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方法百科 > 方法大全

写作方法一般有哪些整理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小说中,叙述与描写有何不同?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运用二者?其在不同的篇章和文段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写作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叙述与描写

  叙述的作用大致分为两点:

  1.交代背景

  例如:

  东土大陆的东方,有个叫西宁的小镇,小镇外有条小溪,溪畔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却没有僧人,只有一名中年道人带着个两个徒儿在此修行悟道。

  山是无名青山,庙是废弃佛庙,两名徒儿大的道号余人,小的叫陈长生。

  西宁镇在周国境内。大周王朝自八百年前起立道教为国教,直至如今正统年间,国教一统天下,更是尊崇,按道理来说,师徒三人应该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无奈西宁镇太过偏远,那座破庙更加偏远,平日里人烟罕见,所以只能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

  ——《择天记》

  这里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背景。此外,叙述还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有哪些人物,事件的起因结果等等。(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我们在写大纲时,一般可直接采用叙述来叙写整个故事情节,到了真正写正文的时候才会用到描写。

  2.快速推动情节

  母亲告诉霍雨浩,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可能就是成为一名魂师。哪怕只是一名最普通的魂师,在大陆上,也有着比普通人高得多的地位。

  就在昨天,霍雨浩通过五年的刻苦努力,硬是在天赋极差的情况下,将魂力修炼到了十级。而这也是他给自己制定的离开公爵府的日子。——《斗罗大陆II绝世唐门》

  叙述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快速推动情节,比如这里的主角霍雨浩五年刻苦努力修炼到十级,要是用描写得花大量篇幅来说明,叙述则一句话便可带过,快速推动情节发展。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而顺叙和插叙在小说里是最常用的。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大部分小说都是顺叙,这里就不多说了。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通常起到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

  例如:

  默笙看着他走过去,周教授看到他,一副很高兴的样子,说了几句话,赞许地拍拍他的肩膀。

  这个老教授的头发是越来越少啦!

  说起来,她会认识这个法学院的名教授,完全是因为以琛的关系。

  那时候以琛忙于学业家教系务,她这个女朋友也不太能找到他,为了有多点时间和他在一起,她没课的时候就跑去他系里上课,这个周教授的刑法学她从头到尾整整听了一个学期。不过到现在她还是连刑法学上最基本的“无罪推定”都弄不清楚。不像以琛,被她硬拉去听了几节高等数学,期末的时候居然能帮她复习抓题。

  不知道以琛说了什么,周教授居然向她这边看过来,笑眯眯地朝她点了点头,才走开。

  ——《何以笙箫默》节选

  这里下划线的部分就是很典型的插叙,插叙在小说中很常见,在描绘一个情节时,有时候就需要对某个情节点做一些解释说明或者补充,这便是插叙的好处了,插叙完毕可以接着继续原来的情节继续叙写,使得整个情节完整又紧凑。

  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说作的交代、陈述,它是很笼统地在陈述一个事实,给人一种平淡如水的感觉。(较高的要求是运用各种叙述技巧,比如倒叙、插叙、补叙等,打破平铺直叙,造成行文的起伏与波澜。)

  描写则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形象感强。

  举个栗子

  叙述:1945年冬天,他在重庆街头死去。

  描写:1945年冬天,一具冰冷的尸体躺在重庆的街头,只见他双目睁着,浑身是伤,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路上的行人匆匆走过,未曾多看他一眼。

  两句的表述对比一下,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了。

  相对于叙述,描写更加细分,要想在一篇文章里面面俱到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可以先从大方向上了解下描写。

  从角度上可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内容上又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分为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环境描写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

  接下来我们以梦入神机《龙蛇演义》中一段打斗描写来具体讲应该怎么把描写更好地应用在小说写作上。

  王超先是血涌到了脸上,随后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心中暗暗地盘算起来。

  “有仇不报非君子,老子今天要报仇,顺便捞一把。”王超心中快速地想,“这么多人,打起来要怎么搞?老子先怎么样要撂倒几个再说。抓一把钱就走?还是怎么搞?”

  点评:打斗前的铺垫,用了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人在特定情境下五官的一系列运动变化,实际上就是动态的肖像描写。

  用神态描写描写人物,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二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在这一段里,神态描写不多,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一句“血涌到脸上”,来表现主角的愤怒,其实如果要加更多神态描写的话,也可以再描写下眼睛,怒目而视的那种感觉。

  在使用神态描写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一定得结合人物所处情境,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心理描写,就是以语言文字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描摹剖析,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这里描写了主角从想报仇到对对方人多势众的担忧,这一系列复杂地心理变化过程,很好的体现出主角胆大心细的性格特征。

  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1.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不能为心理描而进行心理描写。

  2.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

  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3.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三点,对照着上面的例子,主角的心理活动是在他准备打斗之前的(在特定情境、关键情节中),主角从想报仇到担忧这个心理变化过程很好的写出来了。

  ▼

  王超心里把变化都盘算清楚了,深呼吸一口,快步走了上去。

  一群人的心思都在牌上,百元大钞递来递去,丝毫没有察觉到王超。

  “光哥,该你闷了,我闷五十!”另外一个红头发的小混混对那个光哥敲了敲桌子。

  这个光哥,正是以前打了王超的那个混混。

  “喊毛啊。妈妈的B。”光哥好像是输了钱,心里很不痛快,用手把桌子狠狠的一拍。

  “小光,输了钱不要急,等会赢了的去请K歌,帮你找个正点的妞玩玩!”

  良哥搓了搓自己的牌,然后悠闲地吐出一口烟圈。

  这个时候,王超已经到了光哥背后,突然出手,猛地抓住光哥的头发往后一扯!啊!光哥没有丝毫防备,骤然遭遇到这样的毒手,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嚎叫。

  咔嚓,王超这一猛拉头发,带起光哥的身子拖到地面,连椅子都拖断了。

  注意到我加粗的词句,这里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最常用的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的作用在于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

  我们来分析这一段主角的前两个动作,”深呼吸“”走“是两个动作,而且是两个连贯的动作,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深呼吸一下,说明这个人对这件事情其实内心还是有点小紧张的。

  ”深呼吸“”走“这两个动作很好地展示了王超在那个情景下的心情,虽然有点紧张但又毅然决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敢于面对不逃避的人。

  再看他打人的一些动作,”猛地抓住“ ”扯“对方头发,再到把对方”拖“到地面上,同样很连贯,从这些动作词的使用上,我们能充分的感受到王超对光哥的那种极度的恨意,有仇必报的人物性格也跃然纸上。

  那么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应该怎么用好动作描写呢?

  1.写出连贯的动作,准确运用动词。

  2.动作应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情境。

  3.应与人物的神态、心理、语言巧妙联系在一起,人物的动作不事立的,当它与人的情感、态度、姿势或表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才是有意义的、人格化的动作。

  4.可以适当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既可以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也能增加趣味性。

  这里就不详说了,对照例子,大家应该都懂的。

  ▼

  上面大致说了几种人物描写,下面我们也说说环境描写。

  直接举个栗子

  一场悄然而至的秋雨已经整整下了十天,雨势不大,带着一丝深秋的寒意,细细密密扑打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一片片树林都已光秃,秋雨将老树洗净,但无情地秋天却剥去了它们美丽的衣裳,使它们阴郁地站着,褐色的苔藓掩盖住了它们树皮上的深深皱纹。

  这场延绵了十天的秋雨也使地面变得格外泥泞,就连官道上也到处是浑浊的水洼和泥浆,使行人寸步难行,只有凭借畜力才能勉强在泥泞的官道上缓缓而行。

  ——《寒门枭士》

  这里是一段很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外乎从我们的六感出发,不外乎要抓住该环境的主要特点去描写。

  这里的六感是(以雷雨天为例)

  (眼)窗外,白茫茫一片,大地顷刻间变成了沸腾的汪洋。狂风暴雨肆虐着,园子里的树木惊得瑟瑟发抖。远处一道紫色的电光,撕裂了虚空……

  (耳)抽泣的风声,咆哮的雷鸣声,哗啦啦的雨声交响成一片;

  (鼻)大雨将泥土腥味传递了过来;

  (口)寒冷的天气让楼心月喝下的茶都有一丝丝苦意;

  (身)他感到一股沉沉的寒意;

  (心)他的内心也被雷雨天扰得忐忑不安,他的女人更是犹如受惊的小兔子,倦缩在他的怀里。

  像《寒门枭士》那个例子,描写秋雨,我们分析下作者用了几个角度。

  “带着一丝深秋的寒意,细细密密扑打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

  ”寒意”是人的感受,即从心的角度描写;后面一句明显就是从视觉角度了。

  剩下的语句,也不用多分析了,都是从视觉角度。在多数环境描写中,几乎都是从眼和心为主的。

  了解了角度,我们可能还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描写的顺序问题。同样分析上面那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写景一定是有顺序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可行的。

  第一句

  一场悄然而至的秋雨已经整整下了十天,雨势不大,带着一丝深秋的寒意,细细密密扑打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

  感受一下,这段的描写给我们的感觉应该是:这个景很大,而且一定是远景。

  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一片片树林都已光秃,秋雨将老树洗净,但无情地秋天却剥去了它们美丽的衣裳,使它们阴郁地站着,褐色的苔藓掩盖住了它们树皮上的深深皱纹。

  再看这一段,看这里描写的具体景物,云、树林、老树,很明显可以看出来这里的顺序是从大到小,由远及近。

  这场延绵了十天的秋雨也使地面变得格外泥泞,就连官道上也到处是浑浊的水洼和泥浆,使行人寸步难行,只有凭借畜力才能勉强在泥泞的官道上缓缓而行。

  最后一段,把视角拉到了地面。

  因而大致可以总结出一套写景的套路:

  角度上,从六感出发;顺序上,可远近结合,大小结合;内容上,抓主要景物。

写作方法一般有哪些整理集锦 1

  ● 介绍人物,不要使用过多背景故事(指的是关于人物或者环境的细节内容,本书将在后面详细讨论此内容)。

  ● 把人物置于行动中,展现人物并使之做出某项决定,对某事做出反应,使读者能将其与自身相联系,对人物产生好感与兴趣。

  ● 展示给读者能够撼动人物世界的引发事件(将在情节部分讨论更多)。

  ● 形成读者对故事发展的预期。

  引发事件

  引发事件是把人物从他具有的正常感中(生活和工作的如常进行)抽离,开始进入故事的主要矛盾中。他的小妹妹被绑架了吗?他没能让球队赢得比赛?小行星改变轨道,正在接近地球,地球岌岌可危?引发事件就是小说中的发令枪,应当及早发出枪响。

  小说的承诺

  读者阅读一本书总是在寻找上下文的联系。当他们拾起一个新故事,想知道会在里边体验到什么:这会是个乐观向上的故事,还是消极悲观的?故事滑稽有趣还是深邃有内涵?里边会有奇幻元素吗?核心矛盾是什么?故事的主题思想或者探寻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一开始仅暗示出主题也可以。)

  这就是小说的承诺。初读前十页内容,应该让读者能够基本了解接下来的故事会是什么样子。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前面的行动里一直没有引入魔法元素,你不能在第五十页的时候突然出现神奇的力量,让读者颇感意外。大部分核心元素需要在第一章结束前,以某种方式被引入到小说中。

  在塑造故事开头时,只引入充分的背景故事和矛盾,使读者能够对人物产生关注即可,这点非常重要。如果一段信息可以保留到后面再展示给读者,而不会削弱读者对作品最初的情感依恋,那就留待后用。我恰巧每年都会做很多关于小说开头的评论,经常谈到这一点。在很多小说中,我会看到人物房子的布局,对家庭成员还有宠物们的详细介绍,以及对房间、储物柜、衣橱里所放物品的大量细节展示……无休无止。请把这种充实的细节留给故事完全需要它们的时候,现在要做的是继续故事的下一步发展。

写作方法一般有哪些整理集锦 2

  首先,平铺直叙人物的心情;其次,给出一些内核性事物。此时,这样的讲述就很成问题。

  这些陈述性事实,对于作者来说是捷径,但却让读者失去了更为深刻去理解人物特点及其成长经历的空间。为了做一对照,下面列举一些非讲述型叙述方式的例子:

  ● 珍娜穿过房间。

  ● 太阳出来,但风却清冷。

  上面这些信息同人物塑造以及情绪渲染没有太多关联。并且,这样的叙述简洁明了,并没有深长意味。因此,读者实际上并不真的在意他们是如何接收到这些信息的。对于与展现人物无重要关联的一定信息,简洁是关键,这时,你可以自由使用讲述的方式叙述故事。

  将上文例子与下面做一比较:

  ● 珍娜生气了。

  ● 在杰克见过的最乐善好施的人里,埃米莉当属其一。

  这里,我们看到在叙述时,作者抄了近路。首先,平铺直叙人物的心情;其次,给出一些内核性事物。此时,这样的讲述就很成问题。每当你运用讲述表现人物或表达情绪时,要小心。另外,还有一种更为微妙,不易察觉的讲述形式,你应训练自己识别和避免:肢体表述。

写作方法一般有哪些整理集锦 3

  和咖啡馆一样,图书馆也慢慢变成了笔记本电脑使用者们钟爱的地方,因为这里电源插座充足,而且小阅读室也可以上网。与咖啡馆不同的是,在图书馆,你不需要消费就可以一直呆着。而且,如果写作过程中想査资料也很方便。

  图书馆最大的缺点就是关门太早。不过,如果你住的地方离大学校园比较近,可能有的学院图书馆晚上11点或者12点关门。如果你要去图书馆写作,一定要提前打听好,是不是需要学生证才能进入。

写作方法一般有哪些整理集锦 4

  即以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将人物勾画成奇形怪状、荒诞陆离的形象,以表达嘲笑、憎恶、同情等思想感情。如:

  “他倘若低头看,断然是看不到自己的脚尖的,中间隆起的那个部位,会把视线挡住。稀稀拉拉的花白头发,整齐地朝后梳拢着,蘸了水,没有一根错乱的。白皙皙的脸上,看不见一条皱纹,像刚出锅的馒头。由于胖,鼻子、眼睛就显得特别小;由于小,就显得格外精采有神。”(王润滋《卖蟹》)

  通过描写,塑造出“过滤嘴”的形象:老而胖,整洁考究,富态优裕,高人一等。在描写中渗透着作者的嘲笑。

  三、浓墨重彩细描

  即以生动、形象、传神的语言,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细致全面地去刻画人物形象。如:

  “……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让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的一支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阿累《一面》)

  这三处,作者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描写,刻画出处于艰苦条件下的鲁迅的精神面貌,一位“越老越顽强”的伟大战士的形象,即赫然屹立在我们的面前。

  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很多的,每种方法各有千秋,同学们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

  我们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出人物的血肉与灵魂,千方百计地让笔下的人物站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可是我们从学生的习作和考场作文却看到众多的人物是草纸人、木偶人,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要四忌。

  一忌:刻板式的勾画脸谱。

  例1: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网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仔细阅读这一片段,我们会发现作者描写的人物显得呆板,缺少灵性。

  首先描写人物时不要像画脸谱式的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其最显着的特征,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刻画的杨二嫂形象就仅抓住“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特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尖酸刻薄的生动形象。其次描写人物不要刻板式的静态临摹。例如我们在“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的后面加上“眼睛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调皮的表情”等描写句,人物就鲜活多了;如在“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后增加主观猜测“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等句,还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想让人物鲜活些,我们不妨再增加一些动态描述:“他似乎已经感觉到我们在看他,就很不自然地冲着我们笑笑,又低头看看兜里的足球,右脚轻轻地踢踢足球。”

  二忌:蜻蜓式的轻轻点水

  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展示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人物的最深层的丝丝脉络。写清人物在想些什么,又是怎样想的,千方百计把心里动态活动的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否则,人物的形象就会苍白无力。请看下例:

  例2、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曹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曹老师”,曹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如何让上段中的人物“活”起来呢?首先要写出“我”走进办公室的心情:“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其次表现出“我”见到曹老师时的具体感受:“老师的目光里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只觉得手心出汗,似乎连心跳的声音也能听到”;再次突出“我”喊曹老师时的声音与往常有什么变化:“我只好勉强地笑一笑,喊了一声”曹老师“,连声音都带有几分颤抖”;最后写出老师应答的表情和态度,可以这样描述:“曹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具体、更真实,我们读了这段文字,眼前仿佛就有一位即将挨批评的十分紧张的中学生形象。

  三忌:拉洋片式的机械运动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们熟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传神的动作描写比比皆是,有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有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有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炫耀和“摸“出四文钱的尴尬。作家莱辛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机械地临摹人物的动作,那人就会成为“僵尸”。看下例:

  例3、我不情愿地站起来,拿着数学书走到黑板前做题。我还把粉笔都弄断了几次。本来很简单的数学题,却用了十分多钟。

  上段只客观机械地写人物“做了些什么”,动作之间缺少连贯性,如同“拉洋片”,又像“连环画”,如何将每一幅幅画连缀起来呢?我们可以增加具体的动作描写,把“怎样做的”的过程写清楚,变成精彩的流动的“录像片”。如既然我是“不情愿地站起来”,就应该是“拿着书慢腾腾地走上讲台,先在粉笔盒里选了一支又一支的粉笔,又写了擦,擦了又写,折腾了老半天”。

  四忌:录音式的单一对话

  描写人物的语言不是录音,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达到这境界就要注意人物语言的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必须反映人物的特征。

  例4、姐的对象一走,全家人就议论开了。“不行!长得不行!”妹妹说。我问妈妈:“您看呢?”妈妈说:“我没看清楚。”“我看他是二等残废。”小弟说。“胡说!我看了,没毛病!”妈妈说。妹妹说:“小弟说的二等残废就是个子不到一米八!”“对了!在咱们家里没一米八就是二等残疾。”小弟说。“老爸就是二等残疾,只有一米七”我说。

  这段文字仅“录”下了人物说了些什么话,但没有写出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和说话者说话时的神态、表情、动作。如能注意到这些,就能增强现场感和立体感,读来会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为了表现妹妹的武断,可以让妹妹“毫不犹豫地说”;“我”似乎对妹妹的观点不赞成,是个稳重谨慎的人,可以增加这样的插入语“我瞪了她一眼,转身问妈妈”;为了突出小弟的自傲和狂妄,不妨让小弟“骄傲地晃动着他一米八的身板”说话。

  人是活生生的,写在文章中的人物也应该是活生生的,只要我们细致观察,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详细地表现出来,你笔下的人物就会丰满和鲜亮。

  【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一、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

  在文章中,多次使用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题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为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

  中间接着说:

  “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

  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

  “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

  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极富情感。

写作方法一般有哪些整理集锦 5

  写作,往往是从选择一件值得书写的事情开始的。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值得书写呢?

  对于厉害的作家来讲,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值得书写的,即使再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意义!但是,对于写作新手来说却并非如此。新手作者在文字功底、叙述技巧上本就有所欠缺,如果还不能选择一个具备故事张力的素材,那么完成后的作品要么索然无味,要么会显得矫情造作。

  铁凝说,“每一个作家,最初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生活的敏感区。”

  新手作者要从自己的生活出发,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较少被书写的故事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2. 过多的个人情感代入

  最初的写作素材往往来自于我们的亲身生活,也许经历过的某件事情,也许是多年积蓄的某些情绪或观点,“有感而发,不得不发”,往往是一个作者创作写作的原点。

  但是,写作者需要情绪,又不能被情绪淹没,因为作品中的人物有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必须完成的使命,如果作者不能和自己的作品保持距离,作品往往会变成个人情感宣泄,最终人物将失去个性,故事会渐渐脱离逻辑。

  作品因作者而来,却不只是为作者而来。

  3. 被笔带着跑

  写作是有快感的,很多写作爱好者都有过落笔之后文如泉涌的状态,这种状态非常舒服,但往往需要特别警惕。未经思考、布局就喷薄而出的文字有可能文思泉涌,也有可能是陷入了“文字的快感”之中,那些没有营养、没有价值的文字铺满了纸张。

  创作需要热情,但创作的过程还要保持一定的理性与思考能力,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小说,有些写作者喜欢标榜的自己的小说是“意识流”,其实,也可能是流水账。

  4. 过多未经加工的对话

  作家毕飞宇说,描写和叙述是作家的权利范围之内的事,它们呈现着作者的语言风格,离作家近,离小说人物反而远。对话呢?因为是小说人物的言语,是人物“说”出来的,所以和小说人物零距离,但恰恰不是作家个人的语言风格,它其实不在作家的权利范围之内。

  虽然有不少作家会创作“对话体”小说或者会使用很多对话,比如贾平凹、海明威,但他们的对话是经过高度凝练的。

  很多写作新手喜欢用对话来“说”故事,这类对话未经过凝练,是对生活中对话的简单复刻,要么就是不符合人物性格,使读者瞬间从故事氛围中掉出来。

  小说中的对话只有两种情况是不得不使用的,一种是推动情节的必然,一种是塑造人物的必须,其他情况下的对话,往往是叙事能力不足的表现。

  5. 无价值的描写过多

  当别人夸你文笔细腻的时候,你可要小心了,他也许是出自真心的夸你,也许是明褒暗贬。

  有写出细腻文字的能力当然是好事儿,但文章的好坏并不以文笔细腻与否作为判断标准,任何描写都是为文章整体服务的。

  场景描写为了塑造气氛、为人物的行动提供舞台,外貌描写为人塑造人物形象、为人物的行为进行铺垫,心理描写为推进情节、传递感情。如果是没有意义的描写,不仅不会让文章变得更精彩反而有可能破坏叙事结构。

  作者需要对那些有趣但无用的细节进行取舍。

  6. 人物塑造不够丰满

  小说的核心是人物,由于人物各自不同的动机而产生的行为以及不同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人物需要有强烈且符合逻辑的动机。

  很多新手朋友在写作过程中喜欢将人物作为故事的零件,而不适事的推动者,所以小说中的人物经常会沦为某些品行的符合,恶毒的人之所以恶毒、善良的人之所以善良都因为天性如此。

  现实生活中或许真的有“天性”这个东西,但是小说中的人物一旦失去了主动性,故事的可读性也会急剧降低。

  7. 不讲究叙事结构

  再好的故事如果不善用讲述的方法也可能沦为平庸之作,再简单的故事也有被讲好的可能,讲好故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叙事结构。

  虽然,生活总是沿着时间线性发展,但人们也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人对一段时间长短的感受是非常主观的,跟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产生的感觉有关系。玩耍的时候可能时间过得飞快,尿急时时间也可能感觉时间过得极慢,其实故事也是这样。

  小说家是时间的魔术师,他可以通过对叙事结构的控制来控制读者的感受,重要的事情可以放在前面讲,关键的事情可以留作悬念先不讲,正叙、倒叙、插叙、乱叙,只要作者可以控制好时间线,一个平淡的故事也可以变得惊心动魄。

写作方法一般有哪些整理集锦_精选范文网

小说中,叙述与描写有何不同?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运用二者?其在不同的篇章和文段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写作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叙述与描写 叙述的作用大致分为两点: 1.交代背景 例如: 东土大陆的东方,有个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