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中国节日 > 端午节

端午节读书笔记摘抄参考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想要更深入了解端午节,不妨来看看端午节资料。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端午节资料摘抄_端午节别称有什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读书笔记摘抄参考总结 1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习俗外,还要喝雄黄酒和佩戴香包,挂艾草,这是由于五月天气潮湿炎热,易生疾病,古人定于五月五日这天进行各种驱疫活动,而出门参加活动时要带上便于携带的食物,粽子就这样成为了应节食品。

东莞过龙舟节,最热闹的是水乡片区的人们,赛龙舟、吃龙船饭,出嫁的女儿还会回家过节,热热闹闹地过上一天,特别是近年来过端午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了,每到端午节当天,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东莞的习俗是端午节要到外婆家过节。端午节当天,东莞的出嫁女们就会带上老公儿女一起回家过节,娘家也早早杀好了鸡鸭、包好了粽子等着女儿们回家。中午时候,大家一起吃了一餐团圆饭,再选好一个位置看龙舟赛。

水乡的人们很多人家里的房子都是傍水而建,刚好就在江边,吃完饭,吃过粽子后,在房子阳台上找好位置,就可以坐着看龙舟了。好多人还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过端午节,看龙舟,主人们热情好客,请到的客人越多显示自己的人缘越好。

端午节读书笔记摘抄参考总结 2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开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可以用作走亲访友的礼物。

端午节读书笔记摘抄参考总结 3

相传,屈原遭到一些人的嫉妒,他们经常在国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逐渐使国王失去了对屈原的信任。国王不仅解散了六国的联盟,还把屈原流放到很远的地方。

在流放期间,屈原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作,诗中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热爱、对楚国前途的担忧和对理想的追求,斥责了那些危害国家的人。当时,有才能的人可以随意地选择能够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楚国人可以到其他诸侯国效力。但是,屈原深爱着自己的祖同,即使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时候,也不愿意离开祖国。

后来,秦国的军队攻打到楚国都城,救国无望的屈原在农历五月五口这一天悲愤地投江自尽了。人们不仅喜爱屈原的诗,而且也为他的正直和爱国精神所感动,知道屈原投江后,大家纷纷划着龙舟去营救他,还往江里扔粽子,希望江里的鱼虾不要吃屈原。这就是关于吃粽子和划龙舟节俗来历的最通行的解释。

不过,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该还有更深的意义。因为,在古人的解释中,它们都跟龙有关。龙舟用龙头做装饰,粽子也和龙有关。在公元四世纪的古代文献中有一段记录说,屈原死后有一天忽然出现,他告诉人们:大家为了救他而扔到江里的粽子被龙偷吃了,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可以用五色丝线捆绑粽子,因为龙害怕五色丝线。龙在中国的民俗信仰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就是“兴云布雨”,而雨水又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五月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所以及时的雨水格外重要。

端午节读书笔记摘抄参考总结 4

1、忌毒气攻身。

由于端午节在的月份是毒月,从农历气象上看,正是夏至左右,所以也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从五行上看,任何一种五行过旺或过衰,都会形成邪气,都会对自然气候或人身健康,构成威胁与伤害。

因此,端午节这天需要在房门上,插艾、插桃技、插菖莆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等。

2、忌举行喜庆活动。

端午节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祭祀先人。而祭祀时难免产生悲伤,因此这天是不适合向别人说祝福的,当然也不适合举行和参加开业、结婚、庆典等喜庆活动。

加上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的五月初五,这天是“杨公忌日”,决不能被选来做为办理开张、动工、嫁娶、签订合同等重要事项的日子。

端午当天忌下河游泳。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需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吃了以后就不要找麻烦的说法。

端午节读书笔记摘抄参考总结 5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端午节读书笔记摘抄参考总结_精选范文网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想要更深入了解端午节,不妨来看看端午节资料。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端午节资料摘抄_端午节别称有什么,希望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