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答题技巧分享经典合集
相关文章
一到考试前夕,总有同学临时抱佛脚,问”高中政治怎么答大题“,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考政治答题技巧,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分享经典合集 1
首先,来自材料。根据阅读设问和背景材料时找出的关键词句,联系教材的原理观点得出答案要点,即遵循从材料到原理的思维。
其次,来自教材。运用教材中的原理观点去体会材料得出答案要点,即遵循从原理到材料的思维。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熟练而准确运用这条思维,必须构建高中政治主要原理体系。不仅要记住原理名称,而且要依托教材熟练掌握原理内容。
再次,来自热点。将问题与时事热点特别是长效性热点联系起来得出答案要点。
如: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题通常都可先考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热点,经济生活题还可联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政治生活题还可联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
至于具体回答宏观题时是否结合材料分析,我们的原则是尽量分析,一般采取演绎法即先答原理观点后结合材料分析,意义类题可直接表述为“有利于...”“只有...才能...”。另外,对于“怎么办”之类的措施题可以采取主体定位法。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分享经典合集 2
“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分享经典合集 3
论述题主要落实大纲第四个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能否应用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论述题,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而且还要说明“为什么”,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解释概念,论述关系,这部分占答案内容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分值也较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都能找到原观点。其次,论述题要求结合实际分析,教材里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考生归纳、概括、总结,并联系具体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难度较大。最后,回答有些论述题时要能够识别一些错误观点与错误思想,并简要地分析批判。这部分的字数要求不多,只要指出即可,这部分内容大都能在书中找到。例如: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试述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
第一步,要仔细审题。
这道题考查的内容不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而是关于中国资本主义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理论。如果审题时理解出现偏差,以为考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那就南辕北辙了。这道题的迷惑性较强,容易让考生的理解出现偏差。实际上,命题者是虚晃一枪,只借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一句话,真正的考查内容与人民民主专政关系不大。所以,第一步至关重要,审题一定要仔细,对题目的理解要准确无误,不然答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第二步,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
解释概念和原理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这部分内容不要怕答多,答多了不扣分。答题时,要注意对每个概念和原理的解释均另起一段,字迹要工整清晰。这部分内容占有论述题一半以上的分值。
第三步,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联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运用第二步中提及的原理进行了分析。这一步不能放弃,这部分的分值仅次于上部分。但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的联系和分析是不给分的。
第四步,进行总结。
这一部分纯属送分,但也有技巧。要将其另起一段,将整个题目再复述一遍,不要忘了在前面加上“所以”。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分享经典合集 4
1、历史:主观题多角度阐述
历史高考试卷通常是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大部分组成,而且相比较选择题而言,非选择主观题所占分数较重,且对学生综合知识考察较多。因此,许多考生在面对历史主观题时,感觉有点棘手,往往不能很好的猜到出题老师的“意图”,答题不全,导致失分。当然,高考试卷本身难是一个问题,另一个被暴露的问题,还是考生自己知识不扎实。为了在历史主观题上多得分,零点高三建议广大考生尽量多写。这里的多写,不是指将一个点深度阐述,而是指要围绕主观题的问题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最好是分点有条理的阐述,能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这一建议也正好暗合了高考阅卷“踩点得分”、“不写不得分,多写不扣分”的基本原则。因此,考生不必担心自己写太多,影响阅卷老师看到正确答案,因为,阅卷老师会根据问题,自己在答案里面找寻得分点。考生为了多得分最好的办法,就是最大程度的发散思维,从多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2、地理
1)审题清楚,多用试卷上已有材料
在地理科目高考时,审题依然是关键,可以从已有的材料信息中获取有效信息,排除选择题中的其他干扰项。同时,在进行主观题解答时,语言表达要有条理、专业、书面,不要过多使用“口水话”,想当然的泛泛而谈。当然,出现在试卷的已有的材料信息,有些就暗藏了答案,只要仔细审题,就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因此,零点高三建议考生,地理科目审题很重要,可能从题目材料信息中,就能涨个几分,与其他学生拉开差距。
2)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都说地理对于文科生来说,是除了数学以外的第二个“理科学科”,那是因为地理相对于历史、政治这样的纯背诵记忆的科目而言,还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计算,才能获得高分。地理试卷选择题在前面,主观材料题在后面,遵循“前易后难”的出题原则,一般学生会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基础选择题上,尽量把能得的分全部拿下,在进行主观题解答时,时间较为紧张。其实这样的时间分配有点小问题,因为地理科目较偏理科,主观题很可能需要计算,因此安排30-35分钟时间解答主观题较为合适。同时,在解题过程中,条理要清晰,用语专业化,避免出现错别字,因为这也是阅卷老师的一个“扣分点”。
3、政治
政治材料解读的时候有几个方式,一是名词性的概念解读,凡是材料当中出现的名词性的概念,它对应的一般都是政治各个模块概念性的东西。然后还会有一类是关系类的,一个材料里边谈到了事情的关系,无论是逻辑关系还是前后相继的时间关系,还是说其他的相关性,它对应的就是这个知识当中的基本理论,政治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就两类,一类是基本概念,第二类是基本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判定的时候,转化的时候也是从这角度切入的。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分享经典合集 5
(一)答题基本步骤与方法
1、“两审一结合”:即先审设问,再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1)审设问:“五审”即审题型、审主体、审客体(对象)、审知识范围、审分值。
(2)审材料:逐字逐句审读材料全文,包括容易忽视标题、标点符号、注释等。
①归纳中心思想:发现和捕捉、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勾画圈点;排除干扰信息,抓住关键字、词、句,寻找“题眼”、“切入点”、“突破口”,提炼、归纳、概括中心思想。
②划分段落层次,提炼、归纳、概括段落大意。
③寻找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3)知识与材料相结合:“四扣”即扣设问、扣材料、扣知识、扣时政热点。
①根据设问的规定性和有效材料信息,运用发散思维,联系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
多角度思考,揣摩、推敲、领悟命题意图(即考什么),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即答案就在材料中。
②进一步缩小知识范围,准确筛选、调用和迁移相关理论知识,突出创新意识,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和社会主题(言之有物);整合、理清答题思路,列出答案要点,包括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言之有序)。
2、组织答案
(1)一般模式:理论知识(观点、原理)+材料分析
(2)方法选择: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即封闭型主观题,主要采用“演绎法”(一般到特殊);开放性设问(知识范围宽泛、笼统),即开放型主观题,主要采用“归纳法”(特殊到一般)。
(3)注意“八化”,追求“二美”。
“八化”:①答案要点化②要点段落化③段落序号化④术语专业化(教材术语、时政术语)⑤知识精准化⑥叙述逻辑化⑦内容完整化⑧书写规范化
“二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总之,高考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能力,因此答主观题必须充分运用发挥抽象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五大思维能力。基本方法归纳为:“读、抓、悟、联、扣、列、答”七步曲。
(二)基本题型答题思路与方法
1、体现反映类
(1)类型:分为“体现反映什么”和“如何体现反映”两大类。
①“体现反映什么”属归纳型主观题,就是从材料中的特殊事例归纳出一般性的知识,即从特殊到一般(材料+观点)。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蕴涵了”、“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等等。
②“如何体现反映了”属演绎型主观题,就是根据已知知识分析其在材料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反映的,即从一般到特殊(观点+材料)。 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如何体现”、“如何反映”等。
(2)答题原则:“答案必在材料中”。公式:1+1=1,即从材料中提炼一条有效信息,找出一条对应观点,组成一条答案。(一一对应关系,材料与观点必须对接)
(3)答题思路:定点法,即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一定点: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梳理: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查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四作答: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4)答题模式:①归纳法:材料+体现了(反映了、说明了等)+观点;②演绎法:观点+材料+体现了(体现了、反映了)这一点。
2、原因意义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为什么、原因、依据、理论依据、理由、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正确性、合理性、可能性等。
(2)答题模式: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即观点+意义。理论依据指设问指向的教材理论依据;
现实依据指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设问指向的现状、必然性(紧迫性)、必要性、重要性(意义)、可能性、危害性等。意义,在狭义上一般指必要性和重要性,广义上也指作用、影响,一般由近及远(从直接到间接)、由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由内到外(从国内到国际)、由微观到宏观、由理论到实践、由经济到政治到文化。
3、措施办法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词语是:“怎么办”、“怎样做”、“ 如何做”、“对策”、“建议”、“启示”等,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把握程度。
(2)答题原则
①主体定位法,关键是审主体。明确主体是谁,有几个主体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各司其职,并对措施办法进行综合。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的主体:国家(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个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政治生活主体:国家(人大、政府)、政党(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协、人大代表、人民(公民)、国际组织(联合国)等;文化生活主体:国家(政府)、企业(生产经营者)、个人(公民)、人民群众等;生活与哲学的主体:国家、企业、个人、人民群众等。
②对症下药+各司其职。对症下药就是材料呈现负面现象,其正面就是正确措施,如水土流失、资源浪费,其正面就是加强环保,合理利用资源;若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只需对这种做法加以归纳、概括、总结即可。各司其职就是从不同的主体去找不同措施。
(3)答题思路:定点法,即定点―联系―梳理―作答。从三个方面找措施,即从教材中找、从材料中找、从大政方针中找,并加以整合。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可以改写材料,重新整理组合。
(4)答题模式:观点+措施。其中,启示类:观点+道理(措施),一般侧重于措施,道理从“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的危害”思考组织;生活与哲学:原理不用过多表述,只答名称或内容要点,侧重于方法论。答题常用词语:坚持、建立、健全、完善、改善、加强、制定、贯彻、树立、保护、调整、改进、提高、转变、发挥等动词。
4、认识评价类
(1)常用标志性设问:如何认识、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说明某一事物等。
(2)答题思路:发现问题——“是什么”(判断表态,其中辨析题最后表态);分析问题——“为什么”(阐述道理,对与错都得论证);解决问题——“怎么办”(明确做法)。“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内涵、性质、特征、目的、实质等),或题目中概念、观点的对错;“为什么”、“怎么办”见前2、3所述。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图表类
(1)题型概述
①一般采用具体到抽象的形式,运用表格、坐标、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经济效益、居民生活水平、国企改革等问题。
②常见标志性设问:ⅰ表一、标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问题);ⅱ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ⅲ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的现象的认识,或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ⅳ谈谈......的做法(措施)。
(2)答题思路
①审设问:特别注意审查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围绕中心相对独立),还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设问基本结构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表一、表二之间有何联系主要有因果关系、一分为二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常见前两种。
②审材料
材料构成:材料一般由表题(标题)、图表、注释三部分构成。常见图表形式: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等。
审查方法:“三看三比一提炼”。
“三看”:看标题(题眼或中心)、看图表(项目、数据——答案主要来源)、看注释(解释、提示、补充)。
“三比”:横比——比较不同信息要素之间的关系,即比联系、找差距(差异);纵比——比较每个要素的历史变化,即比变化;综合比(包括表与表之间的比)——概括中心观点或基本结论,即下结论。其中,贯穿着定量比与定性比相结合。
“一提炼”:从现象到本质,即从数字到术语、从感性到理性、从材料到观点、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总之,必须“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不忽视细节 ,包括时间尤其是特殊年号隐含着重大时政背景。采取定量比与定性比相结合,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信息,辩证地认识图表信息,把握其内在联系,提炼、归纳、概括出图表的中心观点或基本结论。关键在于从对比分析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城乡、区域、行业等),找出异同。比较不同项目的变化方向、趋势,往往可以表述为:上升、下降,增加(增长)、减少,加快、减慢,扩大、缩小等。
③答题要领:两个统一,即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材料的统一)。具体是:将图表语言(即数据、图形)转化为文字语言,实现从定量到定性的转换,不能罗列数字;先总后分,先整体后部分,先共性后个性。其中,不管是问材料反映的现象,还是反映的问题或信息,都要考虑产生现象的原因或影响即背后的本质性问题;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分享经典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