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历史十大故事总结模板
相关文章
故事是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的文学体裁。它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花样等涵义,较适于口头讲述。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长征中的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长征历史十大故事总结模板 1
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其主要内涵至少包括这样几个层面: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醒我们,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的长征路会更艰苦、更漫长,改革当前我们需要具备哪些本领和素养才能赢得“新长征”的胜利?
20__年2月16日,习近平在视察空军某师时,提出“思想政治要过硬、打仗本领要过硬、战斗作风要过硬”的战略要求,这为新形势下部队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
基层是军队建设的基石,是强军兴军的基础。随着部队调整改革深入推进,适应新体制、履行新职能、担当新使命,对基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越是形势发展变化,越是面临重大考验,越要弘扬长征精神,要按照“四个坚持扭住”“三个要过硬”的要求,不断提升基层建设层次和水平,提高应对风险和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强化铸魂育人,根子在基层。践行“思想政治要过硬”要求,第一位的是解决好听谁指挥、向谁看齐、为谁打仗的问题,要坚决听党指挥,做到搏击长空心向党、飞行万里不迷航。
要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官兵自觉看齐追随,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要从兵之初、官之初、任之初抓起,从党小组、党支部建起,从源头和根子上强健组织细胞,打牢政治底色。依靠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始终保证改革不改色、转型不转向、信息化不丢革命化,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
支撑打赢制胜,力量在基层。基层是战斗力的“基石”和“源头活水”,习近平强调,战斗力标准必须落实到基层,基层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战备训练来进行;要加强实战化训练,确保关键时刻上得去、打得赢。践行“打仗本领要过硬”要求,必须树牢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鲜明导向,无论工作筹划、力量使用、资源投入,还是表彰奖励、典型培树等,都要向战斗力建设聚焦。
要贯彻真难严实要求,以真打的决心抓训练,紧盯作战对手抓训练,把亮剑的本领训足、把打赢的真功练硬。把基层单位都建设成为牢不可破的“战斗堡垒”,关键时刻才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托。
砥砺战斗作风,底气在基层。基层是培育官兵英勇顽强战斗作风的“主阵地”和“桥头堡”。习近平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敢于冲锋陷阵,敢于迎战强敌。面对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新挑战,广大官兵必须打牢当兵打仗的思想根基。要把训练场当作战场,以打仗的要求磨砺打仗的作风,始终保持高昂的练兵热情和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
基层官兵是实现强军目标的主体力量,只有基层硬起来、强起来,才能把战斗力托举起来。要引导官兵增强拥护支持改革的政治自觉,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稳定,确保深化改革顺利实施。
长征历史十大故事总结模板 2
“睡到半夜深,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又不扰百姓。只听脚板响,不听人作声。婆婆门缝看,原是贺龙军。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
这首歌谣名叫《门口挂盏灯》,在张家界市桑植县民间广为流传。张家界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王建军说,在市里工作了近20年,每次踏上家乡桑植县这片土地,哼起这首妈妈从小教会自己的歌谣,总会恍惚走进了80多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歌谣讲述的是桑植县红军长征出发,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桑植县位于湖南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贺龙元帅的故乡,也是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在桑植县刘家坪干田坝朱家山,高17米的长征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纪念碑底座的四周,密密麻麻刻满了牺牲红军将士的名字。81年前, 二、六军团共约17000名红军将士,从这里誓师出发,开始了万里长征。
1927年贺龙参与领导南昌起义,率领的部队8000多人中,近一半人来自他的老家桑植。起义失利后,贺龙只带了8个人回桑植。“尽管三千人去八人还,可不到一个月,又有数千名桑植儿女加入红军。”桑植县党史研究室向佐柏说。
在洪家关贺龙纪念馆,贺龙元帅的堂侄贺学舜老人,拿着厚厚的一本书的手稿,向记者们讲述起“72名贺龙家族的妇女”的故事。“红军丈夫或者牺牲了,或者长征之后再也没有回来,72名贺龙家族的妇女就一直守望着。”
红军师长贺锦斋的夫人戴桂香,从1928年起,整整71年守望丈夫贺锦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71年岁月里,她时常会吟唱起这一首当年和丈夫贺锦斋一起改编填词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
每次接待记者采访,王建军就会哼起这首不能再熟悉的歌,亲切感和荣誉感在心里升腾。他说这不仅是对丈夫的守望,更是对信仰的守望,对未来的守望。
长征精神深深烙印在桑植人民心中,代代相传。缅怀革命先烈的手抄报,重阳节去光荣院照顾老红军……桑植县洪家关中心小学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
和历史相似的是,当代桑植又有一场“新长征”需要再出发。有着红色荣光的桑植县,也是我国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桑植就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截至20__年底,桑植尚有贫困人口10.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2%。全县还有62个村未通水泥路,167个村未实施农网改造,20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
这几年来,不变的是那山那水,不变的是桑植人民的红色信仰,变化的是山里人一步步脱贫致富的获得感。
63岁的利福塔镇村民胡运孝,住上了好房子:两室一厅,整洁的院子,生活设施齐备。就在20__年以前,他还住着上世纪40年代建的不足30平方米的木屋。
这要归功于县里推行的“阳光院”模式,即对贫困户采取集中安置,提供每套30—60平方米不等的安居房,“产权归公、免费入住;进退有序、滚动周转”。“计划到20__年修建1600套阳光院,让全县所有的农村特困户,都能异地搬迁,实现脱贫。”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
仅仅实现安居梦还不够。桑植县尝试将扶贫资金使用权下放到乡镇,实现基层“责权相称”;创建脱贫创业产业项目“孵化库”,让贫困户择优选择;推行精准扶贫沙龙,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激活基层创业热情;整合部门资金,组建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力争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目标……县里干部介绍,20__年,全县预计减少贫困人口2.4万,贫困发生率降到11.8%。到20__年,完成全县脱贫摘帽任务,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致富道路上,桑植县也是刚刚出发。”县里领导说,“但是初心不改,守望不变,激励着我们一直前行。”
长征历史十大故事总结模板 3
在长征中,红军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牺牲。牺牲的官兵中,许多是各级指挥员。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职干部就达80多人,包括红3军团第4师师长洪超、红5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红四方面军第10师师长余永寿等。另外,还有数名军以上干部牺牲军团参谋长邓萍、红25军政委吴焕先、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等。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师长洪超
洪超,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1928年1月,他随朱德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长征前,洪超担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
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派遣洪超指挥所部,作为先头部队由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
21日上午,洪超指挥红10团到达百石附近,抢占制高点,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守敌惊恐万状,慌忙弃堡逃命,躲进村里一座坚固的“万人祠”土围子里负隅顽抗。红10团很快将其包围。在指挥歼灭顽敌的战斗中,洪超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年仅25岁。
洪超牺牲后,战友们把他葬在附近的山坡下,没有立碑,没有留下姓名。
彭德怀得知洪超牺牲的消息,心中十分难过,深情地说:“洪超同志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血洒遵义城下的军团参谋长邓萍
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是红军的着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
邓萍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长征中,红3军团肩负着斩关夺隘、为全军打开血路的重担,尤其在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时,做出了重大牺牲。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当彭德怀、杨尚昆到遵义城参加遵义会议时,邓萍充分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成功地阻击了南面来犯之敌,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2月27日,娄山关战斗打响。邓萍作了详细部署并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不到两小时,娄山关主峰就飘起了红旗。
红军乘胜前进,攻占了遵义城外的石子铺。傍晚,部队进抵遵义城下。在红军的攻击下,敌人缩进了位于香江河西岸的老城。为进一步摸清敌情,邓萍和红11团政委张爱萍等人,冒着绵绵阴雨,匍匐前进到香江河东岸进行侦察。当邓萍举起望远镜观察时,敌人从城墙上放枪,击中了邓萍的头部,他当即倒在张爱萍的右臂上壮烈牺牲。
解放后,遵义在凤凰山修建红军烈士陵园。邓萍这位才华横溢的红军将领就长眠在这里。
喋血四坡村的军政委吴焕先
吴焕先的英名及卓着功勋,早已载入史册。1907年7月31日,吴焕先出生在湖北黄安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回家乡领导农民斗争,1927年11月率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后带领部分武装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南部坚持武装斗争,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创造了条件。
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后,他主持重建红25军,先后担任军长、军政委,独立坚持根据地斗争,取得郭家河、潘家河、葛藤山、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193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吴焕先与新任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部进行长征,在国民党军重兵划区“清剿”、苏区大部丧失的严峻形势下,指挥部队集中兵力打敌弱点,采取迂回、突袭等战术,连克强敌,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为扩大红25军做出重大贡献。
1935年7月16日,红25军为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行动,并同陕甘苏区红军会师,从西安以南的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战斗中,吴焕先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时年28岁。
1963年清明节,红安在位于县城东北角的革命烈士陵园修建了吴焕先衣冠墓。1985年8月,为纪念吴焕先牺牲5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河南郑州烈士陵园和甘肃兰州烈士陵园,建立纪念碑和纪念亭。邓小平题写了“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名;徐向前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战”。2009年9月14日,吴焕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长征历史十大故事总结模板 4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
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
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
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说完又得意地笑起来。
从此以后,董必武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正是董必武发明的这些“特制布鞋”,在长征行军中广为流传,陪伴红军爬过来雪山,走过了草地。
长征历史十大故事总结模板 5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
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它常常鼓舞着我奋勇前进,去消灭敌人。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一次战斗中,我的脚负伤了,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走着。实在坚持不住了,才第一次从腰间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老根据地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不少。舍不得再穿,我就又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
打遵义县城,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仔细一看,原来从远处射来的一颗子弹,穿过鞋子,紧挨在腰骨旁的皮肤上。要不是这双鞋,这颗子弹一定够我受的。同志们都替我高兴,说这双鞋真是“救命鞋”。
现在要过大雪山了,我拿着鞋又想起那位老大爷说的话,心里充满了力量。是的,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我们就是用这个“尺”。从瑞金一步一步“量”到四川来的。今天我们又要用它来“量”这座连鸟也飞不过去的大雪山了。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山。朝上望望,只见云雾蒙蒙,山顶直插云霄。再往上走,天气突然变了,狂风吼叫,雪花飘飘。我是江西人,很少看到下大雪,起先,东瞧瞧,西望望,倒觉得蛮有趣。谁知越向上爬,地势越陡,天气也越发变坏了。狂风夹着鸡蛋那样大的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一件夹衣的身上,真像刀刮的一样。我看雪的兴致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时,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只要稍微一松劲,脚就抬不起来了,但又不敢坐下来休息。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坐下来抱在一起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我暗地里留着眼泪,怀念着被大雪吞没的同志,心里十分难受。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四十五斤重的迫击炮筒,走起来就更难了。我踏着前面像雪梯似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脚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觉,曾几次跌倒。每次倒下,看到脚上的“量天尺”,心里就感到一股热劲,好像有许多老根据地的老乡扶起我,在背后推着我前进。
终于爬过了雪山。我坐在山根下的一棵树旁边,低头看看那双“量天尺”,沾满了冰泥,脏得不成样子,真有点心疼。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
长征历史十大故事总结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