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参考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乡村振兴之路心得体会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参考集锦 1

早晨,七点左右,刚到村委的“老”梁书记又开始在她的“小本本”上写写画画,安排一天的“入户行程”。

梁书记是土生土长的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南水村人,曾几何时,这里还是典型的贫困村,通不上电、吃不上水、垃圾遍地。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25.13%,是金寨县7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双基建设极为落后。家乡的状况,她看在眼里、忧在心里。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进入南水村两委。就是这个乡亲们眼中的“女娃娃”,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从一件件、一桩桩实事着手,用真心、真情、真诚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带领全村群众一道唱响了幸福曲,让落后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听民意,谱好曲

“梁书记来了呀,到家里坐……”为能全面了解全村21个居民组、530户的基本情况,真正听到群众的呼声,风里雨里,田间地头,总能看到梁书记的身影。一次次入家串户的走访,一句句诚恳真心的询问,拉近了她与群众的距离。在她的“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特别是脱贫户的人口、耕地、收入、诉求信息等准确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吴继平和老母亲两个人生活,母亲……赵孟军家中六口人生活,三个小孩患有脑瘫,生活不能自理……陈孝保户,母子两人生活,母亲肢体二级残疾,全靠他一个人种地、务工维持生计……

“村里的情况摸清楚了,该怎样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南水村为三面环山的高寒山区,村内茶叶、毛竹资源丰富,但都没有形成规模,长期以来,外出务工是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背靠青山,如何能深入挖掘环境优势,“靠山吃山”?梁书记很是苦恼。为此,她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就村级发展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建议,主动向有经验的老支书请教“指点迷津”、向乡镇领导寻计问策、向先进村“取经”。通过反复走访,多次“回头看”,对村里的班子建设、生产生活、民情民意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

解民忧,填好词

一个梦,一颗心,只为群众幸福的笑脸;一声诺,一腔情,只为群众火红的生活。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梁书记没有退缩,她带领全村上下齐心协力,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坚持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帮吴继平老母亲申请低保、帮王鸿杰家孩儿争取社会助学资金、帮田显兵家申报产业奖补……“南水村就是我的家,每一位村民都是我的家人,我不会偏心更不会遗漏”,她总是耐心地核对每一户的政策享受情况,真正让政策效益发挥在实处。

产业兴则经济“活”。梁书记深知这个道理。2010年,在多方努力下,金寨县徽味香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入驻南水,到今天,该茶叶公司年加工名优茶已超过3万公斤,产值1000余万元,辐射周边茶农700余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2014年以来,在陆军第72集团军、人社部工资福利司以及县人大办等对口帮扶单位支持下,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先后投入 4000余万元,实施“双基”项目6个,开通到县城公交车,建成水泥路、自来水、卫生室、农民文化乐园等设施。实施危房改造78户,易地搬迁100户。新建村集体电站3座,共300KW,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每个困难户都能定期分红,村民变股民,村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上个月,南水竹制品加工厂正式“破土”,项目落成后可有效“盘活”当地及周边村的竹资源,实现群众少跑路、多增收。

如今的南水,千亩竹海景如画,万株茶树竞芬芳,道路平整、屋舍俨然、环境优美,可谓一步一景,令人流连忘返。谈及乡村振兴,梁书记的“眼里”满是憧憬:党的政策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了我们很大动力和底气,“20字方针”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抓住机遇、继续发挥好自身优势,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参考集锦 2

“四月春光好,正是读书时”。在春光明媚的四月,我有幸到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学习,五天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仿佛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一场视听盛宴。培训结束后,仍然回味悠长,也引发了我对于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我认为建设美丽乡村始终都离不开文化。

文化是生态宜居的守护者。书记说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看的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的青山绿水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遵循自然法则而生存。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生态文明观,让人们懂得“仁民爱物”,发自内心崇尚自然,珍惜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守护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乡愁”对于乡村来说是对乡土文脉和故土文化的记忆。乡愁可能是一棵长在村头的古树,可能是一间破旧的祠堂,可能是一出家乡的戏曲,还可能只是一位儿时的玩伴。这就需要加强对遗址遗迹、宗族祠堂、田野文物的开发保护,传承乡村文脉,让村民在精神上有归属感。让更多乡贤回到故土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建设美丽乡村。

文化是产业兴旺的金钥匙。乡村产业无论是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需要注入文化内涵,否则就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平利是女娲故里,中国名茶之乡。当我们的茶饮产业注入文化内涵,整合品牌力量,平利的绞股蓝和绿茶也会像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一样名扬四海。到那时,我们卖的就不仅仅是茶而是健康和文化。

谈到乡村振兴就会想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持续蓬勃发展,更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个地方的历史积淀、气候环境、风土人情、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等构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而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精神体验。譬如,有人喜欢“大漠孤烟直”的苍凉,有人喜欢“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本地的地域文化,让每一个来平利旅游的客人感受到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魅力。

文化是乡风文明的约束力。“仁义礼智信、诚孝检勤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乡村振兴中,如果我们充分发掘乡规民约、族谱家训这些道德资源,发挥身边榜样的力量。让向善向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引领道德、淳化民风,那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等等都会成为村民发自内心的尊崇。

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乡村文体活动质量,让广大村民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

《周易·贲卦·彖传》中解释文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三观”和生活方式,要想振兴乡村,就得以文化铸魂。有了灵魂的乡村便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青山绿水和乡愁,有了希望和未来。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参考集锦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主权。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参考集锦 4

作为一名农商银行的青年员工,我始终有一种“三农情结”,犹如一颗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在进办公室工作之前,我是一名支行客户经理,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农贷户打着交道,每天周而复始的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正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又单调的工作,让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农商银行深厚的感情,他们信任我们就像信任自己的土地一样,在粮食收获前就知道自己能打多少粮食。70多年比肩同行,共同的栉风沐雨,双方早已结下了浓浓的“农商鱼水情”。

在办公室工作后,我接触到各类文章材料多了起来,也有幸能听到行领导们对农商行转型发展的讲话。“乡村振兴、支农支小支微支民、金融精准扶贫、整村授信、党建互联互助”等,这些是近期耳边常听的词汇,行领导的话语间始终都离不开“三农”。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上的决心和努力。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的“本色”。

我从农村里来,深爱着自己成长的土地,能够在在农商银行工作并服务于自己熟知的农民朋友,我感到幸运,也感到满足。我想有这种感觉的,肯定不止我一人,因为我们的员工均来自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们的单位早在成立之初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埋进了这片土地,工作于“城乡人民自己的银行”,服务于县域地方经济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梦想。

工作中,我有幸遇到一位睿智的农商行前辈,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年轻时代在服务“三农”上的坚守与忠诚。他们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真心爱上了这份工作。他讲到“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当你只有做到走进包片村里,每一户家中养着的狗能朝着你摇尾巴、农户能拉你进去喝一杯茶,你的工作才做到位,才是一名合格的客户经理”。

前辈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内心也产生了哪天自己能得到前辈们这样“待遇”的向往。但当我向他抱怨,现在的农民朋友很忙,忙着圈里的的猪等着他去喂,后山的羊等着他牵回,地里的土豆正等着他去收获,而不“搭理”我,甚至家中的狗没有主人的许可,不让我进入主人的院子时。前辈则语重心长的说道“时代在变,现在的农民朋友比以前更勤劳,不是他们不搭理你,而是你选择的时间不对。农民朋友对我们是认可的,你为什么不能等到傍晚或者去田里找他呢,只要用心去做、真心相待,再经常走访,喝上农户一杯热茶,甚至留你吃上一顿饭都是常有的事······”

当我带着前辈的话走上信贷岗位上时,以至在现在办公室岗位上时,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前辈对我讲的话,大家都在很好的践行,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大家都在传承。近期全行开展的“十公里行动”,男女老少、干部员工齐上阵,一村一户细细走访,一笔一划认真记录,行动开展的热火朝天,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三农”情结的完美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参考集锦 5

金秋九月谷满仓,田间处处瓜果香。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三农”工作要把重心转向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上,要以筑牢“战斗堡垒”、锻造“头雁队伍”、育强“乡土人才”为着力点,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筑牢“战斗堡垒”,推动乡村振兴。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去抓落实。这就要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把建好基层组织放在第一位。要明确工作定位,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总要求,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有效覆盖面,坚持“把支部建在连上”,推行“党建+”的有效模式,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产业链上、项目建设一线、村级专业合作社上,做到乡村振兴那里需要党组织,党组织就在那里建。要推进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以“好的巩固、中间提升、差的整顿”为目标,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以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

锻造“头雁队伍”,引领乡村振兴。头雁领飞,群雁齐追。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乡村振兴离不开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要突出标准,把政治标准作为硬杠杠放在第一位,把能力突出、作风过硬作为必备条件,把热爱“三农”、敢闯敢干作为重要条件,选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拓宽选用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人才中选拔村“两委”班子;要加大培训,邀请专家名师、党校老师、经验丰富的“老书记”,围绕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内容“点单上菜”,提升“头雁队伍”引领能力,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兴。

育强“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土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加强本土产业发展、农业科技等方面人才培育,打造人才培育高地。要开展借智借力校地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订单式”育才,提升乡土人才生产科技水平和农业实用技术;依托“田间课堂”“流动课堂”等载体,采取“一帮一”形式,培养造就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要让人才在农技革新推广、产业升级实践中大施所能,因地制宜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TAG标签: seo_keywords

实施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参考集锦_精选范文网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乡村振兴之路心得体会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