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其它节日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大全精选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小年到了新年还会远吗,小年对于人们来说就是合家团圆的信号,那我们知道小年习俗饮食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小年习俗饮食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大全精选 1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少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返回目录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大全精选 2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22年“壮族三月三”放假的通知》出炉。“壮族三月三”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1〕11号)精神,2022年清明节放假时间为4月3日至5日。农历三月初三为4月3日(星期日),与清明节放假时间重叠。为营造我区“壮族三月三”良好节日气氛,广西壮族自治区内4月2日(星期六)、6日(星期三)放假调休,即“壮族三月三”和清明节放假时间为4月2日至4月6日。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大全精选 3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汉族民间祭灶的日子。汉族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祭灶对联

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柳腔戏《张郎休妻》、茂腔戏《火龙记》都是说的灶王爷这段故事。

灶王最初只管火,后来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被封为一家之主。他权力很大,却连个土地庙大小的庙宇也没有,只有一张画像(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时要摆上枣和糖瓜等果品,糖瓜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的说为了欺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焚香祭拜后,将旧灶君像揭下焚化。换上新像,就算送灶王爷上天找王皇大帝汇报去了。

祭灶时还要供上碗面汤(面条),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可见灶王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灶王腊月二十三上天,初一五更回来,就算完成汇报任务,带着吉祥保佑一家过平安日子了。

如今,祭灶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过小年吃糖瓜的习俗仍在汉族民间盛行。

腊月二十四日以后,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积垢,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大全精选 4

我国的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自己的祖先。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大全精选 5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日。此时一些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农作物祭供,向祖先报告秋天的收成。因此每到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家家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烧街衣

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喜蜜滋算命)

4、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6、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7、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8、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9、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10、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包括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外孙,另过的儿子及媳妇、孙子等等),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11、入庙祈福

准备素斋果品去寺庙,施佛及僧,诵读地藏王经卷和咒语,报答父母恩情,为去世的先人祈福。

12、放天灯

鬼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让这些小鬼永远也回不来。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TAG标签: 风俗 习俗

各地过小年的习俗大全精选_精选范文网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小年到了新年还会远吗,小年对于人们来说就是合家团圆的信号,那我们知道小年习俗饮食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小年习俗饮食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2年小年习俗饮食有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