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5篇
相关文章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1
传统的清明节为表达对春天万物复苏、生命循环的美好期待,常把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而眼下菊花、康乃馨因其素雅的香气和干净的颜色备受大众青睐,而在欧洲许多国家,菊花也被当作墓地之花。
一些花店店主告诉,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的人偏爱蓬莱松、唐菖蒲、排草等朴素、坚韧的植物。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黄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扫墓用花在现代也不再拘泥于此,很多人愿意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选择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花也是可以的。如果是古稀年长者仙逝,可适当增加红色、粉色鲜花的比例,这些温暖的颜色更能体现后辈绵绵的思念之情。需要注意的是,如无特殊情况,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和鲜艳颜色的花,以免给人不尊重死者的印象。
清明节用的鲜花多扎制成花束形式。花的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点缀以紫色。组成清明节花束的花材可以从以下这几种中来选择: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
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为长辈,可以献黄色或白色的菊花
为同辈,也可以先黄色白色菊花,另外一些颜色较淡的百合、龙胆都是不错的选择。
为朋友,我觉得不需要拘泥于形式,选择他生前喜欢的花就好。就算火红的玫瑰也无所谓。
其实,清明节祭扫用的鲜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也不必太刻意去追求花的花语或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所以扫墓选择的花,色彩要素淡,以白色为主,黄色为辅,还可以点缀以一些紫色。比如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白、黄交错,再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做点缀,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或朋友的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
当然,如今扫墓用花也不再拘泥于此,也有不少人是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来选择花卉种类,比如逝者生前喜欢玫瑰花的,送一束玫瑰花也无妨。清明节扫墓用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一种怀念之情,花色以白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马蹄莲、白色或黄色的玫瑰均可,白、黄交错,加几枝紫色的勿忘我,这样一束花,摆放在亲人墓前,寄托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节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运用色彩的语言,足以传达哀思。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2
1、清明祭祀就是孝顺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国人或者说在华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绑定在一起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扫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诸多墓园在山上,故称为拜山。北方通称为扫墓或上坟。
2、清明节扫墓有民族之分吗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因此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也有些民族会在其他日子里进行类似活动。
3、清明节可以在家拜祖先吗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不能回乡参加清明拜山活动,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阳台或客厅,朝家乡方向,摆上祭拜用的食品,烧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关词语。然后,再烧纸钱祭祀。
4、为何清明节前会梦到逝去的先人
一些人几乎每年清明节前一段时间总会梦到自己已经逝去的亲人或者朋友,甚至在梦中还跟他说话聊天。其实,这已经很明显地告诉你该去给他们扫墓了。
5、同一家族成员可以分批去吗
通常来说,最好是一起前往扫墓,但是现代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同一家族成员因工作原因来自世界各地,不能安排同一天去扫墓,也可以分批去扫墓,无碍。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3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4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5
1.清明扫墓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