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合集
相关文章
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地理必背知识点》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合集 1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合集 2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平顶山矿省份豫。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合集 3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一天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是: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
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 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 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8.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9.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二者关系可简单表示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十生存环境。
20.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21.沙漠气候与荒漠带
沙漠气候对应的是气候名称,比如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沙漠气候等,但该气候区所对应的自然带就属于热带荒漠带及温带荒漠带了,对应的典型自然植被则分别为热带荒漠及温带荒漠。
22.地形地势与地质构造
地形指地表形态,一般看作地貌的同义词,表现为五种不同的地形种类;
地势为地表起伏大势,如我国地势大致西高东低;
地质构造指地壳及组成它的地质体(岩层、岩体)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如褶皱、断层。
23.荒漠、荒漠化与沙漠
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景观。或者说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巨大、植被稀疏贫乏的地区都称为荒漠,意为荒凉之地。荒漠最明显的标志是地表植物生长缺乏,环境荒凉。
荒漠大部分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无水外泄的地区。根据组成物质不同,荒漠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盐漠等多种类型。岩漠和砾漠在我国称之为戈壁。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地带,由于气温低而植物贫乏,是荒漠的特殊类型,称作“寒漠”。
荒漠化则是一种土地退化的过程,是气候变异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等。
沙漠是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沙漠的最大特征是不仅环境荒凉,而且地表遍布着沙丘。
24.潜水与承压水
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主要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潜水是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易受污染。其补给方式是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承压水是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不易受污染,水质较好。其补给方式则是补给区的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当凿穿上面的隔水层时,水会在压力作用下自动上涌,甚至喷出地表,因此也称之自流水,如澳大利亚的大自流盆地中自流井的水就属于承压水。
25.汛期与凌汛
汛期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川积雪融化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现象,因发生时期及原因不同,可分为春汛、伏汛、秋汛、凌汛等。
凌汛比较特殊,出现在结冰期或化冻期,河道里的冰凌对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常发生在温带从纬度较低流向较高的河段上。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合集 4
⑴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⑵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⑶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⑷工业集聚:
①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新兴工业区:
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着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⑸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合集 5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8、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高考地理知识点汇总大全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