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历史典故大全精选
相关文章
:长征路上艰难险阻,饥寒交迫,是人类历史上的 伟大奇迹。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究竟有多少年轻的生命 倒在了长征路上。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长征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长征历史典故大全精选 1
当红军一路来到遵义时,很多普通战士并不知道党内最高层发生了“改变中国航向”意义的变化。
他们只关注在贵州这个第二大城镇里,能否吃到好东西。结果,在遵义呆着的十天里,没有行军,没有打仗,用红军战士自己的话说,是在遵义享受了十天的“城市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摘自《遵义日记》)。有的战士几乎天天下馆子。他们找到城里最大的川味饭店,而且,一下子点了“辣子鸡丁”“酸醋鱼”等六七道菜。结果,那老板一看生意来了,就玩起了今天国人非常熟悉的“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勾当。将一盘菜量减少不说,还将鸡肉藏起,里面放些更便宜些的猪肉。从古至今,中国人玩生意上的把戏,都是无师自通的。
还有的红军战士想把从别处得来的兽皮,改成合身的衣服,结果,又被当地的裁缝给偷偷割去不少皮料,占了红军小战士不少便宜。
当在遵义呆到第七天时,更新鲜的内容,吸引了无数年轻的红军战士:晚上要召开与女生跳舞的“同乐晚会”。这对于很多青春期的红军战士来说,真是一个想起来就十分开心的事情。结果,遵义最时髦的女孩子被邀请来,晚上5点整,晚会开始。当女孩子们登场时,红军战士给予了最热烈的掌声。但高潮时刻的到来,则是红军中一个叫“萧队长”的人的上台时。萧队长个子高大,但他跳的苏联高加索舞蹈,却十分敏捷。他与女孩子一起跳舞,吸引了无数人眼球,掌声震天响。
当很多红军战士已经对这个城镇感到某种厌倦时,第十天姗姗来迟。
半夜时分,一道军令下来,天还没有亮,红军战士又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读着这样的故事,才真正感受到鲜活的生命的存在。才感到原来打江山者,也都不是什么神,而是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普通人。
长征历史典故大全精选 2
这是1937年红二方面军主要领导干部在陕西富平的一张合影(见下页)。站在第一排穿旧式男装的儿童,其实是个女孩,当时她才两岁。她就是贺龙元帅的长女——军旅作家、少将贺捷生。
1935年11月1日,刚刚打完胜仗的贺龙得知妻子蹇先任生下了他们可爱的女儿,无比欣喜。为了祝贺女儿的出生,贺龙与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同志一起喝起酒来。贺龙说:“小毛毛出生了,还没有起个名字呢!”前敌副总指挥、后来成为贺龙连襟的萧克将军(萧克之妻为蹇先任的胞妹蹇先佛)说:“小毛毛一出生部队就打胜仗,好兆头,就叫捷生吧。”贺龙夫妇觉得这个名字既响亮又很有纪念意义,于是欣然接受。
长征就要开始了,按当时的情况是绝不允许未满月的婴儿随红军长征的。贺龙与妻子商量后,决定把女儿暂时寄养在一户亲戚家。可一个星期下来也不见那位亲戚来接。
贺龙决定带着未满月的女儿一道长征。在前敌总指挥会议上,贺龙如实向红二方面军将领谈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长征途中如遇到愿意收养孩子的人家,就随时将女儿寄养在老乡家里,绝不拖累大家。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萧克、政治部主任王震、副政委关向应等经过集体讨论,终于同意破例带小捷生一起参加长征。
1939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开始长征。那时,贺捷生刚刚出生十九天。
长征途中,小捷生在妈妈怀里被抱得很紧很紧,她当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每天行军时,母亲怕树枝划伤女儿,就用布袋子兜起捷生,把布袋挂在胸前,这样可以时时照看着。在过敌人封锁线时,贺捷生的嘴被紧紧地堵住,几次因挤压过度差点窒息。由于蹇先任没有了奶水,每到一个宿营地,她就抱着小捷生四处找老乡要奶吃,同时,还给他们讲革命道理,讲红军是穷人的队伍。长征途中,有无数的妈妈给捷生喂过奶,她是吃千家奶走过来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小捷生经历过很多次凶险。一次突围时,蹇先任冲出重围后发现怀中的女儿不见了,她顿时觉得心如刀割,不顾生命危险顺原路折返回去找。原来女儿是在突围时不慎从她胸前的布袋里滑落,掉在了路旁。一位老乡发现了,就拾了起来,捷生这才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还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贺龙把女儿放在他穿的羊皮大衣的怀里。他骑马冲过敌人的封锁线后,却把孩子丢了。是捷生的哭声让红军战士发现了她。后来,才辗转送到贺龙手里。
捷生这个“小毛毛”跟着长征,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全军将士的心。每到宿营地时,大家都安排她和母亲住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战士们经过她们母女居住的屋外,都要侧耳倾听,怕孩子没有了声息。过雪山时,很多人抵不过风寒,病倒了。小捷生体质弱,病得非常厉害,两三天没有哭声了。大家认为她这次真的撑不下去了。陈希云找了块花布,递给蹇先任说:“娃儿走的时候用这块花布包着吧,她到底是个女孩。”贺龙含着泪说:“这孩子命大,再给她灌点草药试试吧!”也许真的是捷生命大,三天后,她又有了微弱的哭声。捷生的哭声使大家悬着的心都放下了,她的哭声也给了全军将士一个惊喜——像传达一个总部的命令一样,队伍里都在传递着这句话:捷生又哭了!捷生又哭了!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小捷生很乖。这个未满月的婴儿,长征一开始就被挂在母亲胸前,在长长的行军队伍中摇晃。风声,雨声,天上飞机的轰鸣声,地上枪炮的炸响声……她就是在这奇特的“摇篮曲”中活下来的!
长征历史典故大全精选 3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长征历史典故大全精选 4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长征历史典故大全精选 5
脚踏实地励志故事
真实感人小故事
短篇暖心小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长征历史典故大全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