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三年级历史故事,欢迎查阅。
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参考整理 1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象公孙子都那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伤人”。不过,作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机伤害别人的,都可叫做“暗箭伤人”。这里不妨讲一讲关于宋朝人刘攽[bīn]的故事。
刘攽,字贡父,据说颇有文才,尤其精于历史的研究,曾参加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编写工作。宋朝邵博的《闻见后录》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来此人还相当幽默。故事说: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专负弹劾监察之责)想发动同僚攻击某人。有人问刘攽,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迹,中司竟要鸣鼓攻之。刘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鸣鼓儿,老夫难为暗箭子!”
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参考整理 2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
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诸葛亮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
接着,诸葛亮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不久,诸葛亮碰到了东吴的鲁肃,对他说:先生,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见到周瑜,也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品。周瑜听罢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坦然地告诉他:“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夜里,曹操不敢贸然出战。你我放心饮酒取乐,等大雾散尽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霎时间,箭飞蝗,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令船队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并嘱加劲地擂鼓呐喊。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商部落为营救商汤,不得不用美女和贿赂夏桀。商汤获释回到部落,决心,夏朝。他重用德才兼备的伊尹为师,暗结夏都中的反夏同盟祝融氏,起兵讨伐夏桀。商军与祝融里应外合,攻克夏都。夏桀带美女沿颍河逃向东南,途中不禁奔波而死。商汤在夏都东侧他的先王帝故都---毫(今偃师市)这个地方建立商都,开始了中国历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的统治。
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参考整理 3
战国末年,陈轸和张仪同时担任秦惠王手下的大臣。张仪非常嫉妒陈轸的才能,想要除掉陈轸,于是,他就在秦惠王面前说陈轸的坏话:“陈轸这个人经常出使楚国,这原本是为了发展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可是现在,楚国对我们秦国并不友好,而对陈辁个人却异常友好,依我所见,这恰恰表明了陈轸这个人为楚国利益考虑得多,而为秦国利益考虑得少啊!我没有办法同如此不忠大王之人共事,恳清大王将他轰走。如果他表示要到楚国去,还请大王把他杀掉。”
听了张仪的这番话话,秦惠王将信将疑,于是就派人召來陈轸。陈轸一到,秦惠王便问他是否有离开秦国而前往楚国的打算。
陈轸回答道:“如果大王不相信我而将我赶离秦国的话,我肯一定会去楚国。何是,我这么做是为了表明,我并不是私下投靠了楚国。现在,让我给大王讲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个楚国人娶了大小两个老婆,他的邻居有一个人十分好色,一天,他便调戏了这个楚国人的大老婆,结果,被这个大老婆骂得狗血淋头。然后,这个人死不悔改,又去调戏那个楚国人的小老婆,结果那个小老婆仗着自己有几分姿色却反过来勾引他。过了没多久,这两个老婆的丈夫就生病去世了。这时候,便有人问那个调戏人妻的人,说:‘现在那个楚国人已经死掉了,你想要娶谁做老婆呢?是那个年长的寡妇?还是娶那个有几分姿色的小老婆?其他人原本以为这个人会说娶那个小老婆,岂料这个人却回答说:‘当然是娶那个年长的。’问话的人不解地问:‘那个年龄大的寡妇不是曾经骂过你吗?而年少的又有几分姿色的不是曾经与你有过私情吗?你为什么要放弃那个年少的而娶那个年长的呢?’这个人说:‘如果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话,我当然希望她能够来勾引我;但是如果是作为妻子的话,我当然希望她能够拒绝并责骂前来调戏她的人。’”
“如今楚王乃是贤明的君主,昭阳是贤明的楚相。身为秦国的臣子,我如果胳膊时往外拐,为楚国考虑得多而为秦国考虑得少,楚王肯定不会收留我,昭阳也断然不会和我共事。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投靠楚国呢?”
看到陈轸从宫中走出来后,张仪立刻就进宫拜见秦惠王,他问:“陈轸是否要说他即将去楚国呢?”
秦惠王答道的确如此。
张仪说:“假如陈轸之前没有为楚国出力,站在楚国那一边的话,楚王又为什么要接纳他?”
秦惠王说:“我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如今听r陈轸的话,我就茅塞顿开丫。伍子胥这个人忠心耿耿,忠于自己的君主,为此,天下所有的君主都争着让他成为自己的臣子;曾参孝顺自己的父母,为此,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都愿意曾参成为自己的儿子。被休弃的媳妇如果又嫁了本乡本土的人家,那么,她肯定是个好媳妇。陈轸身为秦国的臣子,如果他不忠于秦国,那么,楚王又如何会收留不忠于自己国家的人做自己的臣子呢?”
从此以后,秦王都对陈轸十分信任,并给他优厚的待遇。
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参考整理 4
公元前318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槐请教,寻求贤能人才的计策。
郭槐说:成帝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成王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成霸业的人,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而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则把贤人作为奴隶看待。大王如果虚心听取贤人的教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贤人学习,只是不知道先去召见谁最合适?
郭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国王想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
有个大臣对国王说:让我来为大王效劳吧!
过了三个月,那个大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已经死了,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马骨买了回来。
国王大怒道:谁让你用重金去买马骨的!
大臣说: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花了五百黄金,更何况活的千里马呢?
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大王是诚心买千里马的人,肯定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槐讲完故事,又说:现在大王如果真想寻求贤人做老师,那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郭槐都能受到重用,何况比我更有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
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就为郭槐修建了宫室,并把他作为老师看待。这件事传开以后,很多贤能的人从各国前来投奔从善如流的燕昭王。燕国依靠了这些人才,最后终于打败了齐国。
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参考整理 5
秦王政杀了荆轲,当下就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带着兵马抵抗,哪里是秦军对手,马上给秦军打得稀里哗啦。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政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不肯罢休。燕王喜逼得没有办法,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秦王政又向尉缭讨主意。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秦王政听从尉缭的计策,就派王翦的儿子王贲(音bēn)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理他。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把魏王和大臣都拿住,押到咸阳。
接着,秦王政就打算去打楚国。他召集将领们议论了一下,先问青年将领李信,打楚国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不过二十万吧。”
他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国是个大国,用二十万人去打楚国是不够的。依臣的估计,非六十万不可。”
秦王政很不高兴,说:“王将军老了,怎么这样胆小?我看还是李将军说得对。”就派李信带兵二十万往南方去。
王翦见秦王不听他的意见,就告病回老家去了。
李信带了二十万人马到了楚国,不出王翦所料,打了个大败仗,兵士死伤无数,将领也死了七个,只好逃了回来。
秦王政大怒,把李信革了职,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请他出来带兵,说:“上回是我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李信果然误事。这回非请将军出马不可。”
王翦说:“大王一定要我带兵,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楚国地广人多,他们要发动一百万人马也不难。我说我们要出兵六十万,还怕不大够呢。再要少,那就不行了。”
秦王政赔笑说:“这回听将军的啦!”就给王翦六十万人马。出兵那天,还亲自到灞上给王翦摆酒送行。”
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去理睬。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想:“王翦原来是上这儿驻防的。”他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在项燕不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攻势,六十万人马像排山倒海似地冲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好像在梦里被人家当头一棍子,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各自逃命。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地方越失越多。秦军一直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
项燕得知楚王被俘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造了不少战船,训练了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觉得大势已去,叹了口气,拔剑自杀。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再去收拾燕国。燕国本来已经十分虚弱,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到这时候,剩下的只有一个齐国啦。齐国大臣早已被秦国重金收买过去。齐王建向来是不敢得罪秦国的。每回逢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用担心秦国的进攻。到了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并吞掉,他才着急起来,派兵去守西面的边界。
可是已经晚了。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这时候,齐王建才觉得自己势孤力单,可是其他诸侯国已经完了,往哪儿去讨救兵呢?没有几天,秦军就进了临淄,齐王建没说的,投降了。
六国诸侯只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彼此之间互相攻打,想拿别国的土地来补偿自己的损失,企图维持小规模割据的局面,给秦国以各个击破的机会。秦国当时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和军事上占了优势,更重要的是符合统一的历史趋势,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六国一个一个灭掉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二百五十多年的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历史故事的四字词语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