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优秀感悟参考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小学生红楼梦读后感,欢迎查阅。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优秀感悟参考大全 1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__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__。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优秀感悟参考大全 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再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可是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那里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等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优秀感悟参考大全 3

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读《红楼梦》有感

在红楼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贾府子孙的教育之别。俗话说: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因为每个人都是鲜明地生活个体,思维习惯方法都大相径庭。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刘姥姥救巧姐和黛玉戏笑王夫人。

刘姥姥本是农村妇女,原是与贾府这样的高门显赫大家族是没有关系的,但在故事的结尾,本书十二金钗中最后一个金钗“巧姐”却是被刘姥姥所救。刘姥姥她变卖土地,辛苦劳作,终于赎出巧姐,算是全书中的一个善点了。

而巧姐能有今日,也是那日她母亲凤姐种下的结果。

作为家底并不殷实,生活已经贫苦到吃了上顿没下端的乡下庄稼人,刘姥姥带着孩子讨些儿饭来。她与板儿来到大观园,为的是讨主人开心要点钱。此时,刘姥姥的能说会道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不仅体现在各路主子的极力奉承,还体现在她卖力的表演中。再读经典的宴席之戏,刘姥姥高声道:“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吃个母猪不抬头!”脱口而出的乡间俚语,是如此粗略,竟逗得众人先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各各哈哈大笑。众人的反应被作者写的活灵活现,生动自然。读到这儿,我也不由得哈哈大笑。

可她真的是乐呵呵而无芥蒂吗?自然不是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罢了。如果不是天灾人祸和繁重税务使得生活难以为继,她又怎么可能成为刘姥姥呢?

而且,她的低头也有贵人相助。是谁呢?是接济她二十两大银,提点她逗人取笑的凤姐。

就是这样圆滑而精明的女人种下的“善果”,为她女儿觅得徒婿,安稳度过余生。刘姥姥初次登门拜访见面,不好空手去,便拿了一筐自家中的麦子,而凤姐看到了,非但没有瞧不起,反倒说了一套漂亮话,让祖孙俩放松下来,吃了一次好饭。作者对两人对话的神态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将刘姥姥的朴实,憨,搞笑,紧张写得生动形象,用微妙的语言描写体现两人的所及差异。“刘姥姥堆着笑”,“附着话”等字写得隐晦又现实,或许她根本不愿经历这样的人情世故,或许她也难为情,怕麻烦别人,可又能如何呢?作者的这一番描写与塑造,风趣又心酸。

贾府落魄之后,巧姐被送到妓院接客。刘姥姥拿着为数不多的金银去向老板讨价还价,哪知还要另被加价。于是,刘姥姥回去变卖土地赎救了巧姐。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人也是她救的。

佛说:“过去,现在,将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报应,皆是人们自己决定的。”凤姐的善果将来也的确在她女儿身上开花。

黛玉本是贾府的表小姐,因母亲离世,才来到祖母家里。寄人篱下的林妹妹,虽有着长辈的宠爱,却因着是外来客没有基础,难免被人欺负。

从前凤姐姐组织家里的女眷看戏,史湘云指着某个戏班子说像林姐姐,虽各各心怀鬼胎,却不好打破局面,竟无一人圆回话面。林黛玉气愤不已,便先行离开了。在封建礼教的社会,女子的贞节和名声是多么的重要,史湘云是缺少情商还是贵族小姐的气度与见识呢?

元妃省亲给每位妹妹送戴花。众妹妹都带上了,只剩了二朵送林黛玉,林黛玉问道:“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妈妈回答道:“都有了,这两朵是姑娘的了”便将两朵戴花扔回盒子里。有些人竟觉得这是无理取闹,强词夺理,小气。可我恰有不同的观点。正同为我们从第三者的方向看待问题,可宫里娘娘,再怎么分,也不会分到最后一个。更何说,林家算是官流人家,有官府爵位,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林家对林妹妹的学识,修养,才干和心胸都有所培养。很多人觉得林妹妹矫情,不大方,不懂人情世故。若是真的如此,书中处处描写她的举止大方的例子又是从何而来呢?

父母之爱则计之而深远。不管是凤姐还是林父,他们都是用一种自己的爱来保护子女。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优秀感悟参考大全 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的个性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优秀感悟参考大全 5

近来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完以后,让我对它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优秀感悟参考大全_精选范文网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小学生红楼梦读后感,欢迎查阅。小学生红楼梦读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