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一年级经典集锦
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二年级的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成语故事一年级经典集锦 1
在我国历的春秋时代,有一个杞国人,总是担心有一天会突然天塌地陷,自己无处安身。他为此事而愁得成天吃饭不香,睡觉不宁。
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得知他的忧虑之后,担心这样下去会损害他的健康,于是特意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些积聚的气体而已。而气体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你抬腿弯腰,说话呼吸,都是在天际间活动,为什么你还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杞国人听了,仍然心有余悸地问:“如果天是一些积聚的气体,那么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不会掉下来呢?”
开导他的朋友继续解释:“太阳、月亮、星星,也都只是一些会发光的气团,即使掉下来了,也不会伤人的。”
可是杞国人的忧虑还没有完,他接着问:“那要是地陷下去了呢?又该怎么办?”
他的朋友又说:“地,不过是些堆积的石块而已,它填塞在东南西北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没有石块。比如,你站着踩着,都是在地上行走,为什么要担心它会陷下去呢?”
杞国人听了朋友的这一番开导之后,终于放下心来,十分高兴。他的朋友也为他不再因无端的忧愁而伤身体,感到了欣慰。
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过是宇宙间的一付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的一种,其本身并未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像,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然的。杞国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有点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对于这场争论,战国时的郑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那个杞国人和他的朋友,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则故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人生还是要豁达些好。
成语故事一年级经典集锦 2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的小孩,名叫曹冲,曹冲的爸爸是个大官。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成语故事一年级经典集锦 3
【拔苗助长的典故/故事】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躬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还不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蔓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一跃而起开始忙碌起来。
傍晚,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她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阅读心得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拔苗助长读后感】
自然界万物生长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强行改变自然规律,最终会落得相反的下场。拔苗助长成语故事中的宋国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长高,最后弄巧成拙,禾苗全部枯死了。凡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一年级经典集锦 4
西汉时期,的词赋家司马相如曾供职于梁孝王,他在梁孝王的“梁园”住了三年,在那里写下了赫赫有名的《子虚赋》。《子虚赋》里说的是:楚王派子虚拜访齐王,齐王率领出类拔萃的狩猎能手陪子虚进行了大规模的游猎。齐国的乌有先生后来开诚布公地询问子虚对游猎活动的感受,期望得到赞扬。子虚此时却对楚王的游猎活动侃侃而谈,目的是贬低齐王的游猎活动。乌有先生竭力为齐王辩护,谁对谁也不能心服口服。……此文词藻华丽,场面宏伟。汉武帝读了之后赞叹不已,于是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诸侯的游猎,如果是天子游猎,那场面一定是叹为观止。”汉武帝大喜,请司马相如再写。司马相如就又写下了《上林赋》。《上林赋》写的是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各自夸耀本国君主游猎盛况的对话后,认为齐、楚都微不足道,他开始讲述天子游猎的气魄和天子花园上林苑的壮丽。文章末尾,司马相如对诸侯、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行为冷嘲热讽,并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成语故事一年级经典集锦 5
窃符救赵
他是为人宽厚、礼贤下士的贵公子,凡是士人,不论才能高低,他都能谦和地对待他们,不以富贵姿态傲人。因此周围千里的士人都争先恐后地来依附于他,以至于各诸侯国都因为忌惮公子,不敢随意进犯。他就是被公认为战国公子之首的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
在《史记》里,信陵君“窃符救赵”几乎是一个完美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信陵君光彩照人、雄姿英发、义薄云天,引来后人源源不断的敬仰和膜拜。然而事情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名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安釐王元年(前276年)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号信陵君。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里才德最高、名声最响的一个人。他屈尊求贤,致使门下宾客数千,一时间人才济济,所以诸侯国都因为公子的关系十多年不敢发兵魏国。
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全歼赵军40万,公元前258年,秦国大军直抵赵国都邯郸城下,一时间赵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为此赵孝成王、平原君向各国求援,魏王便派遣老将晋鄙率兵10万救赵。
平原君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平原君给信陵君写了一封信,“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见对方打着自己姐姐的旗号,语气强硬地要求发兵,于是只好千方百计地劝说魏安釐王发兵救赵,可是魏安釐王惧怕秦国,迟迟不敢出兵。
后来,信陵君只好在门客的帮助下,偷出了魏安釐王调兵遣将的虎符,又杀了大将晋鄙,最终才解了邯郸之围。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美名也传遍了天下。
窃符救赵真的是义薄云天吗
许久以来,人们都把信陵君看成是义薄云天的人物,对其有着无数的赞美和夸耀。可是也有人对此持反对态度。
他们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因为他义薄云天、急人之难,而是虚荣心作祟使得信陵君有了邀名的心理。
信陵君虽然门下人才辈出,但这些都是一些门客,而并非是可以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武士、将军,也就是说信陵君是不具备救赵的实力的。
可是经过平原君和其使者的一通忽悠,信陵君有些飘飘然了,为了显示他的“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一次次请求魏安釐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安釐王。遭到拒绝后,他只得使出下三滥的偷盗手段,窃取了虎符,去营救赵国之围。
若背着魏安釐王窃符是为了魏国的利益,也就罢了;可是信陵君“窃符”,不仅不是为了魏国,反而害了魏国。因为此时的魏国也仅仅有自保的能力,根本不具备向外派兵援助别人的实力。此时向外派兵,必将导致内部空虚,自己全线押上,如果一旦被人抄了后路,那将使魏国有亡国之险。
就算没有被人从后面偷袭的情况,信陵君带着魏国的兵将和秦国的虎狼之师作战,这样一来,既使得魏军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又得罪了秦国,给双方的矛盾埋下了隐患。这是一个但凡稍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就可以想到的,可是信陵君为了自己的名声,把其他的东西都抛弃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中,他表现得情深义重,看到平原君“独不怜公子姊邪?”的书信时更是热血沸腾,想要孤身跑到赵国去救自己的姐姐。由此可见,信陵君抛开生死奋力救赵,是怕自己的名誉受损,怕自己的姐姐受难,这固然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平原君夫人何尝不是魏安釐王的妹妹呢?
在关系到一国人民的生死利益时,在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危时,拿一个女人说事儿,这就更缺少政治家风范了。
可以这样说,“窃符救赵”是造成魏国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信陵君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名声,鼠目寸光的他利用了自己的政治资源和长期培养起来的虚伪名声,为自己又迎来了一次更大的、“千古流芳”的“蜗角虚名”。信陵君的“蜗角虚名”不但没有得到“蝇头小利”,反而终致害人害己害国。
总结
因此,信陵君窃符救赵整个件事中,只能显示出信陵君的无知无能,意气用事。他的“义薄云天”只是为了他的名声服务的,而对于信陵君自己的国家、兄长兼君主的魏安釐王,他毫无“义”可言。
成语故事一年级经典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