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清明

清明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3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2022,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清明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1

传统习俗

祭祀扫墓

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

大力推动鲜花祭扫、网上祭扫、社区公祭方式,要求各地积极组织缅怀先烈、追忆历史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殡葬新观念、新风尚,引导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和丧葬陋俗,自觉进行殡葬习俗改革,不断探索文明的祭扫方式。

标祀

标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节,各家各族祭扫完毕,往往在墓前或坟头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条做的标竿,表示已经有过祭祀。有的人家会在标竿上糊些长条白纸,有的人家会挂些楮钱,有的人家则既糊白纸又挂楮钱.

标墓

纸钱,顾名思义是纸做的钱,是送给先人在阴间用的,又称“挂纸”、“挂钱”。清明扫墓时,人们将携带的纸钱烧掉,相信纸钱化作烟气后可以进入冥界,祖先容易接收。有的把纸钱悬挂起来,如浙江平湖、湖北咸宁和恩施等地,用竹悬纸钱插在墓上,叫做“标墓在福建永泰,人们把闩纸剪成条挽在树枝或草上。在四川长寿,用白纸剪作幡形插在坟头,叫做“挂青”。在贵州兴仁用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前,谓之“标坟”。

插柳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既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于是踏青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清明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2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3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即初候,桐始华;二候麦花,田鼠化为驾,牡丹华;三候柳花,虹始见。清明节气来临之际,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景象已经逐渐消失,而代之的是驾飞草长、柳绿桃红的画面。这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杨柳垂丝、绿草如茵。

城乡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农耕社会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个季节,一般是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时刻。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清明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就说明了清明节气对农业耕种的重要性。

总的说来,清明节气一到,大地气温回升,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这说明清明节气前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此时,广东各地正是冬夏季风交替季节,气温回升。虽不是很稳定,但冷暖变幅不算很大。

清明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大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千古传唱,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然而,清明节由来已久,中国古人历来很重视清明节,那么古人又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呢?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传,春秋战国期,晋国人介子推,有恩于遭难时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了国君后曾放火烧山,希望逼出带母亲上山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仕,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此悔恨不已,此后每到放火烧山那日,宫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纪念怀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节”。寒食节后,晋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为其扫墓的“清明节”,清明扫墓又成风俗。此传说可信与否暂且不说,不过介子推确有其人,《左传》上便有记载,但名叫“介之推”,仅称他是“隐而死”,并无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情节。但不论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由来已久。

寒食节其实是一个“励志节”。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4天)。到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或许觉得小长假不够长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节的假期天数,将唐玄宗定下的寒食清明假期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这首《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王维还感慨说,年轻人应该每天出去游玩,何必要等到清明节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在清明节写下“留饧和冷粥,出火煮绿茶”。清明节生火品茶,佐以麦芽糖、冷粥,想必别有一番风味。

到了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继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清明节也是宋人重要的节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扫墓的风俗更浓,这从北宋人张择端绘于清明时节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时人从汴京(今开封)野外扫墓归来的情景。宋代清明节里,皇家和民间都会举办一系列活动,热闹程度不输元宵节。时开封人孟元老在后来撰写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当年京城过清明节的气氛:“京师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树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舞遍满,抵暮而归。”“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

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今杭州)城时,用了这样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难怪宋人能写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宋人在清明节长假里的活动很多,民间在这天还喜欢挖井,而皇家则会举行一项唐代皇家就有的“改火”活动。但宋代皇家更特别,让宫内小太监们在阁门前用榆木钻火,第一个取到火的会得到奖赏,奖品相当丰厚,是一只金碗、三匹绢。然后再用取到的新火种点燃火烛,赏赐近臣。清明节的法定功能,在宋代达到了顶点。由于时间比较长,活动内容也开始变味,寒食、清明二节本应停止娱乐的,但在宋代却异常活跃。一些路途遥远无法回原籍扫墓的官员,常会利用这难得的“黄金周”,把酒叙旧,找老乡、约同科成为一景。有的干脆相约赌博,想着法子找乐,打发假期。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抛球乐》显示出清明节的热闹,既有音乐助兴,又有踏青出游:“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此外,清明节插柳枝,赏杜鹃,也受到诗人歌咏,让今人感受到清明节的独特魅力。

随着唐宋的远行,清明节的繁华和热闹也不复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务员多假制度被否定,节假日大为减少。但元时清明节与寒食节从功能和活动内容上看,在事实上合成了一个节日,仍与元正(旦)一样,是元代最重要的节假日之一。朝廷会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寿节(唐时称天长节)和冬至才放假2天。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由上可知,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祭奠亲人、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和朋友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祭拜祖先,并不是封建迷信,这是对故去的亲人的一种思念、想念,告戒后人不要忘记先人,故去的老人。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的接力传承!

清明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5

1.雨幕渺渺,鲜花诉说着哀悼;雨丝绵绵,青山寄托着思念;雨帘翩翩,松柏守候着家园;雨声沙沙,纸钱飘荡着泪花。清明节到了愿细雨为逝者带来一个清明世界。

2.复苏万物迎清明,缅怀故人祭清明,珍爱生命言清明,生死并置真清明。知道吗?这才是清明节的人文精神:一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维护新生!

3.寒食禁火吃冷餐,多多运动体康健,清明时节好春光,风筝放飞美心愿,秋千荡起满心欢,插柳聊且为思念,踏青游玩神清爽,吃块青团好运粘!

4.清明细雨纷纷飘,思绪无限心头绕。黄花一束献亲人,心中牵挂可知道?纸钱化作黑蝶舞,问候声声天国捎。清明时节送祝愿,但愿亲朋都安好!

5.不必再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即使是天涯地角、即使相隔着无法跨越的横沟,只要心中有爱,生活就有明天。

6.清明果,吃一颗,清清白白做人,行得端坐得正;清明果,再一颗,清清白白看人,分得开辨得明;清明果,还一颗,转发短信可得,电话索取哦!

7.替你拂去晶莹的泪水,让你的忧愁随风飘散;帮你抚平受伤的心扉,让你的伤痛逐渐变浅;送你一句关怀的祝福,让你的快乐愈加明显。清明节,愿你无忧愁!

8.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欢乐已不再,往事成悲风。我心甚感伤,此情亘古长。长叹一口气,书写万千行。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9.“清”除亲人逝去带来的隐痛,“明”白生活中从不缺乏幸福,“节”日有我们陪你一起渡过,我们要坚信明天会更好。

10.春风春雨春意浓,人面桃花相映红;风筝已上碧云天,人倚秋千笑心间;清明踏青惬意游,发条短信问你好。

11.替你拂去晶莹的泪水,让你的忧愁随风飘散;帮你抚平受伤的心扉,让你的伤痛逐渐变浅;送你一句关怀的祝福,让你的快乐愈明显。清明节愿你无忧!

12.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寒食清明传千载,岁岁祭扫岁岁安。清明时节,祭扫先人,缅怀先烈,珍惜生活,把握现在。

13.复苏万物迎清明,缅怀故人祭清明,珍爱生命言清明,生死并置真清明。知道吗?这才是清明节的人文精神:一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维护新生!

14.清明时节踏青好,长假来临邀你游;抛开工作的忙碌,缓解奔波的疲倦;散散步来心舒畅,轻松自在逍遥现;放松心情来享受,愿你长假玩得愉快!

15.清明节将至,让我轻轻送上清清的春风,为你吹散心中的忧伤;让我轻轻送上暖暖的问候,为你坚定心中的信念。温馨生活,关爱亲友,共祝幸福平安!

清明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5篇_精选范文网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来历和节令食品介绍2022,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