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图片配图整理模板
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五年级的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整理模板 1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大夫荀息想了一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玉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晋献公也很珍爱美玉和良马,不愿轻易予人,因而沉吟不决。荀息便说:“这只是权宜之计,等我们灭了虢国之后,就去讨伐虞国,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取回美玉和良马了。”晋献公权衡之后,同意了荀息的提议,派他带着美玉和良马前往虞国游说。虞公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喜出望外,当即允诺借道给晋国。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是位有识之士,他对虞公说:“有一句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不存在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我们虞国和虢国就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旦虢国灭亡,那我们离亡国之日就不远了。所以坚决不能允许晋国借道。”虞公心里只有美玉和良马,根本不理会宫之奇的意见。
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
晋国的大军穿过虞国国土直抵虢国都城,虢国人做梦也没有料到晋军竟然会从虞国的边境冒出来,还没来得及抵抗,就成了亡国奴。晋军班师回国时,经过虞国国都。虞公毫无戒备地到城外犒劳晋军,祝贺他们凯旋。晋军乘机突然发难,擒住了虞国君臣,之后进城夺回了当初贿赂虞公的美玉和良马。直到此时,虞公才如梦初醒,后悔自己不该贪财而不听信良言,但为时已晚。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整理模板 2
东汉末年,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曹操和袁绍都想拉拢刘表,但刘表却不知道该归顺谁。有一天,刘表的属下韩嵩(说:“曹操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我们,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说:“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你替我前去探一下他们的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就是赴汤蹈火,我也勇往直前,在所不辞。如果将军已作出归顺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劳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城后,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零陵太守。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韩嵩对自己的叛逆,准备等韩嵩回来后就杀了他。韩嵩一进门,刘表大骂:“韩嵩逆贼,竟敢叛我!”韩嵩说:“我早已有言在先。今日是将军辜负我,不是我辜负将军!”刘表哑口无言。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影响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难以服众。”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后来,人们就用“赴汤蹈火”来形容即使面对滚烫的热水和熊熊大火,也勇往直前,比喻不避艰险。汤,热水。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整理模板 3
地上白毛生,老小一家行
地震之时,常有异象。
据两宋之际的庄绰在《鸡肋编》中记载:
绍兴三年八月,浙右地震,地生白毛,韧不可断。
地生白毛,绝非好事。
庄绰继续写到:
按《晋志》成帝咸康初、孝武太元二年、十四年,地皆生毛,近白祥也。孙盛以为人劳之异。
白祥是什么?
其名虽祥,实际不祥。
古人认为,罕见的白色鸟兽出现,实乃不祥之兆。
孙盛是谁?
孙盛字安国,高祖孙资乃是曹操的手下,后来成为曹魏重臣。孙安国在东晋,亦是能臣。
(曹操 剧照)
《晋书》评价,孙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所写文章,“词直而理正”。
用简单点的话就是说,他是个敢说真话的人。
晋时地生白毛,他认为乃“人劳之异”,讲开了,就是会有战争,老百姓要受累。
太元十四年(389)至绍兴三年(1133),700多年过去了,白毛再生,由不得百姓们不慌张。
庄绰写到:
时平江童谣曰:“地上白毛生,老小一齐行。”台臣论其事,因下求言之诏。宰相吕颐浩由此以罪罢。
此事分两讲。
《宋史》记载:
吕颐浩再秉政凡二年,高宗以水旱、地震,下诏罪己求言,颐浩连章待罪。高宗一日谓大臣曰:“国朝四方水旱,无不上闻。近苏、湖地震,泉州大水,辄不以奏,何也?”侍御史辛炳、殿中常同论其罪,遂罢颐浩为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改特进、观文殿大学士。
吕颐浩是个厉害人物,南宋能够偏安,他的功劳很大。秦桧在他面前,都有些瑟瑟发抖。秦桧罢相数年,都是吕颐浩一手操控。
(宋朝剧照)
此次地震,身为宰相的他,极为失职。也许是不希望皇上太过忧劳,也许是觉得自己能够处理好,反正,没有按赵宋祖制“四方水旱,无不上闻”。
常同弹劾他十大罪状,其中之一便是——
近者地震,抑而不奏,及降诏求言,又不引去。
可见,不是别人不奏,是被他压着不奏。不奏已开了个不好的口子,哪知,皇上已经下诏要求大家把这事报上来了,明明就是对他不满了,可他还不晓廉耻,念栈不辞职……
最终,吕颐浩又是开府又是特进,似乎已牛得不得了了,实际却是明升暗降,剥了实权。
地生白毛,宰相被贬,那么,童谣里的一家老小行又是什么意思呢?
《鸡肋编》里说:
时军卒多虏掠妇女,人有三四,每随军而行,谓之老小。方韩、刘自建康、镇江更戍。既而,刘移屯池州,韩复分军江宁,王燮往湖南,岳飞自江外来行在,即至九江,郭仲荀赴明州,老小之行,已数十万人也。
韩是韩世忠,刘是刘光世,加上岳飞,中兴四将,已有其三。
(岳飞 剧照)
饶是他们治军之严,尚难完全杜绝虏掠之事。想想那些杂牌军,又将是怎样的情形?
可知当时百姓,对于地上生白毛,有种恐惧,然对宋军,亦同此想吧。
一句童谣,两个典故。述尽南宋初年百姓的苦难。
亦可知,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实际上是对之前宋军种.种不当作为的纠正。
唯如此,方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整理模板 4
这天,村长穆拉发现他的毛驴不见了,找遍了整个村子,也没找着。穆拉垂头丧气地坐在大门口不停地叹气。这时,两个邻居路过他家,见状,忙问穆拉怎么啦?
“我的毛驴不知道跑哪撒野去了!”穆拉气呼呼地说,“等它回来,我一卢比就把它卖掉!”
话刚说完,前方就响起了驴子的蹄声。穆拉抬头望去,只见一个男孩骑着一头毛驴慢悠悠而来,那头毛驴正是穆拉家的。
就在这时,两个邻居都掏出了一卢比,要买村长的毛驴。
“我刚才是说着玩儿的!”穆拉说。
“穆拉,你是村长,可不能食言。要不,传出去,大伙从此都不会信任你。”两人说。
邻居的话说中了穆拉的要害。是呀,要是他食言,下届村长选举就没有人再选他了。但他实在不愿意一个卢比就把毛驴卖掉,于是就说:“这样吧,为了向大家证明我是个守信的人,我们星期六在牲畜市场上碰面。到时,我当众将驴子出售。”邻居答应了。
星期六很快到了,穆拉牵着他的毛驴就站在牲畜市场的入口处。让大家惊奇的是,毛驴的尾巴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一只猫。
“村长,这只猫怎么回事呀?”有人问道。
穆拉一笑,说道:“我将遵守诺言,以一个卢比的价钱卖掉我的毛驴。但是,我有个条件。我的毛驴和猫是好朋友,它们已相处多年,谁也离不开谁。哪位要买我的毛驴,也必须买下我的猫。”
“那么,你的猫要卖多少钱?”有人问。
“乡亲们,这些年来,我的猫捉了无数的老鼠。它可是一个英雄,身价自然要高些──一万卢比。”
大家都笑了,谁会花一万卢比买一只猫呢?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整理模板 5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成语故事图片配图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