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5篇
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一化学教学中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难题,高一的学生要怎样学好化学这门课程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1
很多同学想要学好化学,于是急着去做题、去看书,但是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高中的化学分为好几个类别,总的来说高中化学通过图表总结,类比学习的方式梳理知识点最为有效,然而对每一个类别都有不同的方法来学习,都有自己的知识图表,如果连自己究竟是哪一块最薄弱尚未清楚,所做的努力可能就是事倍功半了。
总的来说,高中的教材分为了必修1、必修2、反应原理、有机、结构、化学实验、化学技术等好几本,一般前4本是高考所要求的。而从知识点上分,必修1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元素化学(无机化学),必修2是有机与结构的初步涉及,所以我们可以将高中的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分为:元素化学、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四大部分。
以下分别对这四点进行展开。
元素化学
元素化学实际上就是集中在第一本书(必修1)后半部分的无机化学内容,它是整个高中阶段知识最琐碎的一块内容。各版教材里面,都是按照元素种类进行分别的讲解,换言之,就是把每一种元素分别有什么反应、有什么性质都一一讲解,学生去理解和记忆。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显而易见的一个特点就是:元素化学要记的细节特别多,而对于一种元素又要掌握它的多种相关物质,知识点显得杂而碎。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给出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1、自行绘制物质转化框图--------定要自己书写。
比如说,我通过一周的学习,老师把碱金属这一块差不多讲完了,我在复习的时候就要自己在纸上画一边碱金属这一块所有相关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把钠单质、氢氧化钠、氯化钠等等我自己能够想到的物质都写进框图里,并且思考每一步转化发生的化学反应条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复习了一遍重要的方程式,又从整体上对这一元素有了全局性的了解。
需要强调的是“自行”,很多同学喜欢直接看一些教辅资料上已经归纳好的类似框图而不愿自己动手画,我的建议是先自己画一遍之后与参考资料对比,一来自己画过的印象远比看书深刻,二来很可能你的确掌握了90%的内容,但是如果自己没有画过一遍,就可能发现不了剩下那10%的漏洞。
2、上课:自己记录常考点——克服侥幸心理。
元素化学虽然知识点碎内容多,但是在考试中高频率出现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的常考点。尤其是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会强调重要的知识点。所以这样一来,学习元素化学的时候上课效率就很重要了,因为老师上课特别强调的,往往就是考试常出的。
其实很多同学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上课时候仍旧是不愿意或者不习惯做笔记,认为自己能够记住或者潜在心理暗示自己“记了也不一定会考”——这就是一种侥幸心理。但是事实上,这种心理的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忽略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到了考试又发现自己脑子里记住的东西半知半解,到头来还是失分。所以,我的建议是:P余非你有惊人的记忆能力,不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尤其是老师强调过的内容,你不认真做点笔记而放之任之,于心何忍?
3、做题:总结高频考点与易错考点——做过就忘等于没做。
很多学弟学妹问过我的一个问题是:对于高一刚开始接触的化学来说,元素化学这一块需不需要做很多题?我的答案是:有时间多做题绝对是好事,但是重要的不是题目做的多少,而是做过后你从这些题中收获了多少。
一直以来,我对“刷题”这种方法都是持中立的态度的——有的学生题目做的很多,但是有些类型的题目仍旧是每次做每次错,那你做那么多题目的意义在哪里呢?
元素化学这一块,如我上面强调的那样,虽然知识点多,但是每种物质常考的考点与题型也就那么几类。所以建议同学们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一是要对做过的题目有印象,二是要对自己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录。
举个例子,比如我今天做到了一道需要我区分液氯与氯水的题目,几天后又做到一道类似的,那么就应该提醒自己:这算是一类高频考点,可以在笔记本上专门记录下来;又比如,我今天做到了一道关于A1元素的图像题但是做错了,那么首先要想错误原因究竟是计算问题、审题问题还是知识本身没掌握好?只有思考才能真正厘清问题所在处,然后再自己总结归纳:如果是审题问题,是不是以后可以读题时圈圈点点?如果是计算问题,是不是可以再细心一点?如果是知识点问题,有没有必要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以后提醒自己?如果用撒以上的方法做题,才是把一道题目的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比盲目做10道题有用的多。
反应原理
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中最偏于“理科”的一部分,它需要高要求的计算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从本质上说,元素化学、有机化学都是在教学生“反应产物是什么”,而“反应原理”在教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反应”。所以,认识清楚这一部分它在化学中的作用,我们就容易对症下药地给出一些指导方法。
1、最基础——理解概念,自己区分易混淆处。
很多同学认为反应原理就是“计算’’,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反应原理这一部分的学习,首先最重要的应该是打好基础,这里的基础指的就是要把常考的概念理解透彻。举个例子’给出一道题目让你计算某种酸的电离度,可是你连电离度的定义都不清楚,或者明明要求算电离度你却算了一个电力平衡常数。
像这类问题就是属于没有掌握好最基本的概念。
所以,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往往被同学们忽视的“定义”、“概念’’反而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学习中建议同学们认真地先把这类基本概念都记牢,并且自己在做题、考试前就区分开诸如“平衡常数与电离度”这类易混淆的概念。只有先知道了对象是什么’才有资格去讨论怎么计算的问题。
2、理思路——前后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是否可以相互解释?
如上面所说的,反应原理本身就是一个很强调逻辑推演的部分,而且事实上,这一块内容前后有很大的关联程度:从热力学综述幵始’先后引入了速率、平衡、水解、沉淀等等子章节,每一个子章节之间都是可以互相帮助解释、帮助记忆的。在平时的上课、做题当中,养成一个不断思考的习惯,自己把这各个原理之间的思路理清晰,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关键问题就是到底应该怎么做呢?举个例子,比如今天老师上课讲到一个关于化学平衡状态下的平衡移动问题,其中就用到了热力学当中反应速率的知识点,最后得出“温度升高导致反应速率变大进一步导致平衡移动”这样的结论,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意识到“平衡”与“反应速率”就这样联系起来了。
类似的,这样的情况可以体现在任何时候,比如自己做题、自己复习的时候,但是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自己要养成思考和梳理的习惯。我们常说要多思考,那么在这一部分,多考虑一下各个子章节之间的联系,如果能够在整体上有一个把握,自然对一些综合性的大题不会感到素手无策。
3、做归纳——变化到底有几种?每种都有什么方法?
反应原理其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就是考察条件变化时相应的物理量会怎么变化,对于这类问题许多同学肯定不陌生,往往会面对题目却记不清楚。所以我们要说的是:功夫在于平时,精华在于总结。
比如平衡移动问题中,改变—个条件时别的物理量怎么变化,平衡怎么移动,这样的问题很多教辅资料上有详细归纳,老!^也会做整理总结,但是关键在于,和之前说的一样:光看不做假把式。所有的总结,如果你只是听过一遍看过一遍,自己不花点时间想一想、动手写一写,那么很可能下次做题你还是要再去看一遍。所以,归纳总结的工作,自己做一遍,胜过听十遍。
4、谈计算一要用简便方法时认清前提,面对复杂问题时找好方法,任何计算都耐心仔细。
在高考中,至少有一道大题专门考察反应原理部分的理解与计算,所以这部分一定是一个重头戏,往往一个答案就是好几分。计算问题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注意点:
①上课时老师会讲一些快速计算的方法,比如“等效平衡法”、“中间容器法’’等等,很多同学会感慨这样的方法计算起来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很多方法的运用是有它的固有前提的,比
如“等效平衡法”的应用就要求必须是投料成比例的情况。所以,如果不关注方法适用的条件,用快速计算、简便计算还有什么意义昵?
②有的问题看起来很棘手,这个时候就把自己所能写出来的东西先全部写下来,在已有东西的基础上去思考一般用什么方法去做。这里不便于举例,只是希望同学们记住一条:考试时再紧张,也稍微花点时间思考:在你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你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硬算法?转化法?......然后从中找出你认为合适的去尝试。
③最后就是需要强调的计算问题。很多同学常说:不就是算错了嘛,小问题。事实上,如果你经常算锗,这肯定不是小问题。计算出错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打草稿太潦草、计算时常弄错正负号等等,所以我的一个提醒是:务必把为什么会算错得问题从根本上揪出来,仅仅归结于算错却I知道原因到底是什么,很可能就成为了高中学习中的一个顽疾,影晌的不仅仅是化学这一门学科。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可能是许多同学高中化学学习中最头疼的一部分,主要原因就是对这部分知识很陌生,与无机化学比起来有很大不同。另外一方面,有机化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也有结构、实验、合成等等方面。在这一块内容的学习上,下面给出一些可操作性高的学习方法:
1、分门别类,逐个掌握。
有机化学东西这么多,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方法绝对不是值得提倡的。我们要学会按照一定标准分类,最普遍的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官能团来区分。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双键、叁键、羟基等等来分类,分类可以不用很详细,但是就是要把有相同点的东西放在一起。
分类完之后,要做的事情就是逐个把每一类物质具有的的性质、会发生怎么样的反应了解清楚。这里仍旧是推荐同学们自己画_张表,按照“什么样的结构是什么物质,什么物质又有什么样的性质,什么样的性质导致有什么反应”这样的逻辑去归纳总结。当自己全部归纳一遍之后,一定会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2、如何串联,厘清条件
上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教会同学们明白单独的某种官能团物质有什么性质和反应,但是同样重要的是,要明白各类官能团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举例来说,当你知道醇、醛、酸、酯等等各自的性质后,就要来考虑这一条线上面的物质是怎么转化的,这就要去思考醇到醛、醛到酸、酸到酯各自反应条件是什么,反过来酯到酸、酸到醛、醛到醇的反应条件又是什么。
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反应条件并不是完全相同,千万不能草率地推广(比如看到醇可以催化氧化到醛,不能误认为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可以用催化氧化这个条件)。所以一定要好好区分,理清反应条件到底是什么。
3、有疑就问,切忌拖延。
惰性是每个人都有的,这无可厚非。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尝尝不求甚解,最多打个标记又放了过去。但是有机化学中,这是一个很严重问题。因为在刚刚接触有机化学的基础阶段,所有的结构、命名、书写、定义等基本概念,都是后面要反复用到的基础知识。
在整个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前后的关联性也十分强。如果开头或者中间有疑问,_定要第一时间弄清楚。很多同学明明知道自己或多或少有不清楚的地方,但是就会“习惯性”地听之任之而不去补漏洞。事实上,只是你不愿意花时间去问去学去弄明白,而不是你真的不在意。克服拖延症是一个很难的任务,但是你必须去做。
化学实验
实验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与理论相辅相成。有的同学对于实验这一部分感到头痛的表面原因在于操作细节多、步骤复杂等等,但是深层次原因是对实验目的以及每一步到底是在做什么根本不清楚。在这一背景下,给出一些实际的建议:
1、明确每个实验的目的。
不管是课内实验还是课外实验,做题也好,复习也好,不要急着去看实验怎么做,第一步_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合成某种物质?还是为了除去杂质?还是为了检验物质的某个性质?只有知道实验到底要做什么之后,再去看每一步的操作才会显得有理有据,自己就会明白每一步的目的是在干什么。
2、牢记操作细节。
这一建议是针对课内一些常考实验的。许多实验考题反复考察的就是那么几个细节操作,而不是要你复述整个实验是怎么做的。所以,比如焰色反应中用铁丝不用玻璃棒、提纯实验中的加料顺序等,这些常考的操作细节在平时题目、老师上课时肯定都会多次出现,那么你要做的就是两个方面:①记住正确的答案是什么;②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才正确。
3、反过头去联系理论知识。
所有实验操作,都可以用理论知识去解释。比如为什么硫酸将醇脱水的反应温度不能过低不能过高?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联^到这个^应本身需要的条件以及温度过高会发生副反应。这样子我们就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反推理论上它有的性质。所以,希望同学们干万不要把实验与理论割裂开,这两部分在化学中一定是相辅相成的。
写在后面:方法只是方法,行动才是王道。
刚才讲的所有方法,其实同学们或多或少见过类似的,也知道该怎么做。关键问题就在于——缺少行动。我反复地告诉你要自己去画框图总结,结果你还是不愿意动手去做,那么你知道再多的方法也执行不下去。
很多同学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真的按照你讲的方法去做了,岂不是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吗?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自己归纳总结需要花很多时间,正说明你掌握的不够好,难道不应该花精力下去自己复习吗?等你某一天能够轻轻松松完成这项工作了,说明你已经对部分内容整体知识点了然于胸,后续花得时间自然就少了。
事实上,相比于每次蜻蜓点水般的复习,这样一次辛苦换取以后的熟练,孰高孰低自然分晓。高中学习时间固然很紧张,但是把时间挤出来花在最薄弱的科目上,总是值得的。
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2
1.基本概念“块”。这一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线,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
2.基础理论“块”。这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同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块”。这一块是化学的基石,可划分为金属线和非金属线,统一在周期系中。
4.有机物“块”。这一块的核心是烃及其衍生物线,重点是结构和化学性质,而结构又是官能团和与官能团直接相关的化学键。
5.计算“块”。这一块纵贯化学各部分,要掌握基本类型、解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6.基本实验“块”。这一块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含仪器、基本操作、制备、鉴别(定)、提纯、定量实
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3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作气体燃料;
②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4
1、章略节详法:这种方法是指在学习新的一章内容时,先泛泛地浏览一下整个一章的大概内容。在学习到具体的一节内容时,再比较详细地预习每节内容。笼统地掌握了一章的内容框架,预习和学习每节的内容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知识联系。具体的步骤是:首先粗读这一章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这一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难点和疑点应该如何掌握,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是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预习化学实验方法一节时,我们对该章的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详细阅读这一节从而确定在听这一节课时的重点、难点。
2、前后相连法:知识是相通的,在我们的教材中,每章中的各节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在预习某一部分内容时,看一看或想一想前面所学的内容,然后大略地翻一翻后面所要讲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由已有知识推测未知知识,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习题试解法: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然后对照教材进行试解,这样在试解过程中,就会检验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化学实验方法一节来说,通过对教材的习题试解后,就可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①过滤的操作要点,②分液的条件,③离子的检验方法,④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
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5
1、坚持课前预习积极主动学习
课前预习的方法:阅读新课、找出难点、温习基础
(1)、阅读新课: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
(2)、找出难点: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温习基础:作为学习新课的知识铺垫。
2、讲究课内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的方法: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3、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
这正是课后复习的意义所在。
课后复习的方法如下:
(1)再阅读:上完新课再次阅读教材,能够“学新悟旧”,自我提高。
(2)“后”作业:阅读教材之后才做作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做作业之前没有阅读教材,于是生搬硬套公式或例题来做作业,事倍功半。
(3)常回忆:常用回忆方式,让头脑再现教材的知识主线,发现遗忘的知识点,及时翻阅教材相关内容,针对性强,效果很好。
(4)多质疑: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多问些为什么?能够引起再学习、再思考,不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水平。
(5)有计划:把每天的课外时间加以安排;把前一段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4、有心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
有意识记的方法:深刻理解,自然识记;归纳口诀,有利识记;比较异同,简化识记;读写结合,加深识记。
有意识记是系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有意识记的方法因人而异、不拘一格。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意识记方法,从而系统掌握科学知识。
5、增加课外阅读适应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是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同学们应该增加课外阅读,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以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
课外阅读的方法:选择阅读;上网查找;注意摘录。
6、科学归纳
知识学习过程的完整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的获得、保持和再现。
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法最常使用。如“硫”的一章就以H2S→S→SO2→SO3→H2SO4为统领。
归纳方法之二是列表对比法.对比的方法常用于辨析相近的概念,对比的方法也最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通过对比,找到了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
归纳方法之三是键线递进法。高中化学学习方法,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平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牺牲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勤”和“巧”是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这个“巧”字就是善于总结。
高一化学的学习方法总结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