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最新经典大全
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历史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历史成语故事最新经典大全 1
公元291年,西晋宗室诸王掀起了一场争权夺利的内乱,十六年间先后有八王卷入这场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其直接后果是国内生灵涂炭,民生凋敝,百姓被迫揭竿而起。
而此时迁居到中原的少数民族贵族也趁乱起兵,争夺最高统治权。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占领了长安城,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求降,西晋至此覆灭。
次年,南渡过江的皇族宗亲、世家大族与南方世族结成联盟,共同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这些逃难的贵族、官僚刚有了容身之地,就乐不思蜀,重新过起了花天酒地的日子。
但是,还有一些人不忘国耻,心系国事。有一天,士大夫们又在建康郊外的新亭聚会宴饮。
武城侯周颉闷闷不乐地放下酒杯,叹气说道:“眼前的景色依旧,可是山河破碎,国家巳大不同于往日了。”
其他人闻言也伤感起来,想起家园故国沦陷异族之手,全都大哭起来。
宰相王导虽然也伤痛,但眼见众人啼哭,就起身大声喊道:“我们现在应该想想怎么为国家出力,恢复中原,岂能像楚囚一样相对哭泣?”他让大家发奋振作,不要效仿春秋时期被晋国俘虏的楚国人那样徒然相对哭泣。
王导的一席话让众人备受鼓舞,他们马上停止了哭泣。后来,王导带领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合作,一起辅佐晋元帝,巩固了东晋的统治。
历史成语故事最新经典大全 2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历史成语故事最新经典大全 3
西汉初年,国家逐渐安定。自汉高祖刘邦起,接连几代皇帝都实行同样的治国策略:对商人征收重税,禁止商人从政为官:以农为本,对农民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国家压缩开支,厉行节俭。
汉文帝以身作则,自己常穿着粗绨制成的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穿着不及地的短小衣裳,帷帐上没有任何装饰,以倡导勤俭朴素的风尚。
至汉武帝时,汉朝已经享有了七十多年的太平。加上自开国以来,统治者都坚持“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终于得到了恢复,家家户户都富裕起来,百姓不必担忧温饱问题。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那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就是说国库里钱财充盈,穿钱的绳子都腐朽断裂,致使钱币散落,没法统计数目。还记载着,“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意思是国家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
陈粮压着陈粮。粮仓里装不下的粮食都溢到了外面,以致腐烂不能食用。另外,当时的街头巷尾都有百姓们养的马,田野间更是马匹成群,不计其数。举行宴会时,因为宾客众多,都骑着公马,便禁止宾客骑乘母马,以防众马在马厩里互相踢咬,骚动不安……
文景之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百姓都非常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奉公守法,安居乐业,因此,文帝、景帝统治的时期被后世赞誉为“文景盛世”。及至武帝时代,汉朝国力更加强盛,成为公认的富强之国。
历史成语故事最新经典大全 4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历史成语故事最新经典大全 5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他在担任梁怀王太傅时,发现当时的社会局面表面看似太平,实则隐藏着许多矛盾。他从现实出发,把自己的思虑写成奏章呈给了汉文帝,这就是有名的《治安策》。
在《治安策》里,为了向文帝说明形势之严峻,他打了个比方,说当时的形势犹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即把火种抱到柴草堆下面,而自已躺在柴堆上睡觉。
贾谊此言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汉朝从开国之初就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很多皇族子弟受封为王侯,其封国势力之大,已经到了威胁中央朝廷统治的地步。比如几年前,汉高祖的幼子、文帝的亲兄弟淮南厉王刘长就曾图谋反叛,由于阴谋泄露被召回京城。大臣们都要求按律法处死刘长,汉文帝却顾念手足情谊,赦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爵,将他流放到蜀郡严道。刘长在流放途中绝食而死。
更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王不是第一个举起反旗的,在他之前,还有济北王刘兴居。刘兴居是汉文帝的侄子,他趁着匈奴侵犯边境之时,发动军事叛乱,但他的叛乱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很快就被朝廷镇压了。他本人在被俘后自杀。
而近年来,又有人举报吴王刘濞在封国内自行其政,招募豪杰和罪犯,大肆发展自己的实力。
贾谊分析以上形势,认识到诸侯国与中央朝廷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不趁早解决就会遗祸无穷。
汉文帝看完贾谊的《治安策》后,根据贾谊的建议,下旨将封地面积最大的齐国、淮南国分化成几个小国,迈出了削弱诸侯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第一步。
历史成语故事最新经典大全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