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备考资料

高中生物复习知识点参考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生物学习中有许多知识的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而学习的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就可以能使知识一目了然。2021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1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欢迎查阅!

高中生物复习知识点参考整理 1

一、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1、软体动物种类很多,约有10 万种,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河蚌,乌贼 , 石鳖 、扇贝、文蛤。

3、贝壳是由 外套膜 分泌的物质形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双壳类动物用 足 运动,用 鳃 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同时完成摄食。(河蚌的运动器官是斧足)

4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①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 ,大多有 贝壳 ;②运动器官是 足 。

节肢动物

5、蝗虫的身体分为 头部 , 胸部 , 腹部 三个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有 3个单眼, 1 对复眼 ,一对触角,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和呼吸有关,体表有气门,蝗虫用 气管 呼吸。体表有 外骨骼 。(外骨骼不仅能保护自己,还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6、外骨骼不随身体的长大而生长,因此会出现蜕皮现象。金蝉脱壳的“壳”指的是外骨骼。

7、昆虫的基本特征:有 1对触角,一般有 2 对翅, 3 对足。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昆虫是地球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类动物,原因是具有翅。(如蝗虫、七星瓢虫、蜜蜂等)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8、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体表有坚韧的 外骨骼 ; 身体和附肢 都分节。

9、常见的节肢动物有:蝗虫、七星瓢虫、蜜蜂、蚊蝇、蝴蝶、蜘蛛、蜈蚣、蝉、 虾 、蟹、 蜱虫 等。

二、 鱼

1、现存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分为两类。脊椎动物:体内有 脊椎骨 组成的 脊柱 (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 脊椎骨 组成的 脊柱 (原生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动物)。

2、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3、鲢鱼的鳍有 5 种 7 片,分别是 胸鳍、腹鳍、背鳍、尾鳍、臀鳍 。(胸鳍、腹鳍和背鳍能维持身体平衡,但背鳍起到关键作用。)尾鳍既是前行动力,又决定身体的运动方向。

4、侧线: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5、鱼能停留在不同的水层,因为鳔能调节比重。

6、石斑鱼的幼体是 雌 性,发育到一定阶段可转变为 雄 鱼,有性逆转的现象。

7、鱼在水中生活至关重要的两点是:1、能在水中呼吸;2、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

8、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9、鱼是靠 尾部 和 躯干部 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0、鱼是用鳃呼吸的,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故鳃为鲜红色。鳃丝既多又细,扩大鳃与水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呼吸。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

11、鱼的特征:1、生活在 水中 2、体表常有 鳞片 覆盖3、用 鳃 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高中生物复习知识点参考整理 2

一、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

1、致病基因Xa正常基因:XA

2、患者:男性XaY女性XaXa

正常:男性XAY女性XAXAXAXa(携带者)

3、遗传特点:

(1)人群中发病人数男性大于女性

(2)隔代遗传现象(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父母无病,子女有病——隐性遗传(无中生有)

隔代遗传现象——隐性遗传

父母有病,子女无病——显性遗传(有中生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

?(A+G)/(T+C)=1;(A+C)=(T+G)

?一条链中A+T与另一条链中的T+A相等,一条链中的C+G等于另一条链中的G+C

?如果一条链中的(A+T)/(C+G)=a,那么另一条链中其比例也是aDNA复制的过程(DNA复制的概念、条件、特点、结果和意义)

DNA分子复制过程是个边解旋边复制。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既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物质代谢,进而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也在疯牛病毒中还发现蛋白质本身的大量增加(蛋白质的自我控制复制)

DNA复制的条件要相关的酶、原料、能量和模板。

其特点是(非连续性的)半保留复制。

其意义是:保证了亲子两代之间性状相象。

如果一条链中的(A+C)/(G+T)=b,那么另一条链上的比值为1/b

另外还有两个非互补碱基之和占DNA碱基总数的50%

5、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

6、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二、连续遗传、世代遗传——显性遗传

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1、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2、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3、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3)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组染色体(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离(n)末期:(n)

4个精细胞:(n)1个卵细胞:(n)+3个极体(n)

↓变形

高中生物复习知识点参考整理 3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细胞的统一性:动植物细胞基本相似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一移二转三调”

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原核生物:细菌(球、杆、螺旋、弧菌、乳酸菌)、衣原体、蓝藻、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最小的细胞生物)、放线菌、立克次氏体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蘑菇、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病毒非真非原。

蓝藻:发菜、颤藻、念珠藻、蓝球藻。蓝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DNA分子。

蓝藻细胞质:含蓝藻素和叶绿素(物质基础),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生物);核糖体。

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氧生物。

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拟核。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而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共三点。其中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应改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中生物复习知识点参考整理 4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高中生物复习知识点参考整理 5

1. 多肽、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数目与所含肽键数的关系:

①多肽链中的肽键数=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数—1;

②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该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的氨基酸数—其肽链条数。

例如:牛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缩合成的两条肽链进一步构成的,在每个胰岛素分子中即含肽键51—2=49个。

2. 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及DNA分子数与体细胞、性原细胞、初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及DNA分子数的关系:

①若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条数为N条,则:

体细胞中染色体条数=性原细胞中染色体条数=初级性母细胞中染色体条数=2N条;

次级性 母细胞中染色体条数=N条(减II前、中期)或2N条(减II后、末期)。

②若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DNA分子数为M,则:

体细胞中DNA分子数=2M;

性原细胞中DNA分子数=2M(DNA复制前)或4M(DNA复制后);

初级性母细胞中DNA分子数=4M;

次级性母细胞中DNA分子数2M。

3. 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有关数量关系式:

DNA分子在结构上有一重要特点:其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间的碱基对的组成遵循碱基配对原则,据此可得出如下一系列关系式:

①在整个DNA分子中:

A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T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

G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C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

任意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占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50%。即(A+G)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T+C)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A+C)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T+G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50%。

②在DNA分子的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之间:

设DNA分子的一条链为A链,另一链为B链,则:

A链中A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B链中T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反之亦然;

A链中G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B链中C的分子数(或所占比例),反之亦然;

A链中某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如(A+G)]=B链中另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相应的为(T+C)];

A链中某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如(A+G)]与另两种不能配对的碱基数之和[相应的为(T+C)]的比值=B链中该比值的倒数。

例如:若A链中(A+G)/(T+C)=0.4,则B链中(A+G)/(T+C)=2.5。

③整个DNA分子与它的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长链之间:

整个DNA分子中相对应的两种碱基数之和[(A+T)或(G+C)]所占的比例=其每一单链中这两种碱基数之和[(A+T)或(G+C)]在该单链中所占的比例。

例如:若某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43%,则其每一单链中(A+T)也都各占单链中碱基总数的43%。

整个DNA分子中某一碱基所占的比例=该碱基在每一单链中所占的`比例之和的一半。

例如:若某DNA分子中,A链中A占10%,B链中A占24%,则该DNA分子中A占整个DNA分子全部碱基的17%。

TAG标签: 生物 知识点

高中生物复习知识点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生物学习中有许多知识的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而学习的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就可以能使知识一目了然。2021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1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欢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