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参考总结
相关文章
“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参考总结 1
立春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约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已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参考总结 2
龙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的风俗
龙抬头的神话传说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参考总结 3
小年吃什么:过小年要吃麻糖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职日?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小年吃什么:过小年要吃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小年吃什么:过小年要吃灶糖、糖瓜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小年吃什么:过小年要吃面食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面花的品种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小型人物、鱼等动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而且家家户户还要相互赠送,我认为,这是在暗中比手艺,比谁能干。明清时期,这种面花多用于春节,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等事项,再后来,为表仪式的隆重,这种代表着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家的神龛前,供桌上,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小年吃什么:过小年要吃的其他的食物
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此外,南方人过小年有吃汤圆的习俗,因小年当日要祭灶王爷,会准备一些斋品供奉灶王爷,以寄来年的风调雨顺。
lt;<<返回目录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参考总结 4
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饺子。大概也是因为饺子可以放许多菜,制作起来省事,而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的样子更有年味儿一些吧?饺子馅儿自己随意放,可荤可素可鱼可肉,家里经济允许全荤也可,经济稍差都是素的也无所谓,其实重点只在于吃的是饺子,而不在内馅。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参考总结 5
(一):
二月二龙抬头,
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二):
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
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
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
(三):
二月二,龙抬头,
家家锅里嘣豆豆,
惊醒龙王早升腾,
行云降雨保丰收。
(四):
二月里来二月二,家家都把豆豆炒,
噼噼叭叭好热闹,惊动龙王早抬头,
升天降雨保丰收。大囤满,小囤流,
给龙王献猪磕个头。
(五):
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
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
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
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
二月二,敲门垴,大的领着小的跑。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参考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