,与中国本部核心区也非常接近,面对实力不断壮大的中国,蒙古难免会担心会有被“吞并”的可能——毕竟,清朝就曾“吞并”了喀尔喀蒙古。

当然,蒙古的这些担心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依据。但云石君看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中蒙历史上的确积怨不少,但与中国有历史矛盾的多了去了。别的不说,就是蒙古步步紧跟的俄罗斯,就直接霸占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连蒙古国本身,都是俄罗斯从中国身上割出去的肉。可如今中俄两国照样称兄道弟,抱团取暖。

当然,俄罗斯是世界级大国,蒙古难以比肩。但同样是中国周边的小国,越南、缅甸、甚至泰国都与中国有历史矛盾,甚至中亚的哈沙克斯坦,都还占着当年清朝的巴拉喀什湖以东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与心怀戒备的同时,依然深化与中国的经济、乃至政治合作。

至于中国的收复故土,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理论可能,但就现实而言完全站不住脚:

首先,鉴于中国早已承认蒙古,如果自食其言,将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当代国际政治规则,必将遭致多方责难,并会引发中国周边一众弱小邻邦的集体恐慌——这会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造成巨大冲击;

其次,俄罗斯也不会答应。虽然俄罗斯早已没了苏联的能耐,但仍然是响当当的世界级大国。蒙古作为中俄这两大世界级大国之间的重要战略缓冲,一旦中国有意吞并,将引发俄罗斯的强硬抵制。

所以,除非中国已强大到在被世界孤立的同时又彻底压制住俄罗斯,或者俄罗斯再次分裂解体,否则中国不可能有强行吞并蒙古的打算。

退一步说,如果中国真的在将来清除了俄罗斯影响,回过头来打蒙古的主意,那蒙古不管反哺反华与否都毫无意义——悬殊的实力差距,决定了它本身态度如何,对中国的企图都毫无影响。

所以,就算蒙古对中国心存猜忌,那它至少也应该在政治靠俄国的同时,经济上与中国合作——毕竟谁也犯不着跟钱过不去,而蒙古要想将地下资源变现,唯有指望中国。

可就连这种政治靠俄国、经济靠中国的务实选择,蒙古都干的不情不愿。这又是为何?

初中生必知的历史知识_历史备考总结集锦 2

1.榜下捉婿——宋真宗时期,一个叫范玲孙的中了榜首,宰相便立马将女儿嫁给了他;宋神宗时期,一个叫蔡卞的中了进士,王安石让其火速娶了自己的女儿。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开始“预定”了,只要看好了某个人有可能中榜,便先定下来,只要一中便立马结婚,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这样被人家定下来的。

2.中国古代四大爱情神话——1、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不成人形。2、牛郎与织女,天隔一方,一年才能相聚一日。4、白素贞与许仙,一个压塔下,一个孤独终老。5、孟姜女为夫泪洒长城,无力回天。你看,历史无数次证明,真爱是没有好结果的。

3.康熙景陵多后妃——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那么康熙帝一生共有多少后妃呢?至今也是个谜。

4.宋后一日三餐——事实上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5.让人喷血的造型——何晏是曹操女儿金乡公主的丈夫,母亲又被曹操收为妃子,傍上这样一位继父兼岳父,何晏更有白的资本,他太白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敷粉。如果光是白,那也只是静态的美,关键是他还静中有动,走路时特爱顾影自怜,再适度地扭胯提臀,扭头时顺势抖一下头发,双目作深情迷茫醉生梦死状,这造型绝对让人喷血。

6.战后虽胜犹败——二战结束后,苏联从德国获得120亿美元赔偿;犹太人从德国获得600亿美元赔偿。而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以战败国身份付给日本2.3亿两白银赔偿。

7.中日差距在哪——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

8.慈禧祝寿与割地——50岁生日,爆发中法战争;60岁时,甲午战争爆发;70岁时,东北三省处境危险。章太炎写对联讽刺: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

9.忠臣被污割肉——袁崇焕宁远城之役炮石击死努尔哈赤。后来他被押到菜市口,围观人山人海,纷纷去看这个明朝最大的汉奸受刑,人不了解真情,以为他是个大汉奸卖国贼,当刽子手开始行刑时,群众纷纷给刽子手投掷铜钱,买袁崇焕的肉生吃,可见对他恨之入骨,一代忠臣就这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块块的割下,被人们分着吃了。

10.十句名言总结中国历史——1:帝王将相宁有种乎;2: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6:精忠报国;7:匈奴未灭,何以家为;8: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莫须有。

初中生必知的历史知识_历史备考总结集锦 3

1、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8万余人,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家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由行李、周恩来、王稼祥负责。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面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2、1931年9月18日夜,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他们以此为借口,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这就是“九·一八”事变。面对敌人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东北沦陷。(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日。)

3、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蒋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进攻,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 “卢沟桥事变” 即“七七事变”。 从此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全国性的抗战也由此拉开了序幕。1937年8月,日军又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在那里进行长达六周的屠杀,运用各种手段致使30万以上的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丧生。

5、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共通电全国,呼吁全面抗战,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对日本的侵略给予抵抗,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了。

6、1938年春国民党李宗仁将军率军血战台儿庄,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我军发动的一次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7、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内容: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8、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放解放战争,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9、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初中生必知的历史知识_历史备考总结集锦 4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知识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 行使自治权。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

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

提出: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点2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知识点1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知识点2 日益密切的交往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进展。

 

第15课 钢铁长城

知识点1 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军:新中国成立后,由单一兵种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此后相继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行制造的核潜艇。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部队等多兵种组成。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飞机由从国外购买到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后,空军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知识点2 导弹部队的发展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

主要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2015年,该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知识点3 新时代强军之路

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军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和禁运。

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2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目的: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联合国将其排斥在外。

标志: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2 中美、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知识点3 全方位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两弹一星”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航天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地位: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影响: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青蒿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前:

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成果: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改革开放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点1 日常生活的变化

概况: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表现:

 

知识点2 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

(1)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

(2)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5)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电信事业的发展:

电信事业: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互联网: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初中生必知的历史知识_历史备考总结集锦 5

从地缘结构上看,蒙古高原位于东亚大陆北部边缘的正中,直接塞入北中国腹心,东、南西三面皆被中国包围,是连接中国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四大板块的地缘中心区域。

在农耕时代,这种地缘中心的位置,使聚居于此的游牧军事力量,可以同时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北中国任意板块发起攻击,而中国不仅防线漫长,而且各版块间难以互相联通支援,只能处处设防,在极大消耗国力的同时,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这也是塞外游牧民族成为中原王朝千年梦魇的重要原因。如果它只是从单一方向威胁中国,那以华夏文明的超强实力,就算无法将其制服,但抵御起来也容易的多。

当然,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游牧文明迅速没落,而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能力远胜农耕文明,使得蒙古高原不能再像古代那样,凭借自身的特殊地缘条件维持独立性。

这下蒙古的麻烦就来了。在工业时代以前,不管华夏文明如何让强大,但农耕文明的局限,决定了他不可能在文明体系上将蒙古征服。即便是清朝时,蒙古被纳入中国,但也不过是化为内藩而已,政治上依然保留部落制,经济上依然是游牧、文化上也是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总而言之,那时候的中原和外蒙,仍旧是两个南辕北辙的文明体系。

但工业抹平了这种界限。与蒙古高原相比,中国核心区不仅规模更大,而且更适合工业和贸易的开展;而蒙古高原的海拔又不足以阻挡工业文明体系的进入;这也就意味着,在文明体系上,中国第一次有了将蒙古彻底同化掉的可能。

这就可以理解蒙古的担忧了。凭借丰富的地下资源,以及沟通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四大板块的地缘优势,只要与中国强化经济合作,蒙古的确可以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一举进入现代文明。但是与此同时,伴随着这种交流,蒙古也会不可避免的会在各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由于蒙古原生文明体系极端落后,规模又非常有限(总共300万人口),所以在先进的现代文明面前几乎没有抵抗能力;而身居内陆,被中俄包夹的地缘格局,又阻断了蒙古从其他国家吸收给养的可能。再加上蒙古自身地理环境太恶劣,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工业化,所以蒙古想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与中俄的合作。

当然,蒙古可以亲近俄罗斯,通过与俄合作来发展经济。

但这只是想想罢了。在现实中难以做到。

首先,现在俄罗斯已不是苏联,经济实力已是世界二流,而且发展前景不佳;

其次,俄罗斯与蒙古毗邻的西伯利亚是其边缘地区,本就经济发展落后,而且蒙古国土向南嵌入东亚大陆腹地,仅北面与俄接壤,这又使它很难大规模承接西伯利亚铁路这一远东交通动脉的辐射;

最后,蒙古最大的竞争力是地下的丰富资源。可问题是,俄罗斯资源多的是,现在也要靠资源输出维生,在经济上不仅无法与蒙古互补,反倒构成竞争。

基于以上三点,俄罗斯在经济上帮不了蒙古,能让蒙古实现代化的就只剩下中国一家。可选择中国,也就意味着蒙古所获得的现代文明,完全是华夏文明的翻版——换句话说,蒙古将彻底中国化。

一旦文明体系被中国化,那么蒙古维持政治独立的意识形态基础也将土崩瓦解。

在《地缘政治41:俄罗斯为什么不吞并蒙古》中,云石君已经说道:蒙古在地缘属性本是东亚大陆的一部分,人种也与中国不存在太大差异。这种情况下一旦在现实层面的经济、文化上也与中国深度融合,那后果将极其严重。

虽然中国绝不会强行吞并蒙古,但如果蒙古人民主动“心向中国”,那蒙古想继续维持国家独立可就难了。

这当然是蒙古掌权的精英阶层极力反对的。

只不过,他们也没有好的办法。靠俄罗斯不顶用,靠中国又怕被同化,至于靠其他国家——蒙古倒是一直极力推动与第三国的关系。可身居中俄夹缝的地缘格局,使任何引入第三方势力的努力,都注定只是镜花水月。 在这种情况下,蒙古精英阶层要保证国家和民族的延续,就只能有一种办法:坚决反华,绝不给华夏文明“改造”蒙古的机会。

作为代价,就是中蒙经济合作进展缓慢,而没有中国的支持,蒙古守着金饭碗要饭,也就不足为奇了。

TAG标签: 历史 复习

初中生必知的历史知识_历史备考总结集锦_精选范文网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下面是有春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