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其他文章

关于大学生人生哲理文章总结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人生苦短,若不能得到什么,那便是在虚度年华。在短短的人生中,哲理无处不在。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包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大学生人生哲理文章总结合集 1

  几年前,我曾读过仓央嘉措的《问佛》,对“佛是过来的人,人是未来的佛”很是不解。近日有幸看到杂志上《皆可成佛》一文,作者借一则佛家寓言得出结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便都成了佛”。答案如此的简单,令我彻悟。

  寓言中,世间凡尘俗子在茫茫的人生沧海中,前赴后继向彼岸奋争着,少数人占得天时历尽艰辛“修成正果”,多数则被风浪击落沉入海底,成了泯灭无闻的“芸芸众生”。佛祖似乎更愿意眷顾那些幡然醒悟迷途知返者和无欲无求的超脱者,分别点化成佛,以示佛祖慈悲为怀功德无量。

  我不曾读过任何宗教理论方面的书籍,更非佛教信徒,但我对宗教净化人心灵的作用是深信不疑的。相信文中所讲的,尊重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存心态。所谓成“佛”,也并非是真的修成正果立地成佛,而是指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寓言是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世间沧桑人海茫茫,宁静致远无欲无求皆可成佛。

  既然尊重自己的内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能成佛,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朝圣”路上折戟沉沙呢?我以为,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上天的眷顾,同时也要面对各种严峻的考验。现实生活中,在五颜六色的诱惑面前,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管得住一颗心的躁动,也就成了虔诚与伪装的分水岭。所以,到达彼岸或沉入海底都是自然的结果。

  尊重自己的内心,这句话看似人人都能身体力行,可真正做起来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说人世间无欲无求与世无争是一种境界的高难攀登,那么,说自己要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应该算是每个人心的主权所有了。对自己这个主权究竟是尊重还是亵渎,也许我们自己感觉不到,不敢正视或不愿正视,可佛祖却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眷顾与惩罚那只能是由天做主了。

  我觉得,任何一种宗教给人的仅仅是一种灵魂的启迪,真正化作自身的行为理念,还须个人去切身感悟。相信,倘若我们每个人都淡看世间繁华,追求一种单纯与朴素,给心一隅宁静空间,尊重内心一方净土,即使不能成“佛”,也能成为一个端庄的人。

  佛家有这么一则寓言。

  地之极东南,有一海,称为“沧海”。沧海对面,就是仙家佛地。凡是能渡过沧海到达彼岸的人,就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

  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千里迢迢赶来,或乘帆船,或乘木筏,纷纷朝着彼岸进发。波浪滚滚,狂风飙卷。许多人被风浪击落,永沉海底。能成功到达彼岸的,少之又少。但是,就是这少之又少的人,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朝着无垠的沧海进发。

  从空中俯瞰,千帆竞渡,人群密密麻麻。一个浪头过来,人群就覆灭一大片,再一个浪头过来。又覆灭了一大片。但是,立刻会有后来者补上。海面上,是拥挤不堪的船只,海岸上,是汹涌如蚁的人流...

  天地间响起深沉的悲歌。佛祖闭上眼睛,不忍再看。

  若干年后,有三种人成了佛。第一种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彼岸,称为“修成正果佛”。第二种人几经努力,还是到达不了彼岸,于是放弃了渡海,回家安居乐业,称为“幡然醒悟佛”。第三种人,只是一个人。

  那是一位在海边以打渔为生的老人。面对熙熙攘攘的渡海人群,他不为所动,几十年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单纯而朴素的日子。后来,佛祖点化他成了佛,称为“宁静佛”。

  而那些沉入海底泯灭无闻的,被称为“芸芸众生”。

  有人问佛祖,你属于哪一种佛?佛曰;我属于第四种,看尽人世悲欢,阅尽世事浮沉,称为“大彻大悟佛”。

  过了许多年,渡海的人逐渐减少。因为人们终于知道,佛有多种,成佛也远不止“渡沧海”这一条途径。

  对于这则寓言,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佛”确实是多样的。除了那些不会思考、随波逐流的,其余的人,只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便都成了佛。

关于大学生人生哲理文章总结合集 2

  前几天带儿子去看《寻梦环游记》动画片电影,儿子看笑了,而我却看哭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这绝对是一部好电影。影片中描写小男孩米格,踏上一段震撼心灵,感人非凡的旅程。这个旅程恰恰是回归心灵的归宿,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我哭的不仅仅是受影片的感动,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失落感,这种电影更应该属于我们有厚重中国历史感的人来拍,让我们回归祭祖的文化,找到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非常遗憾国内很少有这种有意义的电影出现。

  在历史资料方面,中国是最幸运的,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整的国家之一;中国又是最悲哀的,因为是世界上最容易忘记历史的民族。历史上我们一次次亡国。幸好,我们有强大的文化,同化我们的统治者。让中国保留至今,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幸事之一,也创造了人类发展的奇迹。

  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历史就是民族的灵魂。当今社会我们很多人,不了解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处于失忆状态。所以一直在社会上安放不好自己的位置,在历史长河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判断不好自己的位置。 准确的讲,我们所学的历史是一个不全面的历史。

  举个例子,在我们所学的课本中,中国的近代史,其中有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这一观点并没有问题,但不全面,因为历史告诉我们软弱就要被挨打。人类的文明整体趋势是向好的地方发展,人类的发展并非完全是森林法则。英国历史上曾有光荣革命,改变了人类用血腥的革命手段来取代政权。英国在殖民统治其他国家方面也做出巨大的让步,这恰恰代表了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在与对中国关系方面,比如华工问题等,很多地方也向中国道歉过,但在鸦片战争这一点上,英国从来没有承认他们的错误,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所有国家的法律,对待鸦片就像今天对待烟草是一样的看法,鸦片当时是合法的贸易品,准确地讲英国人是在合法的与中国做生意。所以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过去的事就是不对的。把国家的落后,完全归纳成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这个观点恐怕就有找借口的嫌疑吧。

  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这些事物,绝大多数,都是有因果关系的。这种因果并非佛教所讲的宗教方面的因果,而是理性的逻辑性。历史无非是过去发生的人事,凡诸种.种,跟今天的事情一样,大抵都会找出其中的因果链条。写史的人,就是要找出这个链条,展示给人们。一个好的历史记述,一定是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事实上,我们往往曲解历史,为何历史会这样曲解,曲到了完全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打个比方一个坏人,他总有好的一面,但我们只知道他做好事的那一面。反之一个善良的人,也有他做的不对的地方,而我们只了解他做错事的地方。理性的去思考,正常人都会把那个坏人当好人,而把那个好人当坏人。所以,我们要知道完整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判断的正确性。

  从古自今,历史跟政治有着难解难分的纠葛。统治者总是希望借用历史的力量,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做注脚。拿清朝做比喻,统治者无疑是很成功的,但对中国老百姓来讲就是一种灾难。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一直有"文字狱"。在清朝,满人为了更好统治汉人,统治者用"文字狱"迫害了很多读书人,还把中国所有的书都改个遍,让后来的很多学者都分不清什么是真假,难道还有比这更悲哀的事情吗?

  历史是强人的历史,写史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状态。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专门写史的官员,也有执政者不得干预的体制。但翻开历史书,理性的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其结果,想真正做到客观公正的记录是十分艰难的,很多史官因此而丢掉性命。

  事实上,没有历史常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无从谈创新与创业。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学点历史,不是点缀,也不是消遣,是跟我们个人和民族前途息息相关的大事。我们中国的人情世故就是最好的历史传承,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思想,而儒家核心就是孝道,就是要告诉你对身边亲近的人好。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文化与历史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最简单的道理就像生物的进化,适者才能生存下来,能保留下来的文化与历史一定有它特有的内涵,一定有好东西,但不一定全都是好东西。人类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人类经过的事情,但凡成功了,下次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复制,如果失败了,就会自觉地避开。如果通过学习他人的经历,就可以成功避开前进道理的陷阱,不用自己亲蹈其间,那么,在前进道路上所付出的代价,就会少太多,达到理想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换言之,就是一定要借用历史的力量,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备三顾茅庐不一定是真事,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但老板尊重人才的榜样已经树立出来了,所以不管是国家还是团队我们必须尊重人才。而诸葛亮忠心耿耿为刘家死而后已,也是一个做下属的标杆。这种中国文化跟历史真相已经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历史已经变成为当下时期所需的工具了,这个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有历史感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更有条理,更讲究逻辑,至少眼界会更广宽些。 大家都记得鲁迅笔下的中国悲哀,孔乙己不去探讨人生哲理,国家大事,只去研究一个字有几种写法,能做的,无非是写几个字,这种学问又有何用?我们往深处去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是何等的悲惨。在想想今天的我们,有相对开放的政府,自由的思想,获取信息是如此的方便,甚至是泛滥。而恰恰是这种泛滥,我们有多幸运呀,只是我们在吸取合理的精神营养。

  知道过去,了解现在,才有可能预测未来。历史学家雷海宗70年前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他说,“中国过去所遭遇的外敌,一种是像佛教那样有文明而没有实力,另一种是像北方游牧民族那样有实力而没有文明,这些都好对付。然而鸦片战争之后所出现的西方,既有实力,又有文明,都比中国要高级,于是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 事实证明,短短的几十年,中国取得巨大的成果,伟大的中国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国力大幅提升,这点更是中国之幸事。这恰恰证明中国文化的巨大力量。

  凡事不要走极端,真正的真理到最后一定是被推翻的,历史的各个成果一定是有时代的背景。就如伟大的人,他当时的伟大放在今天也许算不上什么,但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超越当时人类拥有的成果。历史固然是好东西,但终将也会被超越。中国人总是追求完美主义,对历史的判断应该基于人性的出发点,也就是人心。但如果人心被政治所压迫或收买,那么它就失去原本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中国这个民族缺乏必要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总是把英雄的正面形象抬得很高,很完美,而把对立者形容极其丑陋,人物的多面性不够丰满,脱离现实。还有就是用现代人的思维理解过去,与人物所处时代及社会文化脱节。换言之,我们在书写历史或者评判政府的时候也是这种心态。阅读理解历史,就是用人生的阅历来完成,在同一段历史面前,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人类从动物之所以变成人,最大的功劳就是获取能量的技术得到改善,这种改变就是从历史中积累而来的。在历史的线索中,去挖取出更宝贵的人类财富,才更有利于我们人类的发展。

关于大学生人生哲理文章总结合集 3

  有一匹年轻的千里马,在等待着伯乐来发现它。

  商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

  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商人驮运货物呢?

  士兵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

  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为一个普通士兵效力呢?

  猎人来了,说:你愿意跟我走吗?

  马摇摇头说:我是千里马,怎么可能去当猎人的苦力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匹马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机会。

  一天,钦差大臣奉命来民间寻找千里马。

  千里马找到钦差大臣,说:我就是你要找的千里马啊!

  钦差大臣问:那你熟悉我们国家的路线吗?

  马摇了摇头。

  钦差大臣又问:那你上过战场、有作战经验吗?

  马摇了摇头。

  钦差大臣说:那我要你有什么用呢?

  马说:我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钦差大臣让它跑一段路看看。

  马用力地向前跑去,但只跑了几步,它就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你老了,不行!钦差大臣说完,转身离去。

  今天你做的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在为你的未来积累能量,今天 你所经历的每一次不开心、拒绝,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

  不要等到老了跑不动了再来后悔!

  学历不代表有能力,文凭不代表有文化,过去的辉煌都已成为历史和回忆。

  所以,昨天怎么样不重要,关键是今天做了什么,明天会怎么样!

  感悟人生!珍惜现在,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关于大学生人生哲理文章总结合集 4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关于大学生人生哲理文章总结合集 5

  不知道何时开始的,很容易让自己跌进回忆里,一个很久不曾拾起的小物件,或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就把我拉进过去,遇见过去的自己。其实骨子里我喜欢安静可又害怕死寂,总想在繁华的城市选一个安静的角落,卸下所有的焦躁和不安,和过去所有的不开心不快乐说再见,然后把所有想念的人想一遍,该打的的电话打一遍,该发的信息发一遍,然后对自己说:“其实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沉舟侧翻也有千帆过,病树前头也有万木春!

  人生大抵繁华有时也是简单过,走过春夏走过秋冬,已经过了最好的年纪了。不奢求生活的轰轰烈烈了,工作也好,家庭也好,感情也好,希望静静如山淡淡如水的过。可是再幸福的生活也有不如意,人世间的事总是优劣并存,注意力在哪心就在哪。当记忆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创桑无奈融合,人的心底便只剩下了无法安抚的凄凉,正所谓“山月不知心底事,各有千愁谁能懂!”

  每每想起里则林说的那段话:“如果时间会轮回,如果生命的每个节点都会同时存在于另外一个时空,你的十岁、十五岁、二十岁...仍在另外一个世界舞动着,你是否会渴望他们过得比你更精彩,是否会盼望他们不再重复你的那些遗憾。”我常常想我的生命中有多少遗憾要我去告诉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可是这世间的事除了结果和后果没有如果。正应了那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岁月一直走来,花开花谢,才渐渐发现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时间真是个可怕的杀手,轻轻划过我们的生命,收割我们的青春我们的轻狂,越长大越能感觉到物是人非。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可联系的人越来越少,知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有时候站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忽然觉得城市比沙漠要荒凉,每个人都靠的那么近,可是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那么嘈杂那么多人在说话,可是没有人在认真的听。

  每个时段每个角落都有故事发生,每天面对沉重的压力总在感叹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多么希望永远把自己镌刻在那段无忧无虑疯疯癫癫的岁月里。想想这些年一路走来遇见的人碰到的事,其实人和人的感情有时候像织毛衣,织的时候一针一线,拆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也许只是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所有的情感再也不见。于是学会不对任何事任何人有所期待,不是心冷,而是想对自己再多一些期待,想给自己再多一些惊喜。该来的始终会来的。

  常常想如果在最好的年纪遇见最好的自己那人生该是怎样的畅汗淋漓啊! 可是人生里很多事是无法掌控的,年岁愈增愈知道生命的有限性。有限的生命去做有限的努力,自己的点滴进化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感幸福的事。感谢阅读一直融入我的生活,不惑之年不经意间重新拾起涂抹文字的爱好,发现披着自己的臭皮囊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在不经意间重新认识了自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人们常说我们欣赏别人的往往是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人来人往中与美好不期而遇,遇见了懂我们的人。可是缘分从来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总有些人只能住在你心里而告别在我们的生活里。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时间在变人也在变,生命是一场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有些事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了,你会发现有可能已经面目全非,唯一能回去的只有存在心底的记忆。

  可是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对待我们,我们都要一如既往的对自己好,让心静下来慢慢读懂自己,走出过往,寻回简单的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幸福才会不期而至!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如此安好!

关于大学生人生哲理文章总结合集_精选范文网

人生苦短,若不能得到什么,那便是在虚度年华。在短短的人生中,哲理无处不在。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包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包含人生哲理的文章1 人只能活一次,千万别活得太累 人只能活一次!这是常被人们遗忘的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