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5篇
相关文章
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有用。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1
今天我就要来说说怎样批评。我们成年人之间也会批评对方,第一种情况领导老板批评我们,我们多数是比较虚心接受的,因为这个关乎我们的工作和利益,而且我们敬重他们经验比我们丰富。第二种情况同事批评我们,我们多数是要反驳的,至少也要据理力争啊,因为大家是平等的。第三种情况另一半批评我们,我们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心情不好时啊,还会直接回击,凭什么呀,你也没见的做的多好啊,还说我。最后一种情况,父母批评我们,尤其是在别人面前唠叨我们,我们绝对是很不乐意的,心里会想还当我是小孩子吗,我都三十好几了。传统的批评都会遭遇青春期孩子的顽强抵抗,我来总结一下。
第一批评青春期孩子的人,如果地位比较高,令孩子服气的可以,不服气的敢怒不敢言,是因为有利益抓在对方手里,但是其实根本没把话放在心上,只是敷衍对方而已。
第二批评青春期孩子的人,如果地位平等,孩子会直接反驳,据理力争,不过呢,多数是带着情绪的。
第三批评青春期孩子的人如果是亲近的家人,除非自己毫无被挑剔之处,否则根本站不住脚直接被嫌弃。
第四批评青春期孩子的人,如果是父母特别容易产生反感,觉得当自己还是儿童,要不呢,就直接被忽略掉,更多的是当面顶嘴,搞得关系很僵。
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2
一、翻老账的批评方式要不得
孩子调皮捣蛋,总少不了挨老师的批评,有的老师还把“旧账”逐一翻出来,想让孩子更加明白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正确的,并责令其改正。但这样的批评方式最好不用。因为,翻老账的批评方式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看到凌乱的娃娃家,听到老师的批评,他会马上想到是因为“没收拾好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孩子能理解并且知道错在哪儿,只要大人指出正确的方法,他就会去做。都说孩子记性好,其实,短时记忆比长时记忆更有优势。孩子记得最清晰的是当时、当天的事,一两天之前的事就需要成人的提示。即便想起来,也不如当天的事那么清晰、详细。大人批评孩子时劈头盖脸翻老帐,其初衷是想引起孩子的重视,让孩子意识到这些事情的严重后果,督促其尽快改正。但恰恰忽视了孩子的记忆特点。老师说昨天没浇小苗,孩子可能还记得一点;老师说上次把小朋友弄哭了,孩子却可能想不起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把谁弄哭了。因此,当大人尽情地痛诉孩子的既往过失时,孩子却怎么也想不起大人说的事情,认错的深刻程度自然也大打折扣。
2、会削弱教育效果
没有收好玩具是游戏规则的问题;忘记给植物浇水是任务意识的问题;弄哭小朋友是人际交往的问题,中午不睡觉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这些从属于不同方面的问题,老师一古脑地倒在孩子面前,年幼的孩子既不能清楚想起这些事情,又不能很好加以区分。他只是一头雾水地听着,只知道大人很生气,自己做错了许多事,但为什么会做错这些事,原因何在,他还是不明白。可想而知,孩子承认错误只在口头,而不在心里。这样的批评也就起不到举一反三、防微杜渐的作用,倒不如不批评来得自然。
批评孩子时劈头盖脑翻老帐,往往会造成情绪激动,气不打一处来,出现过激的评议和行为,无意中伤害孩子;如果两个大人在场,还会由于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甚至相互指责,把接受批评的孩子放在一边,忘记了批评的真正目的,批评的效果也无从谈起。
3、会造成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批评孩子,我们总是希望以小见大,一针见血,但往往会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对孩子的定性也过于宽泛。从前面那位老师的表现可以看出,她本意是想培养孩子收放玩具的良好习惯,结果却罗列了一大堆问题,最后竟将孩子定性为“一无是处,无人喜爱”。这种结果可能是孩子最怕得到的。因为它意味着“老师不喜欢我了,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小朋友不喜欢我了,大家都不喜欢我”。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沉浸在被抛弃的感觉中,会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批评本身已经是对孩子的提醒,而过分的表情、动作和措辞,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会比做错事本身更严重。
如果把赞扬比作阳光,那么批评就是濛濛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雨点不大,但恰到好处;倾盆大雨,虽然来得迅猛,却把好的坏的一古脑冲走,什么也没留下。要让我们的批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批评的目的要明确,语言要具体形象
1、让孩子明确知道你的想法:从当时发生的具体小事人手,有条理地进行分析,指出原因,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并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孩子:老师在帮助你,爸爸、妈妈在帮助你。
2、抓住时机说话:批评孩子的时候,要保持冷静,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孩子想听、肯听、愿意听的时候进行教育,胜过十倍的唠叨,效果也最明显。
3、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批评的目的是不断修正孩子的行为,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大人给出的建议要具体,有针对性,便于孩子理解和实施,起到积极鼓励的作用。
三、多管齐下,注重效果
1、告诉他你的经验:在孩子眼中,大人是不会犯错误的,大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可以将你小时候犯的错告诉他,把你的淘气、闯祸告诉他,把你害怕别人告状的心情告诉他。孩子会觉得大人也和自己一样,也有一样顽皮的童年。放下心里的负担,你的话孩子一定会听,因为他觉得你很可亲、可爱。
2、告诉他你的担心:大人总喜欢在孩子面前藏起一切,装出一副凶巴巴的样子,似乎这样就有了威严。其实,把你心里的忧虑、担心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的表现是多么地让老师担心、失望。体验到大人的感受,孩子会对自己的表现产生愧疚,因为没有孩子想让老师失望。
3、善用你的沉默:喋喋不休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使言行激化,削弱教育效果。往往是你说累了,孩子也烦了。短时的沉默,可以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也可以留出孩子反省的时间。在惊诧于大人不说话的同时,孩子会想,“我的表现真得很伤大人心,看来,我是做错了。”[page]
四、倾听孩子,理解孩子
1、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做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原因的。表面看是孩子忘了收好玩具,而实际上可能与老师提供的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有关。时间短,孩子没尽兴,自然忘了收;玩具太多,玩不过来,自然摆一地。如果仅仅归为是孩子执行游戏规则的问题,那就太冤枉孩子了。在批评之前,听一听孩子的解释,他的话会帮助你处理好这件事。
2、重视孩子的辩解:批评孩子时,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认真听,不插话,不辩解,认为这样就是承认错误、接受批评的好态度。我们不妨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说一说他的想法,吐一吐他的怨气,了解他对错误的认识程度。“你为什么抢小明的玩具?”“小刚先抢的,我后抢的。”“今天老师说你把金鱼缸的水弄洒了。”“不是的,我想给金鱼换水,丽丽碰了我一下,就洒了。”原来,在孩子的眼里,事情并不象大人想得这么简单,他们更注重过程,更看重自己的感受,更看重别人在这里面的作用。如果不听听孩子的抱怨,我们也许会忽略许多真实的东西。
3、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批评孩子是为了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尽可能少地再次批评,让孩子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把你的建议马上告诉孩子,让他想一想,错在哪儿,该怎么办,类似事件如何预防,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五、肯定进步,建立自信
1、多肯定孩子的进步:只要我们细心,总会在孩子一团糟的行为中,找出一个微小的闪光点。比如“今天你学会叠被子了”,但可能弄乱了床单、枕头;“你帮助小朋友捡回了球力,可能原本就是他踢出去的;“你把玩具分给小朋友”,可能是他已经玩厌的。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短处不放,只要你把他真正当成一个小孩子,就能原谅他成长中的所有过失,就会为他的点滴进步高兴。
2、目标不要太高:批评过后,大人总会提出希望。希望不能太高,否则当希望不能实现时,孩子容易失去努力的动力。不要用不当的批评打垮孩子的自信,自信的大堤一旦崩溃,自卑、怯懦就会泛滥。
附:“艺术”地批评孩子
一般来说,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应针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批评,重责其事、轻责其人,使孩子真正了解自己错在哪里,从而进一步检讨自己的错误。“循循善诱,充分的说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跟孩子说理不仅需要有耐心,还应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一些美国老师的成功经验是:
1、要让孩子了解你的感受
a、要让孩子感受自己的不悦:使孩子由老师的神情与沉默的气氛中,感受到老师的情绪,能够促进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进行反思。
b、在批评孩子时,应该使孩子感受到:爸妈讨厌我的缺点,但却非常喜欢我这个人。这样,孩子才能乐意听取批评,勇于改正错误。
2、让孩子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老师往往由他去,等到他饿了再吃东西时,告诉他不好好吃饭与挨饿的联系。许多老师抱怨孩子吃饭的同时,又给他们零食吃,孩子们感觉不到不吃饱饭挨饿的后果,老师的批评也是徒劳的。
3、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我国有句古语:“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美国人也认为,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4、所讲的道理要“合理”:老师与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也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老师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5、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老师所讲的道理,批评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6、批评要把握好时候,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发拗。因此,老师在跟孩子讲理时,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他情绪较好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3
一个女孩儿忍着眼泪,嘴唇颤抖地跟我说,声音低沉压抑,愤怒下面是掩藏不住的悲伤。
这是个单亲的孩子,和妈妈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偶尔会见到爸爸,还不能让妈妈知道。
孩子说当年还小,父母以为自己不懂,其实什么都知道,爸爸妈妈总是吵架,虽然大多数会背着她,但是她都知道。后来爸爸离开了家,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住在姥姥家,也挺开心。
上小学了,回去和妈妈一起住,从那时候起就是在妈妈的各种不满中长大。女孩儿说自己和妈妈完全是两种人,妈妈为人古板,脾气急躁,自己有哪里做得不对,就是一顿批评指责,有时候是误会,也不听解释。自己的性子有点儿慢,但是并不内向,在学校和同学老师都有话说,在家里很少和妈妈说话,因为言多必失,教训惨重。
既然解释会让妈妈更生气,索性就听着,然后妈妈会更生气,说她态度不端正,明显是在消极抵抗。刚想回答,妈妈一大串连珠炮一样的问题砸了过来,根本没办法说话。
平静一些之后,女孩儿说妈妈的批评很多时候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接受那种批评的方法,竟然使用那么恶毒的词语,就像自己不是她亲生的而是仇人一样。小时候不太懂,只知道害怕,后来渐渐明白了,越来越觉得妈妈很粗俗,甚至很恶心。
知道妈妈很辛苦,为了自己一直也没有再婚,而爸爸已经有了别的孩子,但是这个不能抵消妈妈谩骂一样的批评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所以从初三开始,她就开始“反抗”,从顶嘴、摔东西到离家出走,偶尔妈妈气极的时候会动手,自己也开始还手。
可是每一次这样强烈的冲突发生之后,女孩儿都很痛苦,甚至想到结束生命。她觉得不应该那样对妈妈,但是更怨恨妈妈那样对待自己,本来是相依为命的两个人,来不及相爱,只剩下相杀。
这个孩子来找我的时候接近崩溃,哭到痛彻心扉,压抑了太久,找到一个出口,终于跟着泪水倾泻出来。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单亲家庭,妈妈太过孤单和苦恼而情绪不稳定,才折磨孩子。这可不一定,很多结构完整的家庭,亲子之间也一样的“势不两立”“剑拔弩张”。无外乎是父母对孩子的想法或者做法很恼火,认为做得不对,给以批评教育,但是方法有问题,孩子不接受。
别说十几岁的孩子,几岁大的孩子如果不接受父母的批评,抵抗和顶撞起来,也是能量巨大。每当这种时候,父母多少都会感受到很伤自尊,要么发更大的脾气,要么自己生闷气,甚至后悔生了这个孩子。
批评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适当的批评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心理学家对于如何批评才有效,做了很多研究。
其实没有谁爱听批评,即使真是犯了错。除非错得太大,后果过于严重,犯错的人太自责,为了缓解自责感,所以才恨不得被大骂一顿。
批评之所以受到抵触,与“面子”密切相关,也就是自尊心。孩子只要有了自我意识,慢慢就会有自尊心,而且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强。
心理学家将“面子”分成两种:“积极的面子”和“消极的面子”。
“积极的面子”是希望与周围其他的人保持联系、获得肯定;“消极的面子”是指可以自主决定,不受别人干涉。
也就是说,被批评之所以让人不舒服,一方面是感觉到别人对自己不满意,另一方面是自己的自由被干涉。
孩子们小的时候,自由意志没有那么强,因为安全感的需要,很担心父母对自己不满,所以容易承认错误,但是改正的能力不够高。长大以后,更渴望自由,也更独立,会逐渐不愿意被批评。
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4
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5
除了要多看书学习,了解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常识,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假设自己是孩子,做了那样一件错事,父母怎样处理自己改正的可能性最大?答案往往就是有效的策略。
再一次重申,批评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可以改正错误,成长得更好,要保护的是孩子的“面子”。
批评不是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宣泄不满和愤怒。
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批评孩子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