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中国节日 > 端午节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单精选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端午节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淘洗,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做端午节手抄报有助于我们了解端午节。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文化手抄报内容最新大全_迎接端午节的风俗.欢迎阅读!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单精选合集 1

端午节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受中华文化影响,不少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端午活动。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的视线,赛龙舟在西方很流行也很受欢迎,还有一些国家尽管不过端午节,也都对吃粽子情有独钟。不过,由于不同地域历史的变迁及文化沿袭的差异,各地在欢度端午节时所举行的活动也不全一样、各有千秋。

1.韩国

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以及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庆祝活动。其中的祭祀仪式形式和内容保存完整,是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种祭祀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一项大规模的巫术祭礼,是一个地域全民参与的庆典活动。

据韩国学者考证,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2004年,韩国表示,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引起各方关注。目前,中韩两国的民俗专家、学者正在讨论两国联合申报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

2.日本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其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的。现在,他们把端午节固定在每年阳历5月5日。端午节属于男孩子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其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的。日本人过端午的主要活动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所以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为了让男孩们茁壮、健康成长,将来事业有成,人们在家门口竖起鲤鱼旗,摆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战帽,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3.新加坡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来临前,在新加坡华人聚集的地方,人们纷纷支起摊位售卖粽子,其中"娘惹粽"很受欢迎。所谓"娘惹",实际上是指华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后代。男的被称为"巴巴",女的被称为"娘惹"。"娘惹粽"是将虾米和辣椒放在一起捣烂,然后和炒好的肉馅一并用糯米包裹而成,里面还加了香料,因此口味较为浓重,吃起来又香又辣,颇具热带风味。

4.越南

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越南人在端午节爱吃水果,在他们看来,吃水果等同于吃斋,是对祖宗的尊重,还可以帮助驱除邪气。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越南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当地的方粽子尺寸很大,一个粽子够两三个人吃。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泰国

在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泰国的华人华侨会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泰国的粽子既有单个儿很大的,也有小巧玲珑串成一串的,大部分是咸味的,里面包腌猪肉、咸腊肠、蛋黄、虾米、香菇、栗子、白果等馅料,并用竹叶来包裹。还有一种咸粽,泰国人喜欢做成鸡蛋大小,拿来蘸砂糖吃。

6.马来西亚

华人约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端午节在华人社区气氛很浓厚。马来西亚有很多的会馆,它们都会派出自己的代表队参加赛龙舟。马来西亚的粽子特点是个头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椰蓉粽,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当端午来临之时,在马来西亚的大街小巷中,你都可以看到卖粽子的摊位。

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被中华文化的魅力征服,一些西方国家虽然不过端午节,也开始"热情拥抱"端午节的标志性节目--赛龙舟。这项充满趣味的运动在有的国家甚至非常流行!

7.美国

400多支龙舟队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参加中国等地举行的龙舟赛,美国人逐步了解了这一活动。时至今日,中国的传统运动赛龙舟已经悄悄渗入了部分美国人的运动习惯,成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美国龙舟协会负责人透露,从旧金山、纽约到沿密西西比河周围的很多地方,都有人专门组建了龙舟队,目前共有400多支。

8.俄罗斯

举办大型龙舟赛随着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俄罗斯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兴趣十足。2004年中国农历端午节前夕,别开生面的比赛--端午龙舟大赛在俄罗斯拉开战幕。这次有趣的比赛共有60支队伍、600多名划船手参赛,龙舟赛的路程为250米。这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届龙舟大赛。

9.德国

端午赛龙舟,在德国落地生根已经有整整20年的时间。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并在汉堡举行首届"龙舟节"。1991年后,龙舟比赛改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并一直延续至今。一年一度的龙舟节29号在法兰克福拉开帷幕,作为龙舟节其间的一项主要活动,数百名选手当天参加了在法兰克福市中心美茵河畔举行的龙舟比赛。为了保证公平,比赛所用龙舟皆有主办方提供,每支龙舟可容纳20人,选手允许使用自带划桨,当天无论是河上还是岸边气氛都非常热烈。美茵河畔当天聚集了很多专门来观看比赛的市民,而选手们奇装异服的打扮也透露出参与比赛的愉快心情。选手们说,赢得比赛固然重要,但快乐更加重要。

端午节的八种文化传统

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端午节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保护和传承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文化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保护端午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大国来说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举全国之力来保护端午节呢?

包粽子-饮食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国南方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其食俗以粽子为代表,这一点与以传承北方食俗为主要内容的立春、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各地根据自己特产与习俗的不同,生产出的形形色色的粽子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以及按惯例在端午期间饮用的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的雄黄酒,具有避邪禳毒、祛病强身功能的菖蒲酒,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谱系,在保护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保护人类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避邪衣-服饰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端午是"恶日",这就产生了为躲避这个"恶日"而特别制作出来的节日服装服饰。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绣有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这五种毒虫的形形色色的五毒衣。在饰物方面,妇女发髻上佩戴的金银丝做成的健人,系在臂膀、挂于项颈、饰于胸前的长命缕,系在腰间的香囊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审美价值。

quot;躲端五"-沟通人际

端午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因端午性"恶",历,这天也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躲端五"的日子。这些民俗在歧视出嫁女子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对于重构出嫁女子与娘家关系方面,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端午所重构的远远不止是这一种关系,盛大的划龙舟仪式在构建村落地缘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来说,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启迪。

雕龙凤-手工技艺

端午是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载体。每当端午到来之时,人们都会请上各业匠师,雕龙刻凤,描金涂银,为自己的龙舟打扮一番。可以说,龙舟是民间体育活动中造型最为复杂、用色最为丰富的道具之一,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下了许多神秘的驱邪避瘟符号,对我们解读中国远古文化具有重要帮助。而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也为中国民间社会彩扎业、搭棚业、木雕业、描金业、印染业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救诗人-中华道德

端午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道德、传统伦理的重要载体。端午虽脱胎于仪式,但在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附会上了许多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通过传说故事传承,并最终转化为整个民族或是整个地域的集体意识。如东汉时流传的曹娥救父传说,南朝时流传的划龙舟救屈原传说,吴越时期流传的划龙舟营救伍子胥传说等等,显然都与历代统治者试图通过某种民俗活动来推行传统教化政治意图有关。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通过传统节日来弘扬传统道德,张扬民族正气,显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赛龙舟-体育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赛龙舟原本只是一个典型的宗教仪式活动,但到后来,人们又不断地赋予了它以更多新的功能,体育竞技成分不断攀升,并最终成为中国民间社会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庆典。除划龙舟外,射箭、打马球、打石仗、抢鸭子等民俗赛事活动,也为端午节的竞技性增添了几笔亮色。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单精选合集 2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 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 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 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 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 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单精选合集 3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单精选合集 4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单精选合集 5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简单精选合集_精选范文网

端午节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淘洗,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做端午节手抄报有助于我们了解端午节。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文化手抄报内容最新大全_迎接端午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