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组成物质常识精选推荐
相关文章
东南丘陵指中国东南部一带的丘陵,是中国三大丘陵之首,世界主要地形之一。东南丘陵也是中国地形地貌中,分布最广最密集、土地面积最大的丘陵。亲爱的小伙伴们,东南丘陵的地势和气候有什么特征呢?小编来告诉大家吧。
地球的组成物质常识精选推荐 1
短波通信主要是靠F层的反射进行的。但是,在发生电离层突然骚扰时,由于D层附近的电子密度突然增大,穿过D层射向E层、F层并反射回地面的无线电波受到强烈的吸收,引起电波的衰减。D层电子密度越大,吸收越强。如果D层的电子密度非常大,以致短波通信的最高可用频率也遭到严重吸收,这时通信将发生中断。
地球的组成物质常识精选推荐 2
1992年,南非洞穴学会和瑞士的洞穴研究团体在非洲的纳米比亚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无底洞,该洞位于纳米比亚北部沙漠中心灌木茂盛的山麓下,黑魆魆深不见底。调查入员深入洞穴120米后,才到达一处水面。这里清水盈溢,,调查入员又潜入水下近100米深,但还是没有到底。由于压力太大,只好浮出水面。这个洞穴究竟有多深,会不会是地球某个空洞的一个末端,迄今仍然是个谜。
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法利尼亚岛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爱奥尼亚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吸取着大量海水的“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3万吨之多。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那里进行科学考察。至今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海水没完没了地“漏”到哪里去了,它能成为地球空心的证明吗?
地球的组成物质常识精选推荐 3
此名称的来源,解释甚多。其一是用海水的颜色来解释红海的名字。这种解释又分为三种观点:有的说红海里有许多色泽鲜艳的贝壳,因而使水色深红;有的认为红海近岸的浅海地带有大量黄中黄红的珊瑚沙,使得海水变红;还有的说红海是世界上温度最高的海,适宜生物的繁衍,所以表层海水中大量繁殖着一种红色海藻,使得海水略呈红色,因而得名红海
其二是认为红海两岸岩石的色泽是红海得名的原因。远古时代,由于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人们只能驾船在近岸航行。当时人们发现红海两岸特别是非洲沿岸,是一片绵延不断的红黄色岩壁,这些红黄色岩壁将太阳光反射到海上,使海上也红光闪烁,红海因此而得名。
其三是将红海的得名与气候联系在一起。红海海面上常有来自非洲大沙漠的风,送来一股股炎热的气流和红黄色的尘雾,使天色变暗,海而呈暗红色,所以称为红海。
其四是古代西亚的许多民族用黑色表示北方,用红色表示南方,红海就是“南方的海”。
地球的组成物质常识精选推荐 4
东南丘陵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区。长江以南,从云贵高原以东直达海滨的广大地区,大部分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统称为东南丘陵。主要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和两广丘陵三部分。东南丘陵地形上的特点,是一列列葱茏峻峭的山岭同一串串红岩盆地及谷地相嵌分布,翠岗红岩,山色壮丽。东南广大地区虽然以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为主,但也有不少海拔达到和超过1000米的低山。除了南岭山脉以外,还有湘西的雪峰山、湘、赣交界的罗霄山、浙西的天目山、皖南的黄山以及福建的戴云山、武夷山等。这些山岭大多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山势较为高峻,气势巍峨。
在红色盆地中,红色岩系一般强弱相同,岩层倾角不大,垂直节理发育,当盆地及周围地面整体抬升后,露出地面的红层经湿热气候风化,并受河流切割及散流浸蚀,雕刻成形态奇特的岗丘。例如,在水平红色岩系分布的地区常形成陡崖壁立的丹霞地形,在水平层理相同的红色岩系分布区,常发育成“方山”地形。红岩丘陵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低于周围其他岩石构成的低山或高丘,呈现一派“盆地式”丘陵景色。但是,在西南部,特别是广西的一些盆地,因石灰岩广泛分布,红色丘陵就为石灰岩地区所特有的峰林所代替。在这些地区,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孤零零的山峰拔地而起,奇秀的山形,苍蓝的石色,与石灰岩地区特有的碧流相映照,景色如画。
东南广大地区,虽然以海拔5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为主,但也有不少海拔达到千米以上的较高山岭,耸立在丘陵之上,葱笼峻拔,气势巍峨。除南部的南岭山脉外,还有湖南西部的武陵山、雪峰山;广西的大瑶山、大明山;湖南、江西交界的罗霄山、福建的戴云山,闽赣边境的武夷山;浙江西部的天目山和皖南的黄山;鄂、赣边境的幕阜山和九岭。这些山岭,多数由花岗岩和其他一些比较坚硬的岩石所组成,山势比较高峻,绝大部分都是东北——西南走向。使东南广大地区地貌呈现出一列列葱笼的山岭,与一串串红岩盆地和谷地相间的结构。
地球的组成物质常识精选推荐 5
东南丘陵地区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亚热带季风落叶常绿阔叶林气候、中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气候、南亚热带含季雨林的常绿阔叶林气候,上述几种合称亚热带季风气候,还有热带季风雨林气候即热带季风气候。自西往东南,年太阳总辐射量从100增加到130千卡/cm2·a,年日照时数从1400上升至2200小时。自北向南,年均气温由16℃升高到24℃,一月平均气温从0℃升高到18℃,七月平均气温除高山为20-24℃外,其余多在24-28℃以上。年无霜期北边在250天以上,南面达350天。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多在5300°以上,最高可达9000°。
年降水量从北边的1000多毫米递升到南边的1500毫米以上,高时可达2800毫米。一月份降水量自北而南从25mm上升到150mm,盛行西北风;七月份降水量北边为100多毫米,南部达400mm,盛行东南风。降雨量的40%以上集中在夏季,还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大部分地区日最大降雨量可达100-250毫米。年降水日数多在140-200天之间,年干燥度多在0.5-0.7之间。所以,总的来说,南岭以北的地区,气候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型;南岭以南的地区,气候为长夏无冬秋去春来型。东南丘陵区降雨量大、降雨集中、降雨强度大的特点,为土壤侵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界条件。
地球的组成物质常识精选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