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范文
相关文章
化学是一门严密的自然科学,前后联系十分广泛。高一学生想要学好化学,就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范文 1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lt;1>非极性分子: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如:①只由非极性键构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H2、Cl2、N2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空间构型对称的多原子分子:CO2、CS2、BF3、CH4、CCl4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CH2=CH2、CH≡CH。
lt;2>极性分子: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如: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HCl,HF等。②折线型分子,如H2O、H2S等。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3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分布是否均匀。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2、P4、S8等只含有非极性键,C2H6、C2H4、C2H2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l、H2S、H2O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①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He、Ne等。
②双原子分子: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l、HBr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极性分子,如O2、I2等。
③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CH4等。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O2等。
④根据ABn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似相溶原理
①相似相溶原理: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②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③如果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相反,无氢键相互作用的溶质在有氢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范文 2
基本概念
1. 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凝聚、渗析、布朗运动)、吸附、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 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 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 、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 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 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 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 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lt;<<返回目录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范文 3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反应物必须能溶于水或酸。
2.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
金属要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氢的前面,酸必须是盐酸或稀硫酸,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否则会产生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
3.金属与【可溶性】盐反应条件
金属不能是钾、钙、钠等活泼金属,它们将先与水反应生成碱,不会先与盐反应。
4.常见的颜色与状态
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黄色,氧化铜黑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铁红褐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氢气火焰淡蓝色(天蓝色),碳酸钠白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钙白色固体粉末。
检验物质时,常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导电性、磁性等。
除气体杂质:用固体或液体。
例: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气体,可用硝酸银溶液(变为氯化银沉淀)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掉氯化氢产生二氧化碳)去除。
除固体杂质
例:氯化钠中有碳酸钙,可加水溶解,过滤后蒸发结晶;铜粉中有锌粉,可用铜盐溶液(置换)或酸(反应);氧化铜中有碳粉,可直接灼烧(C变为CO2)。
除液体杂质:将杂质转化为水或气体或沉淀。
例:氯化钠溶液中有硫酸铜,可加【适量】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是沉淀)。
6.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酸〕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
(2)〔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3)〔盐〕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检验氢氧根离子时先除去碳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加足量的钡盐或钙盐,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除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部分变质。不变红则全部变质。
7.除去氢氧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适量】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过滤,取滤液即可。贴士:适量是指恰好完全反应,要做到很难,说说很简单…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钡或碳酸钙。
8.用一种物质鉴别其他物质
(1)水 溶解性、(溶解时)温度、(溶解后)颜色
(2)指示剂(可鉴别酸碱)
(3)酸(可鉴别金属等)
(4)碱(可鉴别非金属氧化物等)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范文 4
化学反应现象
1、镁条燃烧:剧烈燃烧.耀眼白光.生成白烟
2、红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3、铜丝加热:红色金属变为黑色固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5、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硫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放热、有刺激味气体生成、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氧气中蓝紫色火焰)
7、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8、白磷燃烧: 剧烈燃烧、大量白烟、放热斑斓
9、甲烷燃烧:蓝色火焰、放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气体和使无水CuSO4变蓝的液体(水)
10、铁钉放入稀硫酸:有少量气泡产生、金属颗粒逐渐溶解,溶液变成浅绿色。
11、镁条放入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金属迅速溶解,放出热量。
12、CO还原氧化铁 :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3、CuSO4与NaOH溶液的反应: 蓝色沉淀生成。
15、C和CuO高温加热:黑色逐渐变为红色,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6、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变红
17、加热通入CO2的红色石蕊溶液:红色变为紫色。
18、CO2通入Ca(OH)2溶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9、大理石与稀盐酸: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0、 Na2CO3粉末与稀盐酸:固体逐渐溶解、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1、铁丝放入CuSO4溶液中:铁丝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
22、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23、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溶解、溶液呈黄色。 铁器除锈
24、黑色CuO放入稀硫酸中: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范文 5
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
高三化学知识点
高三化学重点知识点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范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