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天吗大全集锦
相关文章
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会吃汤圆或者是元宵,那么关于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_元宵节称为节的由来”,欢迎阅读与借鉴!
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天吗大全集锦 1
元宵和汤圆都是元宵节中国的节日食物,北方有“滚”元宵,吃元宵的习俗;南方有“包”汤圆,吃汤圆的习俗。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因为是年后第一个十五月圆,所以也称为“上元节”。过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持续时间将近大半个月的过程,从年前开始准备,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算是结束。元宵节就是年节里最后一个高潮。
在正月十三左右,大街小巷都开始张灯结彩,为庆祝元宵节做准备。到了元宵节这一天赏灯、猜灯谜、赏烟花、吃元宵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庆祝。但这个元宵和汤圆却是两种不同做法,不同口感的节日食物。
北方人吃的是元宵,是将馅料做好切成小块,然后将馅放在簸箕里,再撒上糯米粉,通过不断地晃动簸箕,让一块块的馅料在簸箕里沾满糯米粉,最后形成一个个裹着糯米粉的小球。北方的“滚元宵”就是这样制作的,“滚过”的元宵外松里紧,嚼劲大。
南方吃的是汤圆,汤圆的做法比元宵要简单,就是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包上拌好的馅料就可以,和包饺子的做法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和好的糯米面团经过了水的糅合,所以不会在煮的时候溶解太多的淀粉,汤圆汤是比较清澈的,可以放一些桂花和酒酿在里面做成甜汤。
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天吗大全集锦 2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起源
元宵节的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天吗大全集锦 3
1、吃元宵。
“快乐的皮,幸福的馅,团团圆圆捏一块儿;问候的汤,祝福的火,幸幸福福煮一起”。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 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 “汤丸”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2、观灯。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可谓“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
3、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返回目录<<<
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天吗大全集锦 4
在民间说法中龙是吉祥的象征,每到新年、元宵或者庙会都会进行舞龙表示庆祝。
龙是古人根据想象,将多种动物形象进行融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形象,与凤、龟、麒麟并成为四灵。龙的造型流畅优美,充满力量,在传说中掌管着人间雨露,所以和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全国各地都有龙王庙,农民会在春耕之前就祭拜龙神,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皇帝也会在干旱之年祭拜龙神,进行祈雨。
早在商朝,青铜器上具有了龙的形象,元宵节虽然在汉代就确立,但祭祀龙的仪式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
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物放在祭祀庆典中,在祭祀的时候进行舞龙这种舞蹈,祈祷自己与龙同在,可以得到龙的庇佑。
后来人们开始用彩色的布料做成龙的身体,用长竹竿挑高,几个人一组开始进行舞蹈的时候。祭祀的肃穆感就开始逐渐褪去,舞龙开始有了娱乐性质。
后来在新春、元宵、庙会、或者庆祝丰收的时候,都会进行舞龙,地点一般是在龙王庙,现在大多在广场上,伴随着锣鼓声龙身游走,气势十分壮观。
lt;<<返回目录
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天吗大全集锦 5
吃元宵
元宵节总是要吃元宵的。元宵节吃元宵始于宋朝,不过当时元宵叫“浮圆子”,到明朝才称“元宵”。元宵又叫汤圆。据说袁世凯称帝后,认为“元宵”就是“袁消”,于是下令改“元宵”为“汤圆”。过去每家做元宵、吃汤圆,意在新的一年中祈福全家团圆、和睦、幸福。近千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制作越来越精致美味多样。
赏花灯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元宵节民间又被称为“灯节”。元宵赏花灯的风俗也起自汉朝,到了隋唐时赏花灯更加兴盛,唐玄宗时规定观灯为三夜,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发展成盛大的灯市,还建立高大的灯树、灯轮,甚至灯楼。到宋代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也延续五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充分体现出这一盛景。明代时赏花灯习俗达到顶峰,明规定正月初五张灯,正月十五落灯,要连续赏灯十天,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明时增加了戏曲表演,元宵节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的节日习俗。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在这时除燃灯之外,还放鞭炮烟花助兴。
元宵节赏花灯自然少不了灯谜。灯谜始于南宋,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等等一百余种。猜灯谜,直到今天依旧是元宵节一景。
偷菜日
元宵节也是偷菜节,又称偷菜日,是流行于中国某些地方的传统习俗。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也就是元宵节那一天。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姓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龙灯一般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像活了一样,民间以此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迎紫姑
迎紫姑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踩高跷
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不过小编在此要给出友情提示:若非专业演员,请切勿模仿表演,以免受伤。
lt;<<返回目录
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天吗大全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