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水平考试知识点分析精选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对地理原理的复习,要抓住实质,理清因果脉络,用理解、记忆加应用的方法。对综合性地理问题,用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区域性地理问题,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水平考试知识点分析精选合集 1

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二地理水平考试知识点分析精选合集 2

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5、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6、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7、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8、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9、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1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二地理水平考试知识点分析精选合集 3

1、我国自然灾害多发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高二地理水平考试知识点分析精选合集 4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高二地理水平考试知识点分析精选合集 5

1、全球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1)、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2)、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

(3)、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2、等温线形状的南北差异。

北半球比较曲折,南半球比较平直。因北半球海陆相间,下垫面性质差异大,等温线偏离纬线。而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下垫面性质单一,太阳辐射是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3、等温线的突变。

等温线的突变,既偏离纬线。影响的因素不同,偏离的程度和方向不一。一般情况下,陆地上等温线的突变是由地形因素所致,海洋上等温线的突变是洋流的影响。如上图所示:

(1)、A、B、C、D四处的等温线都向低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低。因这四地都有寒流经过,降温作用明显。

(2)、E、F、G、H、I五处的等温线都向高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高。因这五地都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3)、在青藏高原和科迪勒拉山脉等地,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这里比同纬度的两侧的气温低。因高原山地海拔高,降温作用明显。小范围闭合等温线也是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

(4)、A、B两处凸向的纬度比C、D两处的更低。因A、B两处的寒流是由寒冷的西风漂流向低纬运动而形成的,水温更低,气温相应降低。而C、D两处的寒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向低纬运动而形成的,水温较高,气温相应较高。

(5)、从图中可以读出,同一纬度高温区等温线凸向高纬,低温区等温线凸向低纬。可简记为‘高温高凸,低温低凸’(同一纬度)。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高二地理水平考试知识点分析精选合集_精选范文网

对地理原理的复习,要抓住实质,理清因果脉络,用理解、记忆加应用的方法。对综合性地理问题,用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对区域性地理问题,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归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