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中国节日 > 中秋节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中秋节的来历故事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范文参考 1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中秋节这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所以被叫为中秋。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思念与团圆的大好日子。

中秋二字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其上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2、《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3、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范文参考 2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范文参考 3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返回目录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范文参考 4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及寓意

中秋节月饼的故事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中秋节拜月的讲究步骤

关于中秋的古诗句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及寓意

月饼又被称作是团圆饼,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所以也就寓意着家庭美满成为了家人团聚的象征,这种美好的寓意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到了今天依然非常适用。

也因为这个原因,月饼成为了中秋节家家户户必备的食物,亦或是走访亲朋好友必备的礼品,而且现在的月饼不像古代那么单一,现在的月饼有很多种口味,你绝对会有喜欢的那一款。

而月饼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初期,那个时候的大唐定都长安,国力强盛,万国朝拜的壮观景象并不是说说而已的,所以在一个秋天,吐蕃的商队便来到了长安城。

他们将许许多多的礼品进贡给了唐高祖,而这些礼品之中,其中一种叫做圆饼,在中秋的夜晚,唐高祖和家人们边赏月边吃圆饼,并将圆饼这个名称改成了月饼,这就是月饼这个名词最早出现的记载。

在我国古代,对于中秋这个节日可以说是格外的重视,从那些流传至今的习俗活动,比如说猜灯谜、赏月等等,我们就能够看出古代的时候,中秋节有多么的隆重了。

而且对于这个传统的节日,古代有很多文人骚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作,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能够从这些诗句中品味出作为当初的思想感情,更可以在脑海中还原出一副古代中秋盛景。

这些诗歌中,就比如大家最为熟悉的那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首诗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的让人如痴如醉。

在现代社会,一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活动虽然都不盛行了,但是中秋节在现代人们的心中地位依旧无比崇高。

返回目录>>>

中秋节月饼的故事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愿忍受元朝统治阶级残酷的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的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了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给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了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就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日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的越来越精细,品种也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的特别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等系列活动,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还有另一个说法: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会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遗俗。

返回目录>>>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平时老百姓说的“嫦娥”。古人通过祭拜的形式,祈求团聚、康乐与幸福。“拜月”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按习俗,女子拜月,男子观礼。

严格地说,“拜月祭”,有两次。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古人在这一天晚上举行祭祀活动“拜月祭”。

又月亮属阴,代表的是“寒”,所以谓之“迎寒”。唐人陆德明在为《周礼》“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释文中说:“祭日月,谓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节。此风延续至今。

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唐代确有赏月风尚,但未见拜月习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

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给予福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返回目录>>>

中秋节拜月的讲究步骤

1. 沐浴更衣

沐浴,穿上汉服。

2.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3.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4.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5.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读祝: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7.焚祝文及月光纸: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8.拜月

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9.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10.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11.餕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饮宴

赏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返回目录>>>

关于中秋的古诗句

1.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 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 —— 吴文x《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3. 分明不受人间暑。 ——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 何妨小驻听吾语。 —— 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5. 声直上,蟾蜍窟。 —— 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 ——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7.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晏殊《中秋月》

8.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9. 何处飞来大明镜。 —— 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0. 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 吴x英《尾犯·甲辰中秋》

11. 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 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4.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5.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 苏轼《念奴娇·中秋》

16.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 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17.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 —— 苏轼《阳关曲 》

18.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 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19.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晏殊《中秋月》

20. 中秋谁与共孤光。 ——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1.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2.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3.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4.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5.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苏轼《阳关曲》

返回目录>>>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范文参考 5

1.《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木兰花慢》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4.《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TAG标签: 中秋节

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范文参考_精选范文网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中秋节的来历故事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中秋节的来历故事相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