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集锦模板
相关文章
2022年高考物理选修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物理和数学的相似之处都是要和数打交道,不同之处,数学的数往往是抽象的,而物理的数需要回归到其本身的物理含义上。一起来看看2022年高考物理选修知识点,欢迎查阅!
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集锦模板 1
惯性的利用
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很多,如:用手向地上洒水时,手撩起水向前运动,当手停止运动后,由于惯性,手带起的水仍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就被洒出去;在跳远比赛时,运动员跳起后,由于惯性,在空中仍保持一定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最后落在前方;汽车快到达终点时,熄火后由于惯性仍能前进一段距离,这样可以节省汽油;人骑车也是一样,当自行车运动起来后,人停止蹬车,自行车仍会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并不会立即停下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都是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果没有惯性,这些现象将不复存在。因此对于有益的惯性.我们往往想办法来增大它。由于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因此在汽油机、柴油机等热机上我们通过增加飞轮的质量来增加它的惯性,以保持飞轮能持续地旋转下去。
惯性的危害
惯性对我们的影响不都是有益的,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惯性对我们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交通方面。比如汽车在突然启动、突然刹车、突然转弯或速度大小突然改变时,站在车厢里的乘客的脚虽然与汽车一起改变运动状态,但是人的上身由于惯性还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冈此往往会摔倒,严重时会造成人身伤害;特别是高速行驶的汽车,由于惯性,在刹车后很难立即停下,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样往往会导致车祸的发生。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牛,人们采用了很多应对方法。如为了防止汽车在突然刹车或突然减速时对人造成伤害,强制司乘人员使用安全带,并存汽车上安装安全气囊;另外还对汽车的行驶速度做出了限制。我国的交通法规明确规定:机动车行驶时在没有道路中心线的城市道路速度不能超过30km/h,公路上不能超过40km/h;在同方向只有l条机动车道的城市道路不能超过50km/h,公路上不能超过70km/h。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方法虽然都能减小惯性带来的危害,但是却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小惯性。要真正地减小惯性就要减小物体的质量,针对当前我国运输业超载现象非常普遍的情况,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公路客运车辆载客超过额定乘员,货运车辆超过核定承载重量的,会处以相应的经济处罚,严重的还会扣留机动车。这是因为对载重汽车进行限载,既可以减小它对地面的压强,又能减小它的惯性,从而降低车祸的发生率。
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集锦模板 2
1.做到“抓纲、务本”。抓“纲”是基础,务“本”是关键。“纲”就是考纲和《考试说明》,抓纲就是要求考生明确物理考试内容与要求,明晰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对考试说明中所列的I类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对考试说明中所列的II类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本”就是教材,务“本”就是要求考生要回归教材,虽然现在教材有多种版本,但是考试内容一定是各个版本的公共部分。请广大考生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整日捧着复习资料而丢弃了教材,回答问题要以教材为准,绝不能以复习资料为准。
2.形成知识体系。我们要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认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链,编成知识辫,形成知识网,建成知识树。做到成竹在胸,做到看到考题就知道用什么知识来解决。
3.加强选择题训练。后期备考,选择题训练不可少,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物理学史不明晰的考生更加必要。但一定要控制难度,做好限时训练,做好统计分析,通过训练做到查漏补缺,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物理学史,重视图像、图表的题目。
4.加强实验复习和训练。今年实验题分值占的比重增大(18%)。由于考生平时的学习不太注重实验,所以实验题很容易失分。
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集锦模板 3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
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 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4.百米赛跑:
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白烟时计时,若再听见枪声计时,则会少记0.294S(约为0.3S)。
5.人类怎样听到声音: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产生的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非神经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损坏——可以治愈
6.耳聋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不易治愈。
7.骨传导及实例: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导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这样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骨传导实例: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8.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
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超声波和次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发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
3.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4.音调:
(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3)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4)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5)一般来说,女士的音调高于男士的音调;小孩的音调高于成人的音调。
“这首歌太高,我唱不上去”、“她是唱女高音的”、“脆如银铃”都是描述音调的。
5.响度: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震耳欲聋”、“高声呼叫”、“低声细语”、“声如洪钟”、“引吭高歌”、“请勿高声喧哗”、“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曲高和寡”都是描述响度的。
6.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三、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
(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
(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
(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
(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
(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易于获得较为集中的声能。)
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分贝:
人们以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噪声的控制:
(1) 防止噪声的产生 或 消声 或 在声源处减弱;
(2) 阻断噪声的传播 或 吸声 或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或 隔声 或 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5)排队看齐;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小孔成像特点: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8.判断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
10.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曲面镜:凹面镜、球面镜、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遥感。
10.紫外线的应用:
(1)杀菌;
(2)防伪;
(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11.紫外线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
远视镜(老花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凸透镜上,其折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凹透镜:
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
4.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凹透镜上,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虚焦点上。
5.主轴: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6.光心: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7.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实焦点,简称焦点。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8.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9.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5.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1) 一倍焦距是成实物与虚像、倒正、物像异同侧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实像(倒立,物像同侧);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虚像(正立、物像异侧);
(2) 二倍焦距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
(3)实像都是倒立的(物、像同侧),虚像都是正立的(物、像异侧);
(没有缩小的虚像,也没有等大的虚像)
(4)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四、眼睛和眼镜
67.眼睛:
1.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2.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4.近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
5.远视眼矫正:佩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成像原理(虚像):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2.望远镜成像原理: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道理就像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3.视角:
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近时,视角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大;离眼睛远时,视角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小;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3.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天平所能称的最大质量);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的盘中。
5.托盘天平的结构:底座、游码、标尺、平衡螺母、横梁、托盘、分度盘、指针。
6.使用步骤:
①放置——天平应水平放置。
②调节——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首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0”刻度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移向高端),使横梁平衡。
③称量——称量时应把被测物体放天平的左盘,把砝码放右盘(先大后小)。游码能够分辨更小的质量,在标尺上向右移动游码,就等于在右盘中增加一个更小的砝码。
总结:一放平,二调零,三转螺母成平衡,一边低向另一边转,针指中线才算完。左物右码镊子夹,游码最后调平衡,砝码游码加起来,物体质量测出来。
二、密度
1、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公式: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密度的常用单位1g/cm3,1g/cm3单位大,1g/cm3=1.0×103 kg/m3。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3、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ρ=m/V。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体积:V=m/ρ。
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质量:m=ρV。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量筒的使用:液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测出。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①观察量筒标度的单位。1L=1dm3 1mL=1cm3
②观察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和分度值(最小刻度)。
③读数时,视线与量筒中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或与量筒中凸液面的顶部相平)。
2、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只要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m/V就能够算出物质的密度。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
四、密度与社会生活
1、密度与温度:温度能改变物质的密度,一般物体都是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即:热胀冷缩,水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密度变小。
2、密度与物质鉴别: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可以鉴别物质。
lt;<<返回目录
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集锦模板 4
功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
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集锦模板 5
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注:
(1)向心力可以由某个具体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指向圆心;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向心力不做功,但动量不断改变。本文来自高三网[www.gaosan.com]。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高中物理高考知识点集锦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