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其他故事

党员故事精选合集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1

党员整理先进事迹材料,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党员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党员故事精选合集1

吕建江是一位基层民警,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服务群众的平凡小事。但他以实际行动书写了人民警察的责任与担当,在平凡中铸就了不凡。

吕建江1989年参军,2004年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从警13年一直扎根基层岗位,生前任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安建桥警务站主任。2017年12月1日,他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7岁。

在吕建江心里,没有“辖区之限”,也没“下班之说”。值班时,他带大家“四班三运转”守在岗位上。回家后,他还在网上“长期在线”,随时为需要咨询救助的人服务。去世前一天深夜,他还在工作群里嘱咐要做好巡逻工作。

“每次师父开警车带我巡逻,走到居民小区,他几乎会在每栋居民楼下停车,然后让警灯闪烁5分钟,我问师父,这是为啥?师父说闪着警灯,坏人看见了,可能及时收手,老百姓瞧见了,能更踏实地睡个安稳觉。”辅警贺权说。

吕建江平时总爱琢磨怎么帮着百姓解决身边的难事。为避免老人走失,他制作了防走失的“黄手环”;为解决停车挪车纠纷,他创制并更新了三代“智能移车卡”。

身在基层,吕建江创造了多个河北第一。他创办了第一个网上社区警务室,经验在全省推广,他还创建了首个公益失物招领网,最早实名开微博并逐步成为河北公安系统在网上最有影响力的民警之一。

在网上,吕建江敢于、善于发声,在17000余篇博文里,他有时说说警察的酸甜苦辣,更多的是教大家如何防范侵害,传播正能量。他质朴的“网言网语”赢得了近3万名铁杆粉丝,这比他所在警务站的辖区人口还多一倍。

吕建江生前曾说:“群众在哪,服务就在哪,无限的网络可以把我为百姓服务的‘手臂’伸长。”为群众办起事来,他腿不停、嘴不停,走路都小跑着,用真心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窝子里。

为民服务“不下班”的吕建江,自己一直过着清贫日子。一家人住在小两居室里,家具简单、陈旧。妻子崔利平想在客厅安放丈夫的遗像,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只好摆在冰箱顶上。他曾“利用职务之便”给低保户丁忠光先后找了3份工作,但却没有解决在家待业三年的妻子崔利平的工作问题。吕建江去世后,很多人才知道,他家里的生活有多难。

送别吕建江那天,有位姑娘连夜从太原赶来——3年前她曾想自杀,是吕建江连续“叨叨”劝了她一晚上才让她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当天有千余人冒着严寒到殡仪馆送别吕建江,数万网友向他留言致敬,上千市民自发前往他工作的警务站献花悼念……人们称赞他是“雷锋警察”“不下班的好民警”。

吕建江走了,他生前工作过的警务站更名为“吕建江警务站”,这是河北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警务站。对很多市民来说,警务站已经成了一座丰碑。

吕建江走了,但他为民服务的事业依然没有“下班”,同事们运行起了他的微博账号,在网上网下继续践行着他们共同的初心和使命。

党员故事精选合集2

盛夏,雪山,玫瑰园。

漫步在四川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寻香望去,一片玫瑰花海映入眼帘。眼前美景的缔造者是村党支部书记陈望慧,同时,她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玫瑰姐姐”。

冒水村地处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脚下,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大山阻隔,一贫如洗。穷则思变,陈望慧凭借灵活的头脑和敢闯敢试的劲头,先后经营过小面馆、饭店等,成为当地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虽然自己富了,但每当回首望望这个穷山坳,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2010年,冒水村换届选举,乡亲们找到陈望慧,希望她能够参选。一边是经营多年、收入可观的饭店,一边是乡亲们的殷殷期盼,短暂犹豫后,她放弃事业回村,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担任村干部后,陈望慧日思夜想带领群众致富的出路。最终与玫瑰结缘,还要从九年前的一次邂逅讲起。

冒水村曾是出了名的野猪村,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粮食,往往一个晚上就被野猪糟蹋殆尽。一天,陈望慧和村民一起到地里察看被野猪拱坏的庄稼,无意间发现路边一株野生玫瑰完好无损,还开着两朵鲜艳的玫瑰花,她指着那两朵花说:要是玫瑰花可以变成钱就好了!村民以为她在开玩笑,但那株玫瑰却像一粒即将破土的种子,一直在她心里挣扎,那天陈望慧彻夜未眠。

“当时分析,玫瑰没有粮食的味道,而且带刺,所以野猪不感兴趣。”第二天天没亮,陈望慧就委托朋友上网查阅玫瑰的价值,得到的答案是:玫瑰精油被誉为“液体黄金”,甚至比黄金还贵。听完朋友的回答,她激动地猛拍了一下桌子:“不用跟黄金比,只要比土豆、豌豆强就行!”

说干就干!次日一大早,陈望慧只身前往成都,因为晕车,她吐得一塌糊涂,司机听说她还要去甘肃,极力劝阻。但倔强的陈望慧仅在成都休息了一夜,便马不停蹄继续赶路。“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单枪匹马出远门,直到被一个跑野的司机载着,在满眼都是黄土高坡的路上跑了几十公里,我才感到害怕,那时没有手机,我就用相机给车子和司机拍了照,心想要有啥事也可以留个线索。”接下来,她又去了山东、云南、贵州等7个省份考察。

了解市场、学技术、挑种苗……一路奔波,满是收获。回村后,陈望慧便开始试种,从发芽到开花,几乎天天盯着,“玫瑰姐姐”的称呼便渐渐叫开了。

“那时候觉得姐姐疯了,自己的饭店、酒店一年收入好几十万元不去管,每天想这些不现实的事。”陈望慧的弟弟陈望伦说。然而,家人的不理解丝毫没有动摇陈望慧的决心。来年花开时,她带着玫瑰花到成都茶叶市场,向商家咨询,得到了让人兴奋的回答:“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玫瑰,你这花有多少我要多少!”

为确保走出一条稳定长久的发展之路,陈望慧向农业专家请教。“小金县地理位置偏南,海拔较高,温差大,气候干燥,土壤酸度强于碱度,特别是冬天气温低,玫瑰树叶脱落进入冬眠,第二年花开得更大,分杈更多,能够提高产量,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适合发展大马士革玫瑰的地方。”结论一出,陈望慧更加坚定了将玫瑰种植引进小金县的信心和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陈望慧顺利成立了合作社。8月,合作社种植的第一批玫瑰花出产,她带着从老百姓手里收购的玫瑰花,不远千里运到甘肃加工。“玫瑰花要蒸馏5个小时才能出精油,那是我一生中最煎熬的时刻。”当老师傅和专家告诉她这些玫瑰出油率高、香气纯时,一向坚强如男子的陈望慧哽咽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伙富了才算富。”在推广玫瑰种植过程中,陈望慧逐步探索出“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持续鼓励当地群众发展玫瑰种植产业。慢慢地,玫瑰种植从冒水村扩展到夹金村、共和村等多个村寨。

为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陈望慧在不同海拔试种,成功培育出高品质的大马士革玫瑰,并通过嫁接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金山玫瑰。玫瑰的花期一般只有1个月,但小金县的玫瑰种苗依次分布在低半山、中半山、高半山,花期延长到3个月,极大地拓展了市场。

2016年,陈望慧当选冒水村党支部书记。身份转变,初心不改,在决战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她继续带领村干部、群众一路狂奔:鼓励村干部和党员领办创办玫瑰产业合作社,近5年来从致富带头人、玫瑰种植大户中发展党员9人;通过组织牵线搭桥、企业注资运营、支部动员培训、党员示范引领,在冒水村建成玫瑰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发挥引进外来人才、返乡青年知识特长,建成电商站点,推动玫瑰产品线上销售;开展精神扶贫,组织脱贫户和贫困户“见面会”,传授脱贫经验,提振脱贫信心……

2017年,陈望慧卖掉城里的房子和商铺,拿出所有积蓄,最终筹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玫瑰精深加工厂房,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花茶等产品实现就地加工。

2018年起,小金县和对口援建小金县的成都新津县政府联手,打造高原玫瑰博览园,形成了玫瑰“种植、深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玫瑰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等数个国家。

玫瑰花从冒水村开放到全县,玫瑰产业撑起了无数人的小康梦。目前,全县有13个乡镇41个村的3300多户村民种植玫瑰13200亩,其中包括1100户贫困户。去年4月,小金县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作为基层干部,就要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虽然苦点累点,但心里踏实!”望着不远处的雪山,陈望慧笑了,那笑容如阳光般温暖,像玫瑰般灿烂。

党员故事精选合集3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而这场脱贫攻坚战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就包括“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记者深入一线,探访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展示当地干部群众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决心信心、努力行动。

一下车,豆大的冰雹劈头砸落,风大得快要把人吹跑。不一会儿,雹化为风雪,染得举目皆为白色。这是6月的西藏那曲,多个区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树木无法生长,成千上万的人以放牧为生。望着这片天地,记者心中颇为担忧,这里自然条件如此恶劣,脱贫路走起来不容易。

直到遇到了色尼区罗玛镇牧民布次仁。风雪中,这个皮肤黝黑的藏北汉子依旧笑容满面。走进他的新家,桌上摆满了各类食物,他又端出一大盆风干牦牛肉,满上一杯酥油茶,盛出一碗自家酿的酸奶,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藏族牧民的家,柜子的玻璃门上贴满了照片,有家人合影,也有风景照,但最醒目的位置是一头牦牛。牦牛体形硕大,目光炯炯,照片尺寸也比别的大上一圈。在酥油茶腾起的氤氲间,布次仁讲起了自己的脱贫经历——对于世居于此的人们来说,他们早已习惯这里的环境,此前,愁的是生产的资金、养殖的技术,还有下一代人的希望。

现在说起来,布次仁是幸运的,遇上了产业扶贫、赶上了易地搬迁……

买牛,贷款虽易散养难

哪怕已经过去15年,布次仁依旧记得第一次买牛的场景。

布次仁骑着摩托车,从家里赶到县城,再从县城骑行3个小时到了安多县。都说安多牦牛好,他左挑右选,最终敲定了两头母牛和两头小牛。布次仁算盘打得清楚——“小牛价格低,母牛能产奶,肯定能很快把钱挣回来。”

买完牛,布次仁已经囊中空空。怎么把牛运回去?一咬牙,他赶着两大两小四头牛回了家。在那曲光秃秃的山丘与沟壑间风餐露宿,他这一趟足足走了七八天。路上苦,但他心里乐:这次买牛虽然借了不少钱,但也是给好日子开了头。即使是在这海拔高、风雪大、作物少的地方,努力也一定会有回报!

自从婚后和父母分家,布次仁一家就守着父母给的那几头牛过日子。牦牛全靠自然繁衍,他也从来没想过能扩大养殖规模。

不过,布次仁听村干部讲了国家的新政策——买牛能贷款,利息有优惠,年轻的他第一次动了心思。

贷款,是扩大养殖规模的第一步。于是,布次仁咬咬牙从银行贷了6000元,这才有了他第一次买牛的经历。为了尽快还上钱,布次仁很快就去了青海等地打工。

到了那年冬天,布次仁攒下了一些钱,准备带回家还债。可刚一进门,妻子就告诉他:“之前买的一头母牛腿断了,养不活只能宰了。”听完,布次仁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也怪不得妻子,不懂养殖技术、缺乏养殖经验,个体养殖户想靠养牛赚钱,谈何容易?布次仁的伤心经历并非孤例,经营规模小、养殖风险大,贫困仿佛那雪山上不化的冰雪,始终在这片土地上。

牦牛被称作“高原之舟”,它能载着高原的牧民们摆脱贫困吗?

牧牛,集中养殖显效益

曾经,布次仁只有七八头牦牛,如今他却要看管六七百头。牛不是布次仁自家的,但他看管这些牦牛,一年的工资收入就有3万多元——靠着牦牛,布次仁将贫困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故事要从小小的一碗酸奶说起。

原先,布次仁也有奶牛,但是产量不稳定。产量大时,卖不掉就容易变质;产量小时,自家都不够吃,想再酿一碗酸奶还要去别人家花钱买。“养牛人喝不起酸奶”成了当地农业发展水平落后的缩影。

分散没有前途,集中才有出路。瞄准散户化牦牛养殖缺乏深加工条件的困境,那曲市色尼区推动建设了噶尔德扶贫畜牧产业示范基地。这里不仅养殖牦牛,更有大型乳制品生产线,不但把自产牛奶加工成乳制品,还可以收购周边牧民的乳制品。

销路问题解决了,牧民们再也不用担心牛奶卖不出去,纷纷扩大生产。扎西达结曾是村里的无畜户,对养殖没有信心。随着噶尔德基地的运营,扎西达结选择贷款购买牦牛,如今他的养殖规模已达八九十头。销售稳定、收入提高,牧民们再也不用为酸奶、酥油、奶渣等奶制品发愁。走进牧民家里,大家都会盛上几碗酸奶热情地招待客人。

对布次仁来说,扎西达结的大部分经历仿佛是自己年轻时的翻版。不同的是,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扎西达结的生活顺利了许多。不过,他也并不羡慕,如今自己的生活早已有了更多起色。2017年,布次仁紧随易地扶贫搬迁的号角搬到噶尔德基地附近,成了基地的职工,负责牧养基地的600多头牦牛。如今布次仁全家三口都是基地的职工,像他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还有16户。

从山沟沟到畜牧场,布次仁放牧的工作没变,收入却上了一个大台阶:“集中养殖效率高!之前放牧六七头牛需要一天,如今放牧几百头也是一天!”这个和牦牛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藏族汉子更热爱这份工作了。

每天清晨六七点,几百头牛鱼贯而出,布次仁口中喊着号子,手里甩着乌朵(藏族群众赶牦牛的工具),把牛群赶到草场。然后,他会回到茶馆,喝一口甜茶,吃一碗藏面,权当早餐,与朋友谈笑一番,这是他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刻。

学车,下一代更懂技术

“哗啦啦”,一群牦牛从棚圈里跑了出来,布次仁堆满笑意的脸色一凝,向牛群后看去。

一只小牛一瘸一拐地跟在牛群后面,慢慢地向前挪动。布次仁快步走上去,把小牛抱起,喊道:“牛太小,还要放回棚圈里养。”望着这只出生没多久的牛犊子,布次仁满脸怜爱。

布次仁对待牛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继续放牛。

刚搬到噶尔德基地周边居住不久时,就有村干部上门告诉布次仁一家:“县里办了驾驶培训班,免费教村民学习驾驶装载车,你家加才还年轻,要不要去学学?”

儿子加才还在犹豫,布次仁就一口替儿子答应下来:“学!技术一定要学!”就这样,加才开始学起了驾驶技术。

小时候,父亲出去打工,加才帮母亲放牛。“放牛时脑子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等到年龄大了一些,加才看着父母的辛劳,萌生了赚钱补贴家用的想法。但是除了放牛,他什么都不会,直到村干部带来了学技术的消息。

“紧张,还是紧张。”回想起两年多前刚开始学车的场景,加才看了看自己的手心,仿佛当初练车时磨出的一道道红印还在那里。坐上从未靠近过的钢铁机械,看着熟悉的草场在眼前快速闪过,加才的心里只有紧张。

不过,紧张与不安慢慢退去,加才找到了驾驭车辆的秘诀,技术也越来越熟练。从培训班毕业后,他成了噶尔德牧场的一名装载车司机,一年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三四万元。去年在砂厂兼职跑零活时,一个月最多能赚5000元。

“我计划报名学习驾驶翻斗车,学这个难度更高,但学会了收入也更高,一年能多挣一两万元。”提到未来的规划,加才笑得格外开心,在这个年轻人身上,已经看不到太多放牛娃的痕迹。

党员故事精选合集4

渤海湾畔,一处临海而建的训练场,歼-15飞机巨大的轰鸣声响彻云霄——2015年3月14日,28岁的张超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飞向航母的航程。

他是海军破例选拔、超常规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之一,同班的飞行员2013年就开始了学习训练。也就是说,张超要在1年内赶上战友们2年多的训练量。如果他能做到,说明新的训练方案是可行的,这将大大加快人民海军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训进程。

训练任务繁重,压力显而易见。但这一切,张超并不是非经历不可。

原单位舍不得放他走,张超先后飞过8型战机,改装歼-8飞机、新型国产三代战机,他都是同批飞行员中第一个放单飞的,是全团公认的飞行尖子。

张超自己也明白,选择舰载飞行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但飞向更高更远的深蓝海天,一直是他奋力追寻的梦想。航校毕业时,学校提出留他任教,张超坚决要求去作战部队,最终被分配到“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

选拔期间,考官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舰载机飞行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危险的飞行,你愿不愿意来?”张超回答说:“我知道危险,但就是想来。”

怀揣海天梦想,承载无数期望,张超从加入舰载航空兵部队那天起就开启了“加力模式”:6个月时,他追平了训练进度;10个月时,他第一次驾驶歼-15飞机飞上蓝天。所有的课目考核成绩,都是优等。

2016年4月27日,距离张超完成剩下的训练任务、顺利上舰,仅剩3个飞行日。只有在航母上完成起降飞行训练,取得上舰资格认证,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那一天,按照计划,张超和战友们要飞3个架次的低空、超低空训练。第2架次飞完,海面上薄雾渐起,能见度越来越差,第3架次被调整为陆基模拟着舰训练。

12时59分,张超驾驶117号歼-15飞机进入着“舰”航线。他的着舰飞行技术一直很出色,已完成的93.24%的飞行架次,数据评估达到3.12分,而2.75分即符合上舰要求。

可是,就在张超近乎完美地精准着陆后,已经接地滑跑的飞机突报“电传故障”,机头急速大幅上仰,在超过80度仰角情况下猛然下坠。

现场视频和飞参数据显示,从12时59分11.6秒发现故障到59分16秒跳伞,短短4.4秒时间里,张超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竭尽全力推操纵杆,力图制止机头上扬,避免战机损毁。

然而,因为高度过低、角度太差,张超弹射跳伞后,被重重摔在几十米外的草地上,心脏、肝脏、脾、肺严重受损。去往医院的路上,他问战友:“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飞不了了……”

15时08分,张超年轻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2016年,中央军委追授张超同志“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荣誉称号。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

那些关注中国航母舰载飞行事业的人,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张超,男,湖南岳阳人,1986年8月出生,2004年9月入伍,2009年5月入党,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副营职中队长,海军上尉军衔,一级飞行员。

党员故事精选合集5

2017年3月18日,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廖俊波在乘车前往武夷新区开会途中遭遇车祸,走完了他年仅48岁的一生。

入党25年来,廖俊波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倾心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2015年6月,时任福建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在他逝世后,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

廖俊波2011年到政和工作时,这个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被戏称“省尾”。四年间,廖俊波这个“火车头”带着政和人民加速追赶,政和连续三年位列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

政和县外屯乡在雨季经常内涝,当地村民探索了一条发展莲子产业的路子,但受制于资金紧张,产业难以做大。廖俊波推动成立政和县扶贫小额信贷助推协会,由政府出资作抵押担保专门帮农民贷款,把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资金瓶颈解开了,莲子产业成为当地富民产业。

廖俊波为发展而疾呼、为民生而奔走的场景,长久印刻在政和县干部群众的脑海中。时任政和县规划建设和旅游局局长的卓陈庆回忆,2012年9月,在推进政和城市面貌大变样的“百日会战”中,道路改造曾因变压器位置的选择而受阻。廖俊波了解情况后,当即从办公室下楼乘车来到施工点,花了两个多小时把30多个点位挨个看过,叫来10多个相关单位负责人开会讨论,现场就制定了解决方案。

在政和,廖俊波亲手绘蓝图抓“施工”,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崛地而起;他马不停蹄追着项目跑,为闽北山区县产业发展打牢“地基”;他“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以务实担当的作风创造了振奋人心的“俊波速度”,政和县干部队伍精气神为之一新。

廖俊波给自己的微信昵称取名为“樵夫”,他认为自己就是大家的“砍柴人”,而在群众眼里,廖俊波是“和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

年逾古稀的张承富家住政和县七星溪边,溪水卫生条件差、雨季水位大涨,一直困扰着老人和周边居民。2015年5月,张承富找来廖俊波的手机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希望改善周边居住环境。

令张承富意想不到的是,廖俊波很快回复了他,还邀请他到办公室面谈。在廖俊波的推动下,当年的腊月二十七,一条崭新的栈道架在了张承富家门前。家家户户都放起了鞭炮,张承富满怀感激地亲手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口:“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俊波您好”。

在廖俊波生前长期工作的福建南平,“俊波精神”成为永不过时的精神坐标,激励着当地干部干事创业,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廖俊波式好干部”脱颖而出,“想干、善干、敢干”的政治好生态正在形成。

党员故事精选合集5篇_精选范文网

党员整理先进事迹材料,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党员故事,方便大家学习。党员故事1凭着一股韧劲,刘印洲磨坏了5双运动鞋,吃了30多包方便面、20多个冷馒头,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别人半年才能完成的走访入户。正是这股韧劲,刘印洲带领协隆村全村215户、756人,贫困户93户、355人脱了贫致了富。青海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是一个纯藏族村。每天清晨,牧民将自家的牦牛送上海拔4700米的山坡,累了席地而歇,点燃牛粪烧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