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亲情文章

有关亲情的故事参考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亲情是父母额上增多的白发,是父母眼中无限的关怀和盼望,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觉与温馨。是的,世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间的亲情、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亲情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有关亲情的故事参考大全 1

念小学时,我一看书写字就能听到妈妈的唠叨:“别躺着看书,当心近视……”“眼睛不要靠书太近,要近视的。”当然,对妈妈的忠告,任性惯了的我是不以为然的。

等戴上了近视眼镜,才后悔没听妈妈的话。

可也没把近视当一回事,反而觉得戴眼镜显得挺有学问的。

妈妈却四处寻医问药,只要听到有矫治近视眼的药物和仪器,肯定要让我试试。她还强迫我这个“大型食肉动物”每天吃下一大堆的蔬菜……可妈妈的努力却无法阻止我的近视越来越严重。

我长大了,上大学、参加工作、谈恋爱……这才意识到近视的诸多不便。以前视为学问象征的那副眼镜,在我眼中变成了美丽的“天敌”。所以,能不戴眼镜我就尽量避免戴眼镜,不惜做个“睁眼瞎”。没想到却惹来了麻烦,人家都说我太孤傲,连见了领导也爱理不理……

那时,我的工作需要长时间地使用电脑,一年下来,视力更差了,平时眼睛不是干得受不了,就是迎风流泪停不住。妈妈很为我的眼睛担忧,她开始每天为我准备一壶“茶”,把茶摆在电脑桌上,还叮嘱我一定得喝完。

我问妈妈是什么茶?妈妈神秘地笑道:“反正只有好处没有害处。你只管喝下就是了。”

等我要远嫁江西了,才知道那“茶”的配方。母亲对她的女婿说:“小劲不喜欢吃蔬菜,可像胡萝卜、绿叶子菜什么的,你一定要想办法让她顿顿都吃一些,掺点荤腥在里头,她就不会觉得难吃了。还有,每天记着让她用枸杞子、珍珠粉和小菊花泡点水当茶喝。这些都对眼睛很有好处……”

母亲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如“哭嫁”一般哭开了。

我为自己对爱的“近视”而哭。这么多年,我仿佛一直没看清母亲对我的爱。

哭着,哭着,那股清凉仿佛从心底腾起。我恍然大悟,这茶里还有一味母亲没说出来的配方,那就是“母爱”。

有关亲情的故事参考大全 2

我们的生命中,让人不堪回首的告别比比皆是。

我父亲是个苦孩子,从小父母双亡,13岁时一个人闯荡到上海。后来进了工厂,扫了盲,过上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慢慢地,他从一个炼钢工人升到了技术员。我母亲是个小学老师,家里有两个男孩子,算不上小康但至少温饱不愁。

父亲是个容易满足的人,而母亲却是个非常有挑战精神的女性。那时候,母亲辞去了工作下海到外地的私营厂去跑供销,非常辛苦,一周才回来一次。为了应酬,她学会了喝酒,学会了抽烟。

我遗传了母亲的基因,在课余时间也跟人到处跑,挣点儿零花钱来贴补家用。那天,我得到一个消息,有个演出小分队需要一个装卸舞台的小工,同时还可以在开场时上台去跳个舞。我兴奋得不行了,跟父亲说我明天早晨就要走了。

父亲说,你向学校请假了吗?我说,你帮我请吧。父亲说,你母亲明天中午回来,你等她一下吧。我说,火车等不及了,明早你用自行车驮我去车站。

当时,我们住在闵行,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那就是个都市里的村庄,去上海还要坐长途车。父亲骑着他那“二八”的自行车,我背着包坐他身后,夏天早晨6点多钟,路边已经有人卖早点和晨练了。

离车站还有一公里,轮胎爆了。我跳下后座就往车站跑,一边跑一边还埋怨。父亲推着车在后面追我,我们就这样冲到了长途汽车站。那时是20分钟一班车,正好有一班到站,我迅速地跳了上去,车门就在我的身后关上了。我看到站台上,父亲在说着什么,可是,什么都听不见。

我低下头去拿钱买票,这一低头……竟然就是一辈子啊。

父亲就在第二天下午脑溢血去世了,走的时候很安详,面如金纸,没有留下一句话。我跟着大篷车队在流浪,第4天,上海的朋友们才辗转在徐州下面的一个煤矿找到我。回到上海,正好是第7天,赶上父亲的追悼会。

之后很长很长的时间,我都闭不上眼。每次闭上眼睛,车站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一个大男孩冲上车,低头找钱,连手都没有挥一下。而车站上,一个中年人,推着车,极力地想说些什么,可是,我听不见,听不见……

生命中有的告别吗?其实没有,不管是什么样的告别都伴随着疼痛。告别伤病,我们要经历很多疼痛;告别离去的亲人,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可是,我们不能避免这些,我们只能对自己说:曾经,这些很爱我们的人,他们陪伴我们的时间已经够久了;他们要去到另一个城市,那个城市里有我们更多的亲人,他们在那里团聚了。

有一天,我们也要去那个城市,想到那个城市里有那么多我们熟悉和爱我们的亲人。

我们就不会害怕了。

有关亲情的故事参考大全 3

大月和小月是同父异母的姊妹,姐姐大月住东院,妹妹小月自然就住西院了,两院之间仅隔着一道矮矮的院墙。

妹妹小月靠给人浆洗衣服过活。大月的丈夫金凯原来是个的哥,长得很健壮。有一天,他在把小月洗好的衣服给客户送去的路上,不慎出了车祸,把一辆摩托车撞翻了,自己也伤得不轻,左腿瘸了,而且瘸得很厉害,他的出租车也报废了。被他撞的那人更惨,右腿被截肢了!没想到,那人竟然是大月的高中同学,因此,大月只出了一部分医疗费。

后来,大月却把小月赖上了,说金凯就是因为帮小月才瘸的,以后不能开出租车了,她让小月给她十万元钱。

小月对大月说:“姐,俺给人家洗衣服,一年才挣三四千块,到哪儿弄那么多钱给你啊!”

大月冷着脸说:“要是你拿不出十万元钱来,你就得养着你这个瘸腿姐夫,供着他吃穿,谁让你叫他为客户送衣服?”

小月一听,气得眼泪流了下来,一赌气,就说:“行,俺照顾俺姐夫!”

这天晚上,小月正在院子里洗衣服,洗累了,站起身来捶捶腰,忽然发现金凯被大月搬上了墙头,小月赶忙把金凯从墙头上搀扶下来。

晚上,小月为金凯做了两碗手擀面。金凯吃了面,就挽起裤腿和衣袖,坐在大铁盆旁边帮小月洗衣服。

小月见金凯洗得那么认真,那么用力,心里莫名涌出一股暖意,她觉得姐夫是个好男人,自己要是能嫁给这样的男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大月似乎猜透了小月的心事,隔着墙头对小月说:“小月妹妹,俺怎么看着你对他比俺对他都好啊?是不是爱上他了?”小月听了,脸上飞上了一片红云。

这天,金凯又被大月送过墙来,小月发现金凯的胳膊和腿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忙问:“姐夫,你这腿和手是怎么回事呀?”

金凯支支吾吾地说,自从他的腿瘸了,大月就嫌弃他了,看他哪儿都不顺眼,成天找碴儿跟他吵架。两个人吵得急了,大月就在他身上又是扭又是掐的……说到这里,金凯红着眼圈说:“其实你姐姐对俺挺好的,打是亲骂是爱嘛!唉,她肯定还没吃饭呢,小月妹妹,你的面条还有吗?能不能送一碗给你姐?”

小月听了,赶紧又下了一大碗面条,端着面走到墙边,隔着墙头大声喊道:“姐,你出来一下!”

大月从堂屋里匆匆忙忙地跑出来,慌张地问:“怎么了?你姐夫出什么事了?”

小月笑着说:“看把你吓的!是俺姐夫让俺给你送一碗面条哩!”说着,就把碗递过了墙头,大月把碗接了,把嘴一撇:“他净替俺瞎操心!”又说,“俺把他送到你家里去,会不会有去无回啊?”

小月又羞又恼地说:“姐,你说什么呢!”

吃过晚饭,小月搀扶着金凯走到院墙根底下,大月早就在墙那边等着了,小月费力地把金凯推上墙头,大月在墙那边背对着墙,金凯就趴在大月的背上。大月扯着金凯的两只手,小心翼翼地把金凯背下墙头。

每天,金凯就这样被大月和小月姊妹俩推过来推过去。推的时间长了,裤子都被墙头磨破了,还经常弄得浑身是土,脏兮兮的,小月隔三差五就要给他洗一次衣服。

这天,大月和小月站在墙两边说话,说着说着,就扯到金凯身上了。小月对大月说:“姐,你说俺姐夫这样爬来爬去的,太不方便了,咱是不是让俺姐夫从门走啊?”

大月瞪了小月一眼:“那可不行,街上人来人往的,让街坊邻居看见,会怎么想?还寻思着咱姊妹俩合用一个男人哩!”

小月的脸霎时红了,嗫嚅着道:“可也是啊!”寻思了一会儿又说,“姐,你看这样好不好?每天三顿饭,俺做好了就递给你,这样,他就不用来回爬墙头了!”

谁知,大月坚决反对这个主意,说她看到金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样子就恶心,就想在金凯的身上掐两下!

小月想起了金凯身上被大月掐出的伤痕,不由得抖了一下,就对大月说:“姐,今后可别再掐俺姐夫了,你看,你把他的腿和胳膊掐的!疼死了!”

大月戳了大小的心窝子:“你心疼了是吗?”

小月说:“又瞎扯什么呢!”小月嘴上这样说,其实,每天金凯吃完了晚饭离开时,她还觉得空落落的呢!

有一天,大月突然对小月说她的身子有些不舒服,一点儿力气也没有,干脆让金凯在小月家住下算了。

小月说什么也不同意,对大月说:“姐,你怎么能开这种玩笑?”

大月嘻嘻笑着说:“姐夫小姨子没大小嘛,你怕什么呀?”大月说完,转身就进了自己屋。

当天晚上,大月没有在墙根底下等着把金凯接过去。小月没有办法,只好先把金凯推上墙头,再跳到大月的院子,学着大月那样,把金凯背下墙头,搀扶着金凯走进大月的屋。

这样坚持了三五天,就把小月累怕了,说啥也不愿意再这样折腾下去了,她便把自家东边一间房屋拾掇出来,让金凯暂住。

金凯在小月家里住了十天半月,不好意思地对小月说他很想大月。当小月把金凯推上墙头时,扑通一声,金凯从墙头上跌到大月的院子里去了。大月听到声响,慌忙从屋里跑出来,一看金凯在墙根下疼得龇牙咧嘴的样子,气冲冲地吼道:“你这个笨东西,小月妹妹那么关心你,你回来干什么?别不识抬举了,赶快回去吧!”说着,就在金凯的脸上掐了一下,然后跑回屋里,哐当一声把门闩上了。不论小月怎么敲门,大月就是不吭声儿,小月只好把金凯背回自己家。

这天傍晚,大月把小月喊出来,悄悄地问:“小月,你跟俺说实话,你觉得你姐夫这个人怎么样啊?”

小月诚实地回答,姐夫又老实又勤快,这一阵子很多衣服都是姐夫帮她洗的。她又埋怨大月,怎么能对姐夫这么狠呢?大月好像听不见小月的埋怨,只是问小月:“他肯定和你‘那个’了吧?”

小月一下子恼了:“姐,你把俺和俺姐夫看成什么人了?”

大月把嘴一撇道:“他在你家里住了这么长时间,要说你们没有闹那个‘景’儿,谁信啊!”

小月恼怒地说了一句“俺不听你瞎说了!”就一头跑回自己的屋,扑在炕上,委屈地哭了。她怎么也弄不明白,大月为什么要这样侮辱她和姐夫?

这时,金凯一瘸一拐地走过来,安慰她说:“小月妹子,你姐是跟你开玩笑呢,千万别往心里去啊!”

小月说:“有她这么开玩笑的吗?”

小月正哭着,忽然听见大月那屋的电话响了,大月在跟什么人打电话,两家的屋子本来就是连在一起的,只隔着一道墙。

只听大月说:“……你答应也好,不答应也好,俺是一定要去的!你是说俺丈夫呀?这个你就放心好了,他现在跟小月好着哩!”

小月心里一抖,又想起有几天晚上听到隔壁的大月在跟什么人说话儿,隐隐地听到大月在说:“还疼吗?吃饭咋样啊?能出去溜达吗?你是不是没有别的亲人了?”

这天,小月向大月打了个招呼,带着金凯到县城中心医院治腿去了,她寻思着把金凯的腿治好,还大月一个好胳膊好腿的丈夫。但是,医院里的大夫告诉小月,要治好金凯的腿,需要近十万的手术费,小月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失望地走出医院的大门,小月让金凯先坐客车回家,她要去探望一位远房亲戚。金凯上车前,小月往金凯衣服口袋里塞了一封信,让他回家立马就交给大月。

金凯在村头下了车,踉跄着回到村里,打开了小月的家门。他刚迈进院子,就听到大月喊他,他一转头,看见大月在墙头那边向他招手,他跌跌撞撞地走过去,隔着墙头跟大月脸对脸儿,相互看了好一会儿后,大月抹了一把泪,对金凯说:“事到如今,俺不能不说了,俺那个被截肢的老同学,他老婆去年得重病去世了,他现在孤身一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俺早就想着去伺候他了,俺不是伺候他一年半载,而是一辈子啊!再说,俺和你结婚都三年了,因为俺有病,至如今也没有给你生个一男半女,俺心里一直觉得对不起你,跟你生活在一起,俺心里老是不安稳啊!金凯,俺那样虐待你,就是想着让你怨俺,恨俺,把俺从你的心里抹去,你硬是守着俺这个不能生育的女人,傻不傻呀?俺看得出来,小月早就喜欢你了,看到你们还真是情投意合,俺高兴啊!”大月说到这里,把一张离婚协议书递给金凯,“在这上面把字签了吧……”

金凯潸然泪下,嘴唇哆嗦了老半天,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只是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颤抖着交给了大月。

大月把信纸展开一看,是小月的笔迹:“姐,你给你同学打电话,俺都听到了,俺懂得你的良苦用心了!你是不是看山东吕剧《姊妹移嫁》受了启发,也想咱姊妹俩演一出《姊妹移嫁》啊!姐,俺长话短说吧,应该是俺去照顾你同学!俺只是去照顾他,没有别的什么想法。俺希望你跟俺姐夫好好地生活下去,他是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男人,他值得你疼爱到永远!”

“小月,你这个傻妹妹呀!”大月靠在墙边,泪流不止。

有关亲情的故事参考大全 4

母亲的缝纫机

朱广大

1963年的冬天,农村的冬夜,窗外是无尽的寒冷,一盏正在燃烧的桐油灯散发出黄豆般大小的微光。微光映在低头纳鞋的母亲脸上,母亲紧皱的眉头突然舒展开来,充满渴望地说:“要是能买一台缝纫机,多好啊!”

“买缝纫机?买啥买哩!”爷爷听说母亲想买台缝纫机,而且只是“想买”,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了。

母亲抬眼望望爷爷,有点惊诧。不过,她也知道,爷爷的反对是有道理的。在20世纪60年代初,城里有钱人家才能买得起缝纫机。一个山村农家,哪买得起这号奢侈品。何况,当时母亲还拉扯着四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家里地里都要她照应。买台缝纫机,斗大的字不认得一升的母亲也不一定玩得转哩。

但是,母亲想买台缝纫机的“奇思妙想”却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因为,父亲见过缝纫机,那玩意,无论是做衣服缝补衣服,“哒哒哒”响着,针头可比鸡叼米粒快多了,十个手脚麻利的女人也赶不上。父亲想,要是给母亲买上一台缝纫机,那肯定能减轻她不小的负担,值得!

就这样,父亲东拼西凑。终于买回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

买回缝纫机那天,母亲笑靥如花,不停地摸摸这儿,动动那儿,嘴上连连念叨着:“这下可好了,这下可好了!”

当时,缝纫机在我们那个山村是稀罕物,虽说买回来了,母亲却犯了愁,不知道如何操作。于是,她带上襁褓中的孩子,就去到距离家十几公里的镇上四处打听,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缝纫机店,拜师学艺的条件是给人家干杂活,裁缝师傅闲下来才教她剪裁技术及缝纫机使用方法。母亲呢,做事勤快,人很随和,很快得到了师傅的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母亲怀揣裁剪缝纫常识,带着无限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家。

为了巩固熟悉业务,母亲把父亲的衣服拆了,琢磨裁剪手法和尺寸,然后再上机缝合好。这样反复操练,逐渐掌握了做衣服的要领。

爷爷第一次穿上母亲做的衣服,喜悦之情无法言表,由衷地感叹:“没想到岳姑娘真中,真学会啦!”

“岳姑娘会做衣服啦!”这消息在村子里不胫而走。原本母亲只是想买台缝纫机为一家老小缝制衣物的,让她没想到的是,她很快就成了乡亲们眼中很有才艺的“岳裁缝”。

以前,村里人想穿一件新衣服,多是带上布料走20多公里去城里做,不但往返路程远而且要等好多天,自从母亲成了“岳裁缝”后,村里人穿时新衣服就便利多了。母亲善于仿制,竟连当时很流行的比较有难度的“四个兜”上衣都能做,由此,更是赢得了乡亲们的啧啧称赞。

母亲的记忆力也叫人佩服。她不会写字,而送来做衣服的布料常常在案头堆积如山。但凡新顾客送来布料,总见她在墙上简单地画几下,待衣服做好后,从来没有搞错过。

母亲还是位生性善良的人。村里有几位“五保户”老人,平时都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母亲就利用晚上做完其他衣服的空闲,找些边角余料,为他们做成新衣送过去,从不计任何报酬。邻居“五保户”马寨老奶奶不爱说话,可一见到母亲,总喜欢攥着母亲的手唠叨几句,说的尽是感谢的话。而每逢春节,前后村庄的乡邻,好多都带上鸡蛋鸭蛋或自己种的青菜、杂粮、干果,登门感谢。可是都被母亲谢绝了。

母亲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敬重,还改变了我家的面貌。随着母亲做裁缝的口碑越来越好,生产队里的干部们开会决定,不再让母亲参加地里的集体劳动,而且每做一件衣服给她计件记“工分”。当时,我家人口多,但缺少劳动力,年年挣的工分偏少,只好吃“统销粮”,自从有了缝纫机,在母亲的辛勤努力下,我们家逐渐摘掉了“统销户”的帽子,再不用在村里分粮食时站在最后面,领那些“下等粮食”了。

母亲自从与缝纫机结下不解之缘后,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可她从来不抱怨生活的艰辛。而她自己,也犹如一台缝纫机在不停地运转着。她用一生的心血,不但让我家丰衣足食,还把五个孩子抚养成人,其中,四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母亲,也随着那台上海牌缝纫机的老化,日渐苍老了。

2011年,我家从农村搬到了县城,临近搬家之际,母亲一再要求带上她那台心爱的缝纫机。此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老眼昏花,且长年被病痛折磨,再也不能上机做活了,但她仍经常时不时地去看看那台缝纫机,把机器擦拭一番,像保护一件珍贵的文物似的。

受了母亲的感染,我们几个兄弟尽管在外工作,也把母亲这台缝纫机视为“传家宝”,而且都没忘对爱人和孩子们讲述母亲与缝纫机的故事,以图传承母亲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教给家里的新成员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

而今,每次回家,看到那台缝纫机,我就想起了过去,仿佛又看到母亲在机器上缝制衣服的背影,那“哒哒哒”的熟悉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有关亲情的故事参考大全 5

东欧有对母女感情上有了裂痕,13岁的女儿一直认为是母亲的卑微地位,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母亲终日忙碌辛苦,也不能使女儿快乐起来。

2002年2月,母亲邀女儿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母女俩在滑雪途中,由于缺乏经验偏离滑雪道迷路了,又遭遇了可怕的雪崩。母女俩在雪山中挣扎了两天两夜,几次看见前来搜寻她们的直升机,都因为她们身穿的是银灰色的滑雪装,而未被发现。

终于,女儿因体力不支昏迷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已不在人世了,医生告诉她,是母亲用生命救了她。原来,是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一片白雪。直升机因此发现了目标。

TAG标签: 亲情 叙事

有关亲情的故事参考大全_精选范文网

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亲情是父母额上增多的白发,是父母眼中无限的关怀和盼望,亲情是黑暗中的一束灯光,给你的无可替代的家的感觉与温馨。是的,世间最美的感情便是人间的亲情、亲情是一瓢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亲情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亲情的故事1一这天早晨,受公司指派,肖凯前往黎城洽谈一笔生意。谁知火车还没开出一站地,便接到了妻子赵梅打来的电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