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物理

高考必备物理知识点大全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三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祝愿天下所有的学子们都能取得的成绩!

高考必备物理知识点大全合集 1

  理解口诀:1.运动轨迹为曲线,向心力存在是条件,曲线运动速度变,方向就是该点切线。2.圆周运动向心力,供需关系在心里,径向合力提供足,供求平衡不心离;物理方程很关键,一串公式是武器。3.万有引力因质量生,存在于世界万物中,皆因天体质量大,万有引力显神通。卫星绕着天体行,快慢运动的卫星,均由距离来决定,距离越近它越快,距离越远越慢行,同步卫星速度定,定点赤道上空行。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三: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2)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九、气体的性质

  十、电场

  十一、恒定电流

  十二、磁场

  十三、电磁感应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四: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理解口诀:1.第一定律热力学,能量守恒好感觉。内能变化等多少,热量做功不能少。正负符号要准确,收入支出来理解。对内做功和吸热,内能增加皆正值;对外做功和放热,内能减少皆负值。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传递是不可逆,功转热和热转功,具有方向性不逆。

  神奇公式秒杀高考物理

  1.对于加速度恒定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对应的正向过程和反向过程的时间相等,对应的速度大小相等(如竖直上抛运动)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的大小与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和怎样受力无关,惯性大小表现为改变物理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3.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致(即Δv=at)。

  4.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末速度的反向延长线过水平位移的中点。

  5.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合外力大小恒定且方向始终指向圆心,或与速度方向始终垂直。

  6.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时,物体将沿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向心运动;在所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做离心运动。

  7.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是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内容是所有行星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3/ T2=k。

  8.地球质量为M,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量为G,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其间存在的一个常用的关系是。

高考必备物理知识点大全合集 2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原则(1)为避免读数出错,三种测量器具(包括毫米刻度尺)均应以mm为单位读数!(2)用游标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长度时,均应注意从不同方位多测量几次,读平均值。(3)尺应紧贴测量物,使刻度线与测量面间无缝隙。

2:实验原理

游标卡尺----

(1)1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9mm,分成10等份,每等份为0.9mm,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0.1mm;2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19mm,分成20等份,每等份为19/20mm,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0.05(即二十分子一)mm;50分度的卡尺,游标总长度为49mm,分成50等份,每等份为49/50mm,每格与主尺最小分度差0.02(即1/50)mm;

(2)读数方法:以洲标尺的零刻线对就位置读出主尺上的整毫米数,再读出洲标尺上的第几条线一心尽的某条线重合,将对齐的洲标尺刻度线数乘以该卡尺的精确度(即总格的倒数),将主尺读数与游标读数相加即得测量值。

螺旋测微器

(1)工作原理:每转一周,螺杆运动一个螺距0.5mm,将它等分为50等份,则每转一份即表示0.01mm,故它精确到0.01mm即千分之一厘米,故又叫千分尺。

(2)读数方法:先从主尺上读出露出的刻度值,注意主尺上有整毫米和半毫米两行刻线,不要漏读半毫米值。再读可动刻度部分的读数,看第几条刻度线与主尺线重合(注意估读),乘以0.01mm即为可动读数,再将固定与可动读数相加即为测量值。注意:螺旋测微器读数如以mm为单位,小数点后一定要读够三位数字,如读不够,应以零来补齐。

注意事项:(1)游标卡尺读数时,主尺的读数应从游标的零刻度处读,而不能从游标的机械末端读。(2)游标尺使用时,不论多少分度都不用估读20分度的读数,末位数一定是0或5;50分度的卡尺,末位数字一定是偶数。(3)若游标尺上任何一格均与主尺线对齐,选择较近的一条线读数。(4)螺旋测微器的主尺读数应注意半毫米线是否露出。(4)螺旋测微器的可动部分读数时,即使某一线完全对齐,也应估读零。

(2)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1.实验目的: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2.实验原理:g=4π?2;L/T?2;

3.实验器材:长约1m的细线、小铁球、铁架台、米尺、游标卡尺、秒表。

4.易错点:

a.小球摆动时,最大偏角应小于50。到10度。

.小球应在竖直面内振动。

c.计算单摆振动次数时,应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

d.摆长应为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即:L=摆线长+摆球的半径。

(3)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

1:实验原理:油酸滴在水面上,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了单分子油膜,,如把分子认为是球状,,测出其厚度即为直径。

2:实验器材:盛水方盘、注射器(或胶头滴管)、试剂瓶、坐标纸、玻璃、痱子粉(或石膏粉)、酒精油酸溶液、量筒

3:步骤:盘中倒水侍其静,胶头滴管吸液油,逐滴滴入量筒中,一滴体积应记清,痱粉均撒水面上,靠近水面一滴成,油膜面积稳定后,方盘上放玻璃稳,描出轮廓印(坐标)纸上,再把格数来数清,多于半格算一格,少于半格舍去无,数出方格求面积,体积应从浓度求。

4.注意事项:(1)实验前应注意方盘是否干净,否则油膜难以形成。(2)方盘中的水应保持平衡,痱子粉应均匀浮在水面上(3)向水面滴酒精溶液时应靠近水面,不能离水面太高,否则油膜难以形成。(4)向水面只能滴一滴油酸溶液(5)计算分子直径时,注意滴加的不是纯油酸,而是酒精油酸溶液,应用一滴溶液的体积乘以溶液的体积百分比浓度

(4)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1.电路连接方式是安培表外接法,而不是内接法。

2.测L时应测接入电路的电阻丝的有效长度。

3.闭合开关前,应把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置于正确位置。

4.多次测量U、I,先计算R,再求R平均值。

5.电流不宜过大,否则电阻率要变化,安培表一般选0-0.6安挡。

(5)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1.实验电路图:安培表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后与伏特表并联。

2.测量误差:?、r测量值均小于真实值。

3.安培表一般选0-0.6A档,伏特表一般选0-3伏档。

4.电流不能过大,一般小于0.5A。

误差:电动势的测量值?测和内电阻的测量值r测均小于真实值

(6)电表改装(测内阻)

实验注意:(1)半偏法测电流表内阻时,应满足电位器阻值远远大于待测表内阻(倍左右)的条件。(2)选用电动势高的电源有助于减少误差(3)半偏法测得的内阻值偏小(读数时干路电流大于满度电流,通过电阻箱的电流大于半偏电流,由分流规律可得)(4)改装后电表的偏转仍与总电流或总电压成正比,刻度或读数可由此来定且刻度线应均匀。(5)校准电路一般采用分压器接法(6)绝对误差与相对(百分)误差相比,后者更能反应实验精确程度。

三、研究性实验:

(1)研究匀变速运动

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构造:见教材。

2.操作要点:接50HZ,4---6伏的交流电正确标取记:在纸带中间部分选5个点

3.重点:纸带的分析

a.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在误差范围内:如果S1=S2=S3=......,则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S1=S2=S3=.......=常数,则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测定加速度:

公式法:先求S,再由S=aT?2;求加速度。

图象法:作v-t图,求a=直线的斜率

c.测定即时速度:V1=(S1+S2)/2T

V2=(S2+S3)/2T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原理::S=aT?2;

2.实验条件:

a.合力恒定,细线与木板是平行的。

.接50HZ,4-6伏交流电。

3.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两根导线。

4.主要测量:

选择纸带,标出记数点,测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S1、S2、S3。。。。图中O是任一点。

5.数据处理: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加速度:

4-S1=3a1T?2;,S5-S2=3a2T?2;,S6-S3=3a3T?2;

a=(a1+a2+a3)/3=(S4+S5+S6-S1-S2-S3)/9T?2;

测匀变速运动的即时速度:(同上)

(2)研究平抛运动

1.实验原理:

用一定的方法描出平抛小球在空中的轨迹曲线,再根据轨迹上某些点的位置坐标,由h=求出t,再由=v0t求v0,并求v0的平均值。

2.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未端水平的斜槽,小球,刻度尺,附有小孔的卡片,重锤线。

3.实验条件:

a.固定白纸的木板要竖直。

.斜槽未端的切线水平,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

c.小球每次从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3)研究弹力与形变关系

1.方法归纳:(1)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压力(2)用列表法来记录和分析数据(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3)用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关系步骤:1:以力为纵坐标、弹簧伸长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2: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3: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和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4:以弹簧的伸重工业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如看似象反比例函数,则变相关的量为倒数再研究一下是否为正比关系(图象是否可变为直线)----化曲为直的方法等。5: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意义。

2.注意事项:所加砝码不要过多(大)以免弹簧超出其弹性限度

高考必备物理知识点大全合集 3

  找出反例法

  许多高考物理题目设置的,有点像考语文,来个文字游戏,这时候,需要考生仔细读高考物理题目,比如其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格外注意,比如带有“可能”、“可以”、“全部”、“都”等词语,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反面的案例,然后一举排除掉,最后又回到排除大法,如果找不到反面案例,那就先跳过去,能找到几个就排除几个。

  倒着往后推理法

  许多高考物理题目设置了思维陷阱,如果你按部就班的,根据公式、定理去推理,很难得出答案,即便得出答案,时间耗费太多,得不偿失。这时候尝试,倒着推理,也就是逆向思维的方法,尝试从后面往前推,有些可逆物理过程还具有对称性,则利用对称规律是逆向思维解题的另一条捷径。

高考必备物理知识点大全合集 4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高考必备物理知识点大全合集 5

  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那些因素有关?

  原理:根据煤油温度的变化量或观察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

  实验采用煤油的目的: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是绝缘体。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计算公式:Q=I2Rt(适用于所有电路)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I2Rt。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Q= U2t/R

  ②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产生的总热量 常用公式Q= Q1+Q2

  ③分析电灯、电炉等电热器问题时往往使用:Q=U2t/R=Pt

  4.应用──电热器:

  ①定义:利用电流的热效应而制成的发热设备。

  ②原理:焦耳定律。

  ③组成: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

  ④优点:清洁卫生没有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

  实验: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原理:

  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实验中把电热的多少转换成加热空气热胀冷缩的大小(加热物体升高温度的多少)。

  实验器材:

  焦耳定律演示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1:研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1.设计电路图,如图(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

  2.检查两个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是否相平,如果不相平,则需要进行调整。把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

  3.断开开关,连接实物,如图。检查电路,把滑动变阻器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端。

  4.闭合开关,调节滑片P到达某位置,读出此时电流的大小。

  5.观察两U形管中液柱高度的变化。

  实验2:研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

  1.设计电路图,如图(控制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

  2.检查两个U形管中液柱的高度是否相平,如果不相平,则需要进行调整。把两个密闭容器中的电阻丝串联。

  3.断开开关,连接实物,如图。检查电路,把滑动变阻器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端。

  4.闭合开关,调节滑片P到达某位置,读出此时电流的大小,此时电流表的示数等于电阻R1中电流大小,电阻R2中的电流等于电流表读数的一半。

  5.观察两U形管中液柱高度的变化。

  分析论证:

  在研究电热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利用两个电阻串联的电流相等,电阻大的密闭容器中的U形管中液面高,说明容器内空气受热膨胀较大,温度更高,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多。即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在研究电热与电流关系的实验中,在电阻R2两端再并联一个相同的电阻,并联分电流,所以R2的电流就是干路R1电流的一半。电阻R1所在容器液柱上升的较高,说明R1放出热量较多。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越多。

  电热与通电时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过程体现出来,对于某一个电阻丝所在容器,通电时间越长,液柱上升的越高,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越多,没有必要再单独通过实验来探究。

  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都有关。电流越大、电阻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越多。

TAG标签: 物理 知识点

高考必备物理知识点大全合集_精选范文网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