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最新总结模板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长征中的故事10个_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最新总结模板 1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突然敌机来袭,贺子珍为了抢救红军伤员,被炮弹炸伤,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最新总结模板 2
人物档案:谢振华,1916年出生于江西省崇义县上堡镇甲子村。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委会主任,北京、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政委兼军区党委书记,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还是在孩童时代,就听大人讲谢振华的故事。说他少年得志,18岁就当红军的团政委,说他32岁便担任纵队司令和军长,说在上海战役时,他以一个军吃掉国民党美式装备的一个军,并活捉敌中将军长……
后来阅读红军战斗故事,知道了四渡赤水,巧夺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穿过沼泽大草地,抵达吴起镇,告捷直罗镇,这些举世罕见、惊天动地的人间壮举,谢振华将军都亲身经历过……
12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万寿路一座静谧的院子,见到了敬仰已久的老前辈。听这位传奇将军讲述了70年前长征路上爬雪山的故事。
“长征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我们能够翻越大雪山、穿过沼泽草地,就是因为我们红军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老将军90岁高龄,身材魁梧,思维清晰,眼睛里充满着睿智,讲起话来声若洪钟。
1935年6月中旬,红三军团开始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是一座海拔4500米高的大雪山。它横亘于四川西部的宝兴与懋功交界处,山岭逶迤,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行人呼吸困难。
年仅19岁的谢振华由团政委改任红三军团保卫分局执行科长,负责军团的收容工作,主要是把掉队人员和遗散的武器装备收拢起来,妥善处理,并随时报告敌情,还要保证自身和部队的安全。
在出发前,谢振华向大家特别强调了军团叶剑英参谋长提出的翻山四点要求:一不能快走,二不能说话,三不能坐下来休息,四要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搞好团结互助。过夹金山时的两个细节令谢振华终生难忘:在山脚下,他看见彭德怀军团长亲自抽查一些连队的准备情况;行至半山腰,他又看见彭军团长的骡子上驮着文件,而他自己则与战士们一起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走。彭军团长还大声命令一名体弱的战士抓住骡子的尾巴边滑边走。老将军说:“多少年来,我们就是照着彭军团长的样子做的。任何时候都要率先垂范,爱护士兵。”
老将军回忆道:那时的艰苦已经到了人的生理承受能力的极限,是后人难以想象的。他说:“我带收容队的同志走到一个避风的斜坡处,看见有十来个掉队的干部战士围着一堆燃尽的木炭坐着不动。我就过去喊他们赶快走,但他们一个个却像雕塑似的毫无反应。原来,他们已经牺牲。这是因为雪山上本来就缺氧,他们围在一起烤火取暖又消耗了许多氧气,结果因缺氧而牺牲。他们连名字都没有能够留下啊!”
越是艰难的时候,指挥员的作用越重要。老将军说:“本来行军就累得要命,而收容队员的任务更为艰巨。说实在的,那时,我的身体也挺不住了,但我还是咬紧牙关。雪山的天气像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天气还好好的,万里无云,顷刻间就狂风大作,有几个战士被吹出十几米远。接着雪和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边鼓动大家,一边搀扶着战士一步一步向前挪动。就这样,我们终于战胜了雪山。”
听长征的亲历者讲述爬雪山的故事,和读历史教科书的感觉不同。长征的艰难困苦是人世间罕见的,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准确描述的。记者问老将军,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你们挺了过来?老将军答道:“是对革命的信仰,人不能没有信仰。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路上,我们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坚持过来,就是我们认为吃这种苦,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的翻身解放,相信跟着共产党,为人民打天下,一定会胜利。没有这种信念,是不可能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将军兴致极高,欣然挥毫泼墨:“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老将军叮嘱说,“一个人、一个军队、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要有信仰,有理想,有一种精神。希望我们的年轻官兵牢牢记住这一点。”
最后,老将军还对记者谈起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他说:“航天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科学精神。我们继承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又有探索太空的科学精神,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最新总结模板 3
长征途中,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变成鼓鼓的。不久后,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的“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真相,于是大家自愿地分一些干粮给小兰,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最新总结模板 4
血战湘江
湘江战役是红军在左倾军事路线指导下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一次作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国民党军是摸不清红军的去向的。但是中央红军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判断明白了,红军是西进。这样为了歼灭红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
1934年11月27日、28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红三军团的各一个团,抢在国民党军到达之前渡过了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堡”60里之间的一段渡河口,这段湘江河流比较浅,有四处浅滩可以徒步涉水过江。同时红军还在湘江上架设了五座浮桥。但是,由于博古、李德采取大搬家的方式,和实行消极避战逃跑主义,部队连印钞机、X光机、没有炮弹的大炮都要带上,所以行动非常的缓慢。这样国民党军二十五个师分为五路,迅速赶往湘江,拦截红军。
红军渡过江的部队,为了保卫中央党政机关组成的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和主力过江,在湘江两岸和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当时国民党军有飞机,先是炸掉浮桥,然后向红军往江边运动的部队狂轰乱炸,而红军抬着大量的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蠕动,飞机一来,一炸,那就成片成片的倒下,到了江边的部队,浮桥已经被炸掉,只能涉水过江,涉水过江的时候,空中的飞机轰炸,国民党的机枪大炮扫射,所以伤亡非常的严重。担任阻击任务的各个红军主力团,伤亡都超过半数,有的团一天之中牺牲两任团长。在12月1日战况是最激烈的,12月1日凌晨一点到三点,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给红军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下达了两份急电,要求无论如何要确保渡口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保证西进的道路是畅通的,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中央的电报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形势极其危急。激战到12月1日下午五点钟,这个时候渡口被敌人控制了,来不及过河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的第十八团被敌人阻在湘江东岸,全军覆没,一个师和一个团,成建制的失败,这在红军以前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湘江战役是首例。
经过湘江血战之后,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只剩下了三万多人,这时党和红军面临着覆没的危险。
遵义会议
渡过湘江以后,蒋介石已经判明红军要跟二六军团会合,在中央红军北上湘西的途中,调集了18个师的兵力等着你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红军按照原定计划北上湘西,很可能全军覆没。但是中共中央的负责人博古和掌握红军军事大权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坚持要北上湘西。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坚决反对,主张放弃北上湘西的计划,红军继续西进,到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地区去发展。博古、李德拒不采纳毛泽东的建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究竟往哪去?会上大多数人都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但是李德拒不采纳,站起来一甩手,离开了会场。12月18日,中共中央又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在大多数人的支持下,毛泽东的意见得到采纳,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到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去创建新的苏区。
进入贵州以后,因为贵州境内的敌军兵力相对薄弱,而各路追剿军尚未赶到,这给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赢得了时间。遵义会议最终决定结束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排除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同时肯定了毛泽东的一整套战略战术原则,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
当年蒙哥马利访华的时候问毛泽东,三大战役是不是最得意的军事指挥行动?毛泽东摇摇头说,他最得意的是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军事形势是什么样的?红军只有3万多人,国民党军当时是40万人,兵力对比更加悬殊。另外红军还没有弹药。中央红军出发的时候,8.6万人只有2.9万支枪。只有140万发子弹。也就是说,平均8.6万人4个人一支枪,一支枪不到50发子弹,另外还有400多挺机关枪,每一挺机关枪的子弹不到400发。
那时红军作战主要靠缴获国民党军的装备来补充自己,但红军一路上被动挨打,没有打胜仗、没有缴获就无法补充弹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通过四渡赤水调动敌人,用3万人的兵力跳出40万敌军的重兵包围,而且还打了一场大胜仗!
遵义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到川西北去会合红四方面军。中央红军1935年1月19日开始出发,但28日在土城遭到川军的阻截。这时,毛泽东果断的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这是一渡赤水,是1935年的1月29日。一渡赤水到达滇东北以后,各路国民党军蜂拥向西来追缴红军,这个时候就暴露出黔北地区、贵州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力量薄弱的弱点。毛泽东抓住这样一个战机,杀了一个回马枪,你往西追我,我绕一下从东边东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再回到遵义地区去,还消灭了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一共毙伤伏敌5400多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补充了装备弹药。
当中央红军回到遵义以后,西进的各路国民党军又调回头来赶到东面追你,毛泽东再一次大张旗鼓的向西,准备作出要到川南北渡长江的姿态来。当时,蒋介石特别怕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组合,所以又急忙调动兵力去追赶中央红军。当敌人被调到川南地区以后,中央红军突然又杀一个回马枪,秘密迅速地四渡赤水又返到东边来,然后趁着贵州国民党军被调到川南地区以后,长驱南下渡过乌江,兵逼贵阳,用一连串的战略机动打乱了整个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乘虚渡过金沙江,把几十万国民党军甩在了金沙江南岸。
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最新总结模板 5
张文,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副军职),1919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3年2月参加红军,1935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载入史册。我们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是八万人,现在只剩下一万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华”。正是这批衣衫褴褛的红军将士,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近日,记者拜访了97岁的老红军张文,探寻她传奇而曲折的红色足迹,感悟红军将士的铁血担当。
1 “我所在的红四方面军被服厂共有6个班、100多名女战士,长征走到八里铺时,只剩下两个班”
历经战争与和平的岁月更迭,张文老人仍然保持着清晰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她说:“虽然80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都淡忘了,但我永远记得长征路上的大哥大姐们,他们中许多人在行军、战斗中倒下了!”
征途漫漫。1935年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后随即北上,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就是位于四川省宝兴县的夹金山。
一天夜里,红军将士打着火把开始爬山,张文与战友沿着一条泥泞小路往上爬,越往上山势越险。到达3000米以上的海拔时,山上狂风乱卷、冰封雪冻,大家把带的衣服全部穿上,还是冻得直打哆嗦。由于空气稀薄,张文感到呼吸困难,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十分难受,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沉得抬不起来。在离山顶不足3里的地方,张文两眼昏花、四肢无力,怎么也走不动了。排长刘文芝见状急忙赶上来,把她背的东西全部抢了过去,又叫来管理科长,两人用胳膊架着她,一步一步往上爬。
“到了山顶,天气异常寒冷,加上氧气严重不足,人倒下去就很难再爬起来。我亲眼看见,许多战友因为衣着单薄永远倒在了雪山上……”8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张文依然历历在目,她们采取几个人抱团的形式行军,互相依偎尽力维持身体温度,互相提醒对方不要睡着,踏着厚厚的积雪,艰难地下了山。
作为红军女战士,张文与战友在长征路上尝尽了艰辛。“我所在的红四方面军被服厂共有6个班、100多名女战士,长征走到八里铺时,只剩下两个班。”老人深情地说,“比起牺牲在长征路上的战友,我们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能看到社会不断发展,是多么幸运和幸福……”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愈坚。红军指战员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每天行军60至80华里,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走出草地,到达甘肃南部。据统计,红军长征过草地仅非战斗减员就过万。
关于长征的历史故事最新总结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