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夜晚阅读答案大全整理
相关文章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那么很对人就要问了,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呢?小编就给大家解答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的夜晚阅读答案大全整理 1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吗
元宵节为什么也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夜晚阅读答案大全整理 2
在我国的某些地区,元宵节也叫汤圆节。因为很多人会在元宵节这一天吃汤圆,久而久之也罢元宵节叫做汤圆节。当然不同的地区也有自己不同的叫法。
lt;<<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夜晚阅读答案大全整理 3
1、汤圆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主要祈求全家团团圆圆。做汤圆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再者各类汤圆常规馅主要以果料和干果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营养价值就“更上层楼”。水煮汤圆是最简单的做法,其实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家业兴旺。
11、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2、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13、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14、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lt;<<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夜晚阅读答案大全整理 4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到了现在,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lt;<<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夜晚阅读答案大全整理 5
元宵节是苏州人尤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办灯市、闹元宵,这一天苏州城内成了欢乐的海洋。“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据记载,从南宋开始就有十三日试灯,十八日落灯的传统,而灯市最盛的地方便是阊门一带。
不过除了元宵张灯、观灯的习俗外,元宵前后,苏州还有一些特有的地方风俗,以及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
祭猛将,祈丰收
自古以来,元宵前后,苏州流行许多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活动,其中祭猛将便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据介绍,苏州城宋仙洲巷旧时有猛将堂,又称吉祥庵,供奉着苏州农民信仰的护农神。传说猛将原是穷苦出身,一直受“慢娘”(吴语,即晚娘,或后母)的虐待,“慢娘”更挑拨猛将父子关系,父亲偏信了“慢娘”的话,把猛将赶出了家门。猛将流浪在外,发现蝗虫在啃吃庄稼,便一直驱蝗到海边,不小心落水溺死,老百姓奉他为神灵。
传说正月十五是猛将的生日,老苏州城里老百姓,这一天都要到猛将堂看庵中点燃五六十斤重的大蜡烛,附近乡下农民这一天也到庵中烧香,祈祷一年里无蝗灾,庄稼丰收。苏州科技学院的戈春源教授说:“每年正月十三,各地老百姓们便把猛将的神像抬出来游街,祈求风调雨顺”。
除此之外,元宵前后,苏州还有“立水表”、“照田财”的风俗。所谓“立水表”,就是插一根棍子在地上,棍长一尺五寸,元宵当晚子夜时分在月下观看,如果棍子的影子是棍长的一半,表示今年风调雨顺;如果棍子的影子不到棍长的一半,表示要干旱;影子超过棍长的一半表示要发水灾。“照田财”,就是将一根竿子插在田里面,竿子上挂个灯笼。
接紫姑,祭蚕神
“紫姑其实是传说中的厕神。”戈春源介绍说,过去元宵节苏州民间有“接坑三姑娘”的习俗,关于这“坑三姑娘”还有一个传说。
据介绍,南朝刘宋时期的刘敬叔在他的《异苑》中记载了一个“紫姑神”的故事,传说紫姑原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小妾,因为受大妇妒忌,常叫她去干些脏活,正月十五那天,被大妇害死。据说,她死后,天帝见怜,因她生前常干脏活,就令她当了厕神。苏州人过去常将厕所叫作“粪坑”,上厕所方便叫“蹲坑”,于是便俗称紫姑神为“坑三姑娘”,有人甚至称她为“粪坑娘娘”。
民间传说她占卜很灵,所以每到正月十五夜,老百姓就要扎“紫姑轿”接她回来,请她显灵。过去苏州类似的占卜活动,大多是由“接紫姑”演变而来。传说紫姑对蚕桑的收成占卜极灵,苏州是丝绸之乡,许多老百姓以养蚕植桑为生,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苏州的蚕农们都要迎请紫姑回家,以祈求蚕桑丰收。此外,元宵夜,苏州乡村还有用白粥祭蚕神的习俗,祈求自家育出的蚕能吐出优质的丝,能卖个好价钱。
走三桥,除百病
闹元宵,不仅是男人和孩子们的事,对于长期被禁闭在家的妇女来说,元宵夜简直就是解放日。这一晚,妇女们可以三五成群,穿着新衣,在皓月下观看花灯,甚至元宵节还有一项专属女性的活动——“走三桥”。
据长洲、元和等志书中的记载,元宵夜苏州妇女早就有“走三桥”的习俗,常年足不出户的妇女,在元宵之夜结队而行,走过三座桥便回。一般来说,她们都会挑选一些名字吉祥的桥来走,如寿星桥、吉利桥、太平桥等。据说走三桥可以消除百病,所以也叫“走百病”。过桥渡河,在古人看来是“度厄”的象征,走过三桥,就度过了一年中的众多灾厄,就能终岁无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祸”谐音,因此过桥更有了克服灾祸的寓意。
在封建社会,都市往往实行宵禁,禁止人们夜行,而元宵夜则是一个例外,对于长期被封建礼教禁锢的妇女来说,只有在这一天晚上,才有难得的自由。据记载,因为有了这一夜的自由,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人多得以致脚都不能沾地,可见传统都市里元宵节的盛况。
lt;<<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夜晚阅读答案大全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