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地理

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1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2

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祝你学习进步!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三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1

一、树立信心,消除恐惧

许多学生在高一高二期间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到了高三想学可又大都有胃难情绪,尤其是高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相当大的恐惧心理(特别是女生)。鉴于此,从高三第一堂课开始,我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并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对于地理学科薄弱的同学更是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树立信心,我认为这是高三复习成功的重要一步。

二、制定整体教学复习计划

高三复习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初、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面复习。第二阶段,精选一套有价值的复习资料,做好学科内综合练习,同时在复习过程中穿插进行一些必在的测试,测试的试题要注意精选。第三阶段,编写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试卷,进行模拟测试。在高考前留下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三、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本、夯实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主干知识,培养学科能力。一轮复习时力争面面俱到(不漏知识点,此作法与高考不强调知识覆盖面并不冲突),控制题目的难度,控制难题的数量,面向学生实际,面向基础知识的熟练和巩固。二轮复习把主要时间和精力安排在学科内专题的复习上,不过早进行学科间综合的专题训练。按照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到边到棱,不留死角。

2、重视对区域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在文综考试中,对于区域地理的考试中,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分值上也占了相当的比重。区域地理,首先对我们地理学科来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识。在文综考试中,往往以某一个地区做切入点,展开,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另外,好多高中的原理和概念规律,是提炼出来的东西,需要落在区域上,需要落在中国地图,需要落在世界地图上,就看你掌握的程度、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能力。所以要加强中国和世界区域部分的复习。我们印制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空白图,指导学生填图画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切实重视图像信息系统的分类教学。地图是地理学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象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象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做到左书右图,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象资料和地图册,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我们在高三复习课中开设了“地图专题”,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并不就图论图,而是教育学生认真分析地图的三要素,提炼出有效信息,并且将该图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分析。将形形色色的地图归类、归纳,然后模式化,形成完整的地理图像系统。

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2

1、北极附近是海洋(北冰洋);南极附近是陆地(南极洲)

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包围着。

南极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包围着。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跨所有经度)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所有经度)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2、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欧洲。

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全部在东半球的大洲是:非洲

全部在西半球的大洲是: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南美大陆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

跨东南西北四个半球的大洲是:亚洲、大洋洲

3、七大洲: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

亚洲:地形复杂,中部高,四周低。

非洲: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热带大陆”

北美洲、南美洲:地形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为低矮的山地、高原;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山。

南极洲:平均海拔,被称为“冰雪高原”。

欧洲:平均海拔最低,以平原为主。

大洋洲:东部是高山;中部是大自流盆地;西部是低矮的高原。

4、四大洋:口诀:太大印北(按面积从大到小)

5、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6、陆地地形: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海拔较主,边缘比较陡峻

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地面崎岖不平

丘陵较低,海拔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米

盆地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世界上的两大山系:一条是科迪勒拉山系(大体是南北走向);

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大体是东西走向)。

7、几个简单的世界之最:

世界上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世界上的高原:巴西高原

世界上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的盆地:刚果盆地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那海沟

8、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这五种海底地形中大陆架是最重要的,它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9、学看地形图:

地形图分为: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10、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五种地形名称: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

区分方法:等高线呈闭合状且海拔升高为山顶;

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等高线向高处凸,是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是山脊;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是陡崖。

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3

1.气候特点: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推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手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3.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人口占61%。

①世界各大洲或地区按人口数的多少排序为: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排序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

②世界上人口超过l亿的国家共有10个,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③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4.多样的地域文化: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如:日本的抗震建筑、沙特阿拉伯的帐篷和长袍。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业平原(两河流域),因其适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5.经济发展旅异:亚洲除日本是发达国家外,其余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主要原因是:除日本外,各国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工业基础一般较薄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经济发展较快。

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4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1)海洋和陆地分布:三分陆七分海(陆地29%,海洋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线:要求通过课本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大洲、大洋之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最大的洲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最小的洲(大洋洲)、最大的洋(太平洋)、最小的洋(北冰洋)

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最大的岛屿(格菱兰岛)、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极洲和北冰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外力作用:风、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

(2)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学说:A、全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B、板块是运动的;C、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5)解释印度尼西亚海啸发生的原因: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第三章世界的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能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判别)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特点是:时间短、常变化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特点是:时间长、一般不变化2、常用的天气符号:(预报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和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日、月、年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年降水量:(考查计算)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的气温值的和÷次数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和÷该月的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气温的和÷12

▲气温的日较差=当日的最高气温一当日的最低气温(陆地上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的年较差=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一月平均气温的最低值(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海洋上比陆地上迟一个月,分别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总和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要求能绘制和读图分析

3、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温分布规律:(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纬度因素】(2)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上气温高于海洋上气温;冬季相反。

【海陆因素】(3)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

【地形因素】▲世界降水分布规律: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因素】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3)中纬度地带,内陆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陆因素】

(4)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5

1.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

2.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3.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


初三地理上册知识点1篇_精选范文网

学习中的困难莫过于一节一节的台阶,虽然台阶很陡,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攀登一层一层的台阶,才能实现学习的理想。 祝你学习进步!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三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大家参考。初三地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