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经典推荐
相关文章
道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品行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育人的工作是何等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经典推荐 1
为了评上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出宣传栏、公交车上的LED等大力宣传:讲文明从我做起,树新风从现在做起;建设温馨美好家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人人讲文明,社会更文明;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福州人……在福州市营造了浓浓“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的氛围。市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处处都有文明宣传内容,增强全民文明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为评上全国文明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在家庭布置方面客厅有的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家和万事兴,希望一家人团结和睦,家庭才能兴旺发达。在书房多数人挂“天道酬勤”、“学海无涯”等等。在学校以北京的清华大学为例,一进学校大门就看到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学生都以此训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清华大学为祖国培养出很多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
综上所述,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有利于激发爱国之情,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弘扬我们祖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谦虚礼貌、团结同学、互助友爱、立志勤学、知恩报恩、勤俭节约、大公无私、诚实守信等等优秀品德。一个人只有保持冷静的心态才能思考问题,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古人说的“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能把“宁静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断在人生中做好修养的点滴积累,就能够真正修炼成一个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从而完成人生修养的最高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学会做人,这样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为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人民服务的有用人才。
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经典推荐 2
一、个人品德建设提出的必要性
1.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作出了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没有个人品德的存在,也就没有其他三个道德的存在。个人品德的存在,构成了其它三个道德的基础。“个人品德”建设,顺应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2.重视个人品德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实际上也是要求领导干部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个人品德是“内在的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诉诸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个人品德既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个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内德于己,外德于人”,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3.个人品德建设是治国立身之本
中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并把它提到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高度。《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宝典,是两千年来人们的行为规范之圣经。其首篇《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治国安邦平天下学说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的光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书中接着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特别地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源泉性。每一个人,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二、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途径
1.学以明德,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要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就必须使人们了解和把握社会各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然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坚定的信念,渊博的知识,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产生形成都有其历史、经济、思想基础,都是以相应的理论为基石的,是一种过程的积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学能使人明理,学能使人识道,学能使人高尚。通过深入的学习明事理,辩是非,知得失,识廉耻。
2.要静以养德,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有了某种道德认识,还需要炽热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讲,道德的修养更需要一股力戒浮躁的静气,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要善于“闹中取静、静心思考”,遇事先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做到自省、自警、自律、自励,要有“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思想境界,始终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良好心态和豁达心胸,把心思和精力始终用在干好本职工作上,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党的事业和工作之中。
3.秉德以恒,锻炼人们的道德意志。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困难,坚持善良和正义,抵制邪恶和私欲,也就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道德修养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实践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秉持。有秉持、有积累,道德才会有升华,境界才会有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无论好与差,均为日常思想和行为的秉持积累。领导干部要使自己的道德品行达到较高层次,就需要自觉从秉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开始,从养成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开始,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方可见效。恒以秉德就是要时时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要经常性给不良思想“亮红灯”,给边缘行为划清“警戒线”,进一步纯洁自己,监督自己,鞭策自己,做扬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常修为政之德。
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经典推荐 3
1.要改言,改性,改心.
2.要受教,受苦,受气.
3.要思考,思想,思虑.
4.要敢说,敢做.敢当.
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细节.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营造和谐环境,从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经典推荐 4
一、个人品德建设提出的必要性
1.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提出,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作出了概括,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建设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基础,没有个人品德的存在,也就没有其他三个道德的存在。个人品德的存在,构成了其它三个道德的基础。“个人品德”建设,顺应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发展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2.重视个人品德建设,有助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实际上也是要求领导干部加强个人品德建设。个人品德是“内在的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实现最终都要诉诸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个人品德既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也是个体作为主体对社会道德的认识、选择以及实践的结果,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活动个性化了的道德特质。个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内德于己,外德于人”,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3.个人品德建设是治国立身之本
中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并把它提到治国安邦、立身处世的高度。《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宝典,是两千年来人们的行为规范之圣经。其首篇《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治国安邦平天下学说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的光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书中接着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特别地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和源泉性。每一个人,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二、加强个人品德建设的途径
1.学以明德,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要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就必须使人们了解和把握社会各个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了解和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什么是辱,然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道德实践方向。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坚定的信念,渊博的知识,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产生形成都有其历史、经济、思想基础,都是以相应的理论为基石的,是一种过程的积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学能使人明理,学能使人识道,学能使人高尚。通过深入的学习明事理,辩是非,知得失,识廉耻。
2.要静以养德,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有了某种道德认识,还需要炽热的道德情感,需要有一种对善的执着追求,在实践中形成稳固的道德情感。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讲,道德的修养更需要一股力戒浮躁的静气,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要善于“闹中取静、静心思考”,遇事先从政治上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做到自省、自警、自律、自励,要有“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思想境界,始终保持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的良好心态和豁达心胸,把心思和精力始终用在干好本职工作上,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党的事业和工作之中。
3.秉德以恒,锻炼人们的道德意志。如果没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就不能在道德实践中克服困难,坚持善良和正义,抵制邪恶和私欲,也就难以形成高尚的品德。道德修养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实践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秉持。有秉持、有积累,道德才会有升华,境界才会有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无论好与差,均为日常思想和行为的秉持积累。领导干部要使自己的道德品行达到较高层次,就需要自觉从秉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开始,从养成一种好的生活习惯开始,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方可见效。恒以秉德就是要时时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要经常性给不良思想“亮红灯”,给边缘行为划清“警戒线”,进一步纯洁自己,监督自己,鞭策自己,做扬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常修为政之德。
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经典推荐 5
良好习惯包括:⑴学习习惯: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讲话、不做小动作、做作业要认真书写,独立完成做学习的主人。⑵生活习惯:按时起床睡觉、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培养自我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整理书包、叠被、穿衣袜、洗手绢等等。⑶卫生习惯:注意自我用眼的卫生、控制看电视、养成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保持个人住处卫生整洁的习惯,注重要保持公共场所卫生的习惯等等。⑷劳动习惯:爱动手劳作的习惯,不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劳而获,从小要学会勤快,利已也利人。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就以我们学习为例: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活动,想通过投机取巧不费力气就获得好成绩是不切合实际的,它需要通过勤奋的汗水才能够换来的。有首歌唱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2008年我国奥运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夺取100面奖牌验证了有勤奋上进的习惯就有奋力拼搏进取的精神,验证了“一分辛劳一分收获”的真理。
在这里我还要讲一个实例,说明注重良好习惯修养的重要性,关系到一个人的前程和命运。
每个人都有向往,很多人不乏成功的天资,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未走向成功,究其原因,除了机遇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阻碍了成功的步伐。
好习惯是人生的拐杖。一个好习惯,就像一个好朋友,它会不声不响地帮助你,帮助你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帮助你取得事业的成功。
曾经有一个大学毕业生去某公司应聘,面试时,外面等了很多人,叫到谁,谁就去经理室接受面试。叫到他时,他在门口敲了敲门问:“我可以进来吗?”经理说可以,他才进去。
几天后,他就被该公司聘用了。过一段时间,他与经理熟了,就问经理看中他什么优点。经理回答:“说老实话,你哪一条都不比别人强,我看中你的,是你进房时敲了门,敲门说明你懂礼貌,而懂礼貌,说明你有教养,有教养的人,不一定能在公司有大的作为,但至少不会给公司添乱子。”
一个敲门的习惯,竟然使他成功地迈过求职应聘的门槛,可想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个人品德的基本内容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