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介绍范文精选
相关文章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介绍范文精选 1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中秋佳节。历法说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每逢八月十五人们仰望夜空,看到较之其他月份的更圆、更皎洁的圆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他乡的游子,也以此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因而,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最早记载于《周礼》,其意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里面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古关于中秋节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中秋节的习俗
其一,与农业生产相关。“秋”字的含义是:“庄稼成熟曰秋。”农历八月,各种农作物逐渐成熟,农民们为表达因丰收喜悦的心情,便以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进行庆祝。因为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
其二,《礼记》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因而早在春秋时代,帝王有祭月、拜月的活动。后来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渐渐传到民间。形成举国欢庆的节日。
相传后羿射日成功,拯救了人民,获得王母娘娘所赐两颗仙丹。如若服一颗就会长生不老,两颗就会即刻升仙。后羿大喜,想与自己的爱妻——美丽善良的嫦娥——一同服用。
后羿把仙丹交给嫦娥,让她先珍藏起来,以择良辰吉日,沐浴更衣再一同服用。然而此事,被后羿的手下蓬蒙所知,趁一日后羿不在家,就持剑闯人女眷居所,逼嫦娥把仙丹拿出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趁其不备,把仙丹全部吞人腹中。嫦娥吞下仙丹,身子马上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空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神仙。
后羿回来不见爱妻,得知因果,伤心欲绝的他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朦胧中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妻心切,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并逐渐演化出众多中秋节的习俗。
2022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介绍范文精选 2
嫦娥奔月
传说,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蓬蒙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羿回到家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吴刚折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
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2022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介绍范文精选 3
1、赏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贵花木。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称誉好的儿孙为“桂子兰孙”;把“进士及第”或考上了状元,称之为“蟾宫折桂”;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而且,我国劳动人民还以桂花和月亮为题材,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的神话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在中秋节赏桂花更是别有滋味,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2、饮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还有喝桂花酒的习俗。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3、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2022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介绍范文精选 4
1、吃月饼
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其美味可想而知。
2、吃芋头
在中秋节很多地方有吃芋头的食俗,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其实,中秋节期间并不是最佳的收获时节,但由于芋头有“余头”的谐音,人们为了讨个彩头,希望好日子有富余,所以都是要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刨点芋头尝尝鲜的。但各地人们在中秋节吃芋头的含义却各有不同,例如在潮汕地区,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3、吃田螺
田螺是广东人家中秋节的压轴食品,据资料记载,中秋吃田螺的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因没钱买肉过中秋,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边赏月边吃,田螺俗称攀桂,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中秋吮石螺便成为风俗。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意思是说小孩子中秋吃田螺,会明目。
4、吃鸭子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鸭子也是中秋节不可缺的食物之一。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南通地区最喜欢吃红烧鸭子或者是白煨的“八宝鸭子”。从时令来说,每年中秋前后,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俗语说“秋高鸭肥”,秋正迎初秋,吃鸭子还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非常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
2022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介绍范文精选 5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022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介绍范文精选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