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的复习误区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的复习误区参考整理 1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纬度高,热量小;
②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高二地理的复习误区参考整理 2
01.经验之谈:
1、地理有理科的成分,所以你做题一定要有逻辑思维,尤其是时间计算
2、区域地理提和时间计算题,一定要图题结合。
方法:先把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按经线纬线,大致轮廓,地形区(如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画一遍。——在往上填详细信息(重要城市,气候类型,植被,工业,农作物)
3、以上是基本的。能力培养——首先书上的知识一定得懂,必要时要背,最好能理解.做题从基础起,在自己总结大体规律,如(问气温降水,就要考虑地形,气候,海陆位置,是迎风还是背风呢?!,洋流性质;所以一定要积累和联想。再做能力题,开放题。一道题想出不同的解释。
4、读图,看地图,分析。很重要
5、听课不懂,一定要先思考。想不明白再问。——这样你才能印象深刻!
最后,我也打了这多的字,我绝对是吐血奉献!!分享给你的同学支持我吧!
02.落实学习常规:
就地理科的学习而言,学习常规应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等六个方面:
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
预习要做到: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做好记载,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
上课要做到: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
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对于地理笔记,我认为有些最好是记在地图册上,以便在看地图时复习。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
作业必须做到: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
要知道,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
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复习包括: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
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所以要正确对待考试,重视考后分析,将每一次考试作为检查自己学习效果、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的机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尤其是地理学科与社会方方面面的话题联系密切,所以适当进行课外学习,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03.重视地理图像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图像,地理图像包括了地图、结构图、素描图、坐标图、原理图等等。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绝大部分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
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图的时间不宜太长,但要坚持经常看,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04.改变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新课程改革力图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积极适应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高二地理的复习误区参考整理 3
第一、推出区域地理复习模式,便于全体学生复习归纳总结。
一、自然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是: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土壤特征和矿产资源。需要说明的是在复习世界区域地理时,对土壤特征一般不作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区域的位置和地形,往往决定这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而区域气候和地形又往往决定区域的水文和植被,水文和植被往往决定区域土壤的形成)
二、人文地理特征。复习的思路与内容依次是:农业特点、工业特点、人口与城市特点。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看似简单,但复习时掌握复习方法,理清复习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加强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等。又如东亚季风气候显著,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高考要求的连接----⑴季风气候的特点,⑵为什么东亚地区季风气候显著,⑶东亚季风气候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完成这一点,在提前布置的情况下,班内的优秀学生,能完成这一点,并在班内介绍、推广。
第三、每个区域考纲要求重点不一样,操作时应有侧重。
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注意每个区域往往有一两个重点。如东亚日本气候及风性及海洋性特点。东南亚位置,特别是板块中的位置,和东南亚地形特点及其成因是重点。又如非洲的气候在赤道南北两侧对称分布及其成因等是重点。欧洲海洋性气候及其成因等都是区域地理重点。完成这一点,应由教师主导操作。另外,在以主要国家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区域地理中,区域的概述复习为辅,国家地理知识重点。例如东亚概述部分:第一,对东亚每个国家做一两句介绍。蒙古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朝鲜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第二、季风气候显著。但日本是东亚地理复习的重点。
第四、在区域地理总结时,注意区域地理知识的类比和综合。
例如,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有好几个区域都有三地形区,北美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南美和它相似。澳大利亚也有三大地形区,也是自西向东纵列分布着三大地形区,只是山地在东面。其实,俄罗斯也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印度存在着三大地形区。又如,东亚的季风和南亚的季风成因也可以进行类比等。通过类比和对比,便于学生巩固掌握。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往往能揭示许多地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自然地理要素的总和,人文地理知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等等。
高二地理的复习误区参考整理 4
1.重视课本
每一个文综老师都会对学生说课本的重要性,可是我们对课本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我知道大多数小伙伴可能和我一样会有眼高手低的毛病,过于着急的做题,甚至上手就做高考题。我们应该明白,高考题是考察综合能力的,每一道题可能都涉及了诸多知识点,忽视知识点的掌握直接做题是没有效果的,简单的知识点在做错了之后再去看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我自己的方法是每复习一节,在做作业之前都会把书先读一遍,必要的话摘抄出基础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做题去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不要觉得课本很简单就忽略它,每一次读课本都应该认真,你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小重点,每一遍读都是对基础的夯实。当然,相对于政治历史而言,地理的课本内容较少,必要的时候可以阅读参考书中基础知识讲解的部分。从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抓起,在真正理解了每一个概念后,做题你会觉得得心应手。
2.记忆,理解与总结
高中地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个部分。
高一我们首先学习的自然地理可能打击了很多刚进入高中同学们的自信心,因为它涉及的部分是偏理性的,只记忆对提升没有很大的帮助。
事实上,在高考复习中你会发现,自然地理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综合题不会单独考察自然地理部分,但多以它作为背景,所以学好这一部分是必要的。
同样,你也会发现,自然地理是稳定的得分来源,只要你理解了,做题中不粗心,分数一定能拿到手。当时我也在自然地理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学好这一部分重要的是理解,认真读课本,参考书,将书上的图多在草稿本上画几遍,直到烂熟于心。
下面我们来说人文地理,这一部分主要是多总结。例如水库的作用,某一种农业类型的优点等等,每遇到一道可能在其他题中遇到的主观题,就总结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除特别记忆外平常做题前多看看,会有效提高主观大题的得分率。
最后区域地理我们从初中开始就学习了,这一部分体现出的是地图和记忆的重要性,如果你之前的基础很扎实,不用太担心,但如果你对世界著名地区的地图还不熟悉,就需要抽出点滴的时间来记忆了。
也许你会说,所有科目都要求花费时间提高,一天只有24小时。我曾经也抱怨过时间太少,但你应该这样想: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课间的几分钟,吃午饭后睡觉之前的几分钟,甚至是晚上洗脚的时候都有可能是你能利用的时间,与其抱怨时间不够,不如思考还能从哪个地方抽出一点时间来记忆一些重要的东西。
3.模拟题
现在我们来说说模拟题对地理的重要性,如果按我个人的实际经历来讲,从高三上学期后期开始,我的老师就安排做限时疯狂高考提升密卷,而我觉得模拟题对地理的提高十分大。
首先在做题的时候你要全身心投入,把平时当作考试,只有每一次都认真考试,你才能看出来自己在这一科目上的漏洞在哪,同时你也会看到自己一步一步的提高。
其次最重要的是你要认真改错,将标准答案誊抄到试卷上,最好用不同颜色的笔,然后逐条分析每一个要点,对于你漏掉的点,你要花时间记忆,争取下次出现类型题的时候你可以开阔思路,想到这个点涉及的方面;对于你没有漏掉的点,你也要认真分析,看你写在卷面上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差距在哪里,争取下次写得更规范一些。最后你要总体分析你在哪种题型上薄弱,选择题或者主观题,在这种题型上多下功夫。
每做一套模拟题都得需要两个半小时的整顿时间,而且做文综卷本身就要写很多字,很累也很辛苦,我觉得一星期限时做一次,认真改错,坚持下来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果有条件老师选题和同学们一起做对提高就更有利了,多去学习同学在会回答主观题时候的长处。
4.规范程度
认真的人更容易成功,对于文综而言书写要整齐,要点要分开作答,卷面要干净整洁,把每一个小细节做到,老师会感动于你的认真,你的分数会比乱七八糟的卷面高很多。
高二地理的复习误区参考整理 5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高二地理的复习误区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