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今天是元宵节,你们吃汤圆了吗?元宵节不是吃元宵吗?我想很多南北的吃货又要开始争辩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的习俗参考整理 1
一种说法来源于汉文帝
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政,刘氏小皇帝只是个摆设。吕后除了没像后世的武则天当皇帝,所掌握的权势和皇帝没什么不同。而且她提拔吕家势力,屠杀贬谪刘氏势力,在朝廷中引起极大矛盾。吕后病逝后,诸吕在上将军吕禄集合,阴谋篡夺刘氏江山。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在正月十五一举粉碎了诸吕叛乱阴谋,即位的汉文帝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庆祝平“诸吕之乱”的元宵节。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汉武帝
汉朝时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祇叫太一神,又叫泰一、泰壹氏、泰氏等,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玉皇大帝,西方的上帝,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天”,在汉朝就指太一神。史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因此这个日子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东汉时的汉明帝
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到“西天取经”,之比唐僧取经早了几百年。不过蔡愔并没有到达古印度,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后就遇见了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请下,驮着佛经和佛像到了大汉的首都洛阳,汉明帝专门赦建白马寺用于译经。据蔡愔、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介绍,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久而久之,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道教
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他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燃灯庆祝,后来演变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参考整理 2
1、黑芝麻汤圆
材料:糯米粉300克,黑芝麻300克,白砂糖150克。
做法:
(1)黑芝麻炒熟,碾碎,拌上猪油、白砂糖,三者比例大致为2:1:2.
(2)适量糯米粉加水和成团,以软硬适中、不粘手为好,揉搓成长条,用刀成小块。
(3)将小块糯米团逐一在掌心揉成球状,用拇指在球顶压一小窝,拿筷子挑适量芝麻馅放入。
(4)用手指将窝口逐渐捏拢,再放在掌心中轻轻搓圆,然后下水煮就行了。
2、花生汤圆
材料:糯米粉,花生,蜂蜜。
做法:
(1)将熟花生仁打成粉,加入蜂蜜,搓成小剂子备用。
(2)取五分之一的糯米粉用温水和成面团,用手压扁,水烧开后放锅内煮至浮起。
(3)将煮好的面团取出与剩余的糯米粉混合,慢慢加入锅内的水,揉成新的面团。
(4)将面团分成若干小份,压成面皮状,包入馅料。将馅料包住收口,滚圆,放入煮开的水中,就可以了。
3、紫薯汤圆
材料:水磨糯米粉100g,紫薯25g,红豆沙粉40g,椰蓉20g,绵白糖20g,猪油10g。
做法:
(1)用温水把水磨糯米粉和成面团,加入紫薯揉匀,静置20分钟。
(2)红豆沙粉用温水混合,加入椰蓉、绵白糖制成馅料。
(3)和好的面团搓条,分剂子,包成汤圆。烧水至沸,包好的汤圆下锅煮至浮起即可食用。
4、枣泥汤圆
材料:糯米粉5000克,白糖1500克,熟面粉1250克,枣泥250克,大油500克。
做法:
(1)将白糖掺上大油、枣泥和1000克熟面粉搓勾。
(2)再用250克熟面粉加水打成浆糊,加入馅内揉匀,用刀拍紧,切成400克馅块备用。
(3)糯米粉放入筐内,将馅块浸水,倒入糯米粉内滚动,反复6一8次即成。
(4)锅内加水烧开,下入元宵,边下边用手勺将开水推转,煮至汤圆浮起即可。
5、油炸汤圆
材料:糯米粉二两、面粉一大匙、豆沙馅约半两、蜜瓜条二至三根、白糖二两、清水三两、熟芝麻一大匙。
做法:
(1)将水中放锅中,再放入白糖,用小火慢慢熬至刚变微黄色成糖汁,盛碗里晾凉。
(2)将糯米粉和面粉放一个碗里,加适量清水(这次的清水不在所列的三两之内),揉成粉团;蜜瓜条切碎。
(3)取适量粉团捏成碗状,取指头大一块豆沙捏扁放在粉碗里,再放一点熟芝麻、几粒蜜瓜条粒。收拢碗口,然后搓圆。
(4)全部做完后,将置中火上,放油烧至三成热,用牙签在汤圆上逐一扎几个孔,放入油中慢慢炸呈微黄色。捞出沥干油分,摆盘中,淋上糖汁即可食用。
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老少一定要特别注意,吃汤圆切记缓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或气管。由于汤圆含高量糖分,加上花生、芝麻、鲜肉馅含高油脂及高热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lt;<<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习俗参考整理 3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元宵节的习俗参考整理 4
其一: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其二: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的习俗参考整理 5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
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的习俗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