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地理

高中高三阶段的地理知识点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我们常常说到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效率,方法正确,学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就会顾此失彼、效率低下。只要你的效率提高了,你所想要实现的目标就会离你更近一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中高三阶段的地理知识点范文参考 1

高中高三阶段的地理知识点范文参考 2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①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②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①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②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高中高三阶段的地理知识点范文参考 3

第二讲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按单一或综合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界线有明确的、也有模糊的。区域内部具有连续性和相似性(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和联系性(开放性)。

二、区域特征

分析某个区域,应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及人文三方面分析。

1、地理位置特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

纬度位置(热量带)、海陆位置(内陆还是沿海,临哪个海)、相对地理位置(所属地区;临近的国家或省区或重要城市等;临近的山脉、河流等)、交通地理位置等。

以南通为例:地处亚热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东临黄海和太平洋;地处苏中,南临长江,水陆交通便利;靠近长三角;临近上海等。

2、区域自然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等。

(1)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形区分布等方面来描述。

(2)气候特征:主要从气候类型、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

(3)河流特征:

①水文特征:径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的(春)夏汛;有无结冰期;

含沙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水能资源等。

②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河流流向;河网密度等。

(4)土壤特征:土壤深厚肥沃或土壤贫瘠;水土流失、荒漠化或盐碱化等。

(5)植被特征:覆盖率;植被类型。

(6)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能资源、水资源等。

(7)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的描述: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入手。

以我国西北为例: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欠发育,多内流河;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地貌多荒漠戈壁。

3、区域人文特征: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环境等方面分析。

以长三角为例: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发达,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工业部门齐全,工业化水平高;交通和通讯发达;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三、区域发展阶段

1、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基本经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

合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

2、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特征的分析:

从产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交通和通讯、对外开放程度、区域发展差异等方面分析。

以江苏为例:江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化起步早、水平高,工业部门齐全;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交通和通讯发达;对外开放早,对外开放程度高;区域发展差异大。

四、地理信息技术

RS技术主要应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采集。如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和自然灾害的监测。

GPS主要应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和导航。

GIS主要应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管理、查询、更新、模拟、评价等,目前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

RS和GPS都是获取信息,GPS负责找位置(静止或运动的点),RS负责拍片(面状区域)。GIS是存储和处理信息。

高中高三阶段的地理知识点范文参考 4

1.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①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弯曲处指向高值区;

②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③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2.河流水系特征: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

3.河流水文特征: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径流变化较小;

③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一般气温低于0℃;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⑥航运价值一般在河流下游较高,特别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缓,河道深且宽阔,无急流瀑布险滩地区通航价值大,当然水运的市场需求也有很大关系,特别是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

⑦水能资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⑧人类活动,一般河流两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4.河流地貌: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地形类型、地势落差、坡度决定河流流速、支流发育情况。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6.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多雨型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量的变化而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河流有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出现汛期,有时易出现洪涝灾害。

干旱型气候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的夏季,流量,出现汛期。

气温较低地区:冬季气温低于0℃以下,河流出现结冰期。冬季寒冷而漫长的地区,河流冰期较长。

高中高三阶段的地理知识点范文参考 5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高中高三阶段的地理知识点范文参考_精选范文网

我们常常说到的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效率,方法正确,学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就会顾此失彼、效率低下。只要你的效率提高了,你所想要实现的目标就会离你更近一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