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地理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2

也许你会笑我傻笑我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多得是,干嘛为了一本书而沉醉?而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爱书,我就是爱书。以至于只要沉醉在书海的世界里,我就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陷进了这个世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1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2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加强"南南合作";

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自然条件恶劣;

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复种指数问题:

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

②交通方便;

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⒁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

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

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

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

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⒂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3

1、范围和国家

欧洲东部: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之间的欧洲部分

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部分

2、俄罗斯

[读图识记]1.北冰洋、波罗的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里海(世界最大湖泊)、黑海;2.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乌拉尔山、高加索山;3.北极圈;4.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河流,世界最长内流河)、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自南向北流的三大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毕业了”)

5.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符拉迪沃斯托克、摩尔曼斯克、西伯利亚铁路

⑴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跨欧亚,欧洲部分面积小但其政治经济中心都为此处

⑵较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东欧平原(仅次于亚马孙平原的世界第二大平原,多冰碛丘陵,波状起伏),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湖泊众多,沼泽连片)、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平原,东部高原、山地)

⑶冬季漫长而寒冷,各地气候差异很大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部有极地气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气候,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⑷河流与湖泊

“母亲河”:伏尔加河欧洲最长,水能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水量丰沛、水能丰富,但封冻期长,有凌汛,不利于航运。

贝加尔湖:中西伯利亚高原南部山地的断裂构造湖,世界最深湖泊。

⑸资源丰富:天然气储量占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产国(乌拉尔、秋明油田)、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乌拉尔有色金属,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第二巴库和秋明油田。

⑹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

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乌拉尔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工业由欧洲部分向亚洲部分发展

⑺农业:东欧平原和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正在从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有世界最大的针叶林带。

⑻交通:铁路为主(注意: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差异)

铁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航运:除了北冰洋摩尔曼斯克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大多数海港有较长封冻期;除了北冰洋以外,其他各海域港口与外洋联系必须经过别国海域,对外航运十分不便。

⑼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国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沿岸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冻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奥伊米亚康:北半球寒极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4

河流界线篇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2020高考地理重要界限知识点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5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27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28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33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61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62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

69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8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85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93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量

112气候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气候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气候资源的特点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气候资源与农业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气候资源与建筑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风与城市规划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暴雨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洪涝灾害的防御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干旱的防御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寒潮的防御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138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139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140臭氧层的保护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141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142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143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144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145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146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71%

147海岸带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148海岸带与人类活动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149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150海水热量的收入太阳辐射

151海水热量的支出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15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153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154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155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156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氯化钠、氯化镁

157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158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159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洋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160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16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162洋流的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163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164风海流的成因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

165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166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167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168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169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170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5篇_精选范文网

也许你会笑我傻笑我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多得是,干嘛为了一本书而沉醉?而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爱书,我就是爱书。以至于只要沉醉在书海的世界里,我就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陷进了这个世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1一、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自然灾害)、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种植历史、工业基础等。以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自然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