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参考经典
相关文章
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的科目,化学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需要怎么学,一直是学生们想知道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最新初中化学知识点电子版,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参考经典 1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点燃
2Mg +O2 2MgO 2Mg +O2注:MgO:白色固体 点燃
4Al +3O2 2Al2O3 4Al +3O22O3 注:Al2O3:白色固体 点燃
3Fe +2 O2 Fe3O4 2Cu + O2 △ 2CuO 注:CuO:黑色固体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 + 酸 → 盐 + H2↑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
H2SO44 + H2↑2+ H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3H2SO42(SO4)3 + 3H2↑3+ 3H2↑
H2SO44 + H2↑2 + H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2SO44 + H2↑2+ H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当一定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或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 一价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法: M(H2) =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置换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 + 3CuSOAl2(SO4)3 + 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 2AgNO33)2 + 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4溶液:蓝色 FeSO4 、FeCl2溶液:浅绿色
②Fe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参考经典 2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色散性好,坚硬)
2.石墨(软,有滑感。具有导电性,耐高温)
3.c60(由分子构成)
性质:1.常温下不活泼
2.可燃性c+ o2==(点燃) co2 2c+ o2== 2co
3.还原性c+2cuo==2cu+ co2
4.无定形碳 1.木炭和活性炭 吸附性
2.焦炭 炼钢
3.炭黑 颜料
二、co 2的实验室制法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
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与水反应co2+ h2o== h2+ co3
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 h2o
2.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3.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4.实验装置:固液常温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验证)用澄清石灰水 (验满)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6.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化工原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及做制冷剂
三、co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可燃性2co+ o2== 2co2
还原性co+cuo==cu+ co2
毒性:使人由于缺氧而中毒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参考经典 3
⑴金刚石、石墨:C
⑵水银、汞: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氢氯酸:HCl
(6)亚硫酸:H2SO3
(7)氢硫酸:H2S
(8)熟石灰、消石灰:Ca(OH)2
(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
(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
(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 (也叫小苏打)
(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
(15)酒精、乙醇:C2H5OH
(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 醋酸根离子) 具有酸的通性
(17)氨气:NH3 (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 (工业用盐、有毒)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参考经典 4
1.白色固体:MgO、P2O5、CaO、 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铁、镁等大多数金属块状固体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 KMnO4为紫黑色 。
3.红色固体:Cu、Fe2O3 (红棕色)、HgO、红磷 ▲硫:淡黄色 ▲ Cu2(OH)2CO3为绿色
蓝矾(又叫胆矾):蓝色 NO2 :红棕色气体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不溶于稀HNO3) 等
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Mg(OH)2。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参考经典 5
1.空气的成分
氮气占 78%, 氧气占 21%, 稀有气体占 0.94%, 二氧化碳占 0.03%,其他气体与杂质占 0.03% 。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O2 、CO、SO2、.H2S、NO 等物质 。
3.其他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根)、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 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
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 K 铜 Cu 银 Ag 等;
.固态非金属。如:碳 C 硫 S 磷 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 2 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 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 O3 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
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 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 2n2 个电子(n 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 2 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 8 个电子(He 有 2 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
说明:(1)pH=7,溶液呈中性;pH <7,溶液呈酸性;pH >7,溶液呈碱性。
(2)pH 越接近 0,酸性越强;pH 越接近 14,碱性越强;pH 越接近 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参考经典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