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其它节日

北方小年有哪些习俗范文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人们对于一些节日都是十分看重的,因为节日习俗代表着人们传承的思想和精神,那么关于节日小年的习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过小年的习俗,欢迎参阅。

北方小年有哪些习俗范文总结 1

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君主献公,十分宠爱他的妃于骊姬,决定把君位传给骊姬的小儿子奚齐,便把太子申生杀害了。申生的弟弟,即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逃到了外国,流亡了十九年后才回国做了君主,即晋文公。晋文公在落难流亡时,历尽了千辛万苦,原先跟着他的人,大都吃不起苦头,各自逃生去了,只剩下五六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跟着晋文公,介于推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在粮食无援的流亡生涯中,重耳饿得头晕眼花,介子推偷偷在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为重耳充饥。可重耳做了君主后,对和他同甘共苦的人,都赏厂官职,惟独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晋国人民对晋文公表示不满,编了—-首歌谣,替介子推打抱不平、晋文公听了歌谣。他一面看到百姓有意见,一面也感念介子推的功劳,便召唤介子推,想封他做官。介子推与母亲商量后,认为还是不贪图升官发财好,于是便同母亲一起隐居到绵山里。晋文公几次派人找他,他都不出来。晋文公便采取烧山的办法,想把他逼出山。可介子推是个硬脾气,宁可烧死,也不肯下山。

晋文公在旁臣的建议下,在山的三面放火,希望介子推能从没有火的那面下山。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青翠的山林变成了焦土,可仍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同时发现了他用衣襟写就的书:?0?2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以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看后十分悲痛,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另外还规定,在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由于寒食节的时间与清明节相近,大约从唐朝开始,寒食节禁止烟火要吃冷食盛行各地,并与祭奠祖先亡灵以及郊游扫墓活动结合,便逐渐与紧相连的清明节融合成为一个节日了。寒食节又叫禁烟火节、禁烟节、冷烟节、熟食节、冷节等,曾一度流行全国各地,尤以山西为盛。

北方小年有哪些习俗范文总结 2

这算是一个民间传说了,不过现在农村很多人还是信的,于是会摆一些甜瓜啦,灶糖啦等甜食还有水什么的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真诚祭拜灶王爷,为的就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当然祭拜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的,祭拜灶王爷只可以男性参与,女性一律是不允许的哦。

北方小年有哪些习俗范文总结 3

龙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的风俗

龙抬头的神话传说

北方小年有哪些习俗范文总结 4

河南民间讲究“祭灶必祭在家”,有“祭灶不祭灶,全家都来到”的俗谚。祭灶时,凡在外的人都要赶回。豫东等地,选在祭灶节认了干亲的干儿、干女,也要携带灶糖、烧饼、鞭炮、香表和一只大公鸡来参加干娘家的祭灶仪式,表示自己已是干娘家的正式成员。

河南民间多尊传说中的泥匠张奎为灶神,说其锅台垒得好,故死后作了灶神。传说“灶神司人间善恶,上天回好言,可保来年免灾”。河南民间灶神之位多设在厨房的后墙上,灶神画多为朱仙镇木版印制。画之正中为灶君夫妇,头上为玉宇天宫,下面印有当年历法和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并标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底部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河南人祭灶历来由男人主祭,民间传说,月亮属阴,灶君属阳,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但安阳等地,也有家庭主妇主祭者。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条、白菜、海带等作成“祭灶汤”,端至老灶爷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麦糖饴制成的芝麻酥,称“祭灶糖”,因“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故于祀时以糖饼粘神口使勿言”。有的还烙制十八个火烧,并用公鸡一只,夹其两翼,放在灶神前,同时将一些草、豆放在一边以“秣神马”。祭灶时,主祭者先将酒洒在鸡冠上,然后,燃香、烛于神案前,并燃放鞭炮,祭者口念祷词,其内容多种多样,均为求助祈福之语。祷告毕,将灶神像从墙上揭下,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置于纸马上焚烧,同时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祭祀便告结束。祭灶后,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灶糖、饼和共进晚餐。在上蔡等地,所进晚餐多用面条等素食,不食荤腥,讲究吃得越多越好,俗称“填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祭灶节后也是贫苦人家难过的日子,称作“年关”,这时地主多派人到穷人家讨债要帐。一些难以还债者只好躲出去,谓之“躲年关”,到年三十贴了对子后再回家,因俗有“年三十儿贴花门”之后外人便不可进家的规矩,故称“要命的祭灶,救命的春联。”

祭灶,相传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国君,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祭灶在《礼记》“礼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记载。不过,祭灶的日子随着寺、地而有不同。《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日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恐灶神上天后,说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话,吴人祭灶时,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另一种“关东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饴糖制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习惯上,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帐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绝于途的时候。不过,讨债最多只到除夕。一等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话说:“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除夕夜吃饺子),就是形容这种情形。祭过灶,到年底之前,还要挑一个好日子来做大扫除,俗称“扫年”。扫年的风俗也有悠的历史。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中就提到了十二月时“斋、馔、扫除”。旧式的家庭每年清扫之前,还要事先翻看黄历,挑选一个黄道吉日来进行。扫除积年的尘埃,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对环境卫生、维护健康也有极大的益处。俗传灶神上天禀秦人间一年善恶后,廿五日就是玉帝下降之日。他要稽查是非,以降祸福。所以在这一天大家特别要谨言慎行。尤其要告诫小孩不得口出秽言,以免招致不祥。自廿五日至除夕这五天,由于家神俱已上天,百无禁忌,所以汉族民间也多在这几天内举行婚嫁。

北方小年有哪些习俗范文总结 5

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被称之为中元节。事实上,中元节是道教的节日,而佛教将每年的七月十五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将七月十五称之为鬼节、七月半等。中元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中元节的基本元素却越来越多,主要是祭祀祖先,体现孝道;超了度亡灵,体现亲情;进行聚会表演,体现祖先的恩赐等一些缅怀先人的习俗。

TAG标签: 风俗 习俗

北方小年有哪些习俗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人们对于一些节日都是十分看重的,因为节日习俗代表着人们传承的思想和精神,那么关于节日小年的习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过小年的习俗,欢迎参阅。过小年有哪些习俗过小年的习俗1、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