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参考推荐
相关文章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参考推荐 1
(1)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 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这一历史辩证法的通俗表达,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的思想都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参考推荐 2
经济学: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混同
2、 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3、 等价交换是指每次交换商品的价格都应与价值相一致
4、 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5、 高新技术能够使用权单位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
6、 国有资产等同于公有资产
7、 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8、 国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9、 国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10、 政府要减少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11、 微观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总是对立的
12、 股票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
1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14、 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混同
15、 税收可以由税务机关随意加以调整
16、 国债可以无限制发行
17、 消费决定生产
哲学部分
1、要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3、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7、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8、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0、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11、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15、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6、只要把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就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17、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18、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19、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20、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1、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22、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23、矛盾就是对立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24、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矛盾。
25、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26、理性认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27、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能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
28、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29、坚持集体主义就不能讲个人利益。
30、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31、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3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33、邓小平理论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34、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35、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
36、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7、外因推动事物的发展。
3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
39、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40、量变是事物的变化,质变是事物的发展。
4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42、精神状态决定着人们办事情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43、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永恒不变的。
44、人们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办事情就能获得成功。
46、符合规律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4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8、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49、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效果。
50、具体科学知识讲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5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所以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
5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矛盾是无差别的。
53、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目的。
54、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55、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6、 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57、 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58、 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
59、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60、 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61、 应对反倾销要加强行政干预
62、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63、 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64、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等于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65、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67、 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68、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69、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70、 要实现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
71、 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最终目标
72、 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73、 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政治常识:
1、 政府直接行使管理经济的职能
2、 政府参与企业经营活动
3、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间接行使者
4、 直接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本质特征
5、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
6、 权利与义务等同
7、 党代会修改宪法
8、 安理会成员国三分之二赞成即可通过决议
9、 全国人大和其它国家机关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10、 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它国家机关都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
11、 国务院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2、 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机关,行使最高决定权
13、 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14、 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
15、 财产多少是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主要标准
16、 我国解决了各民族间发展晃平衡问题
17、 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充分条件
18、 国家之间的关系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
19、 处理国际问题要按联合国的决议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20、 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参考推荐 3
30. 国家根本属性:阶级性。
31. 我国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2. 人民民主专政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33. 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4.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权利与义务不可分离(不可能只享有权利不遵守义务,也不可能只遵守义务而不能享有权利)。
3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理解方法:所谓区域自治,也就是一帮人让他们自己选出一个老大,共产党有什么事情需要通知,就告诉这个老大,让老大传达给这一帮人)。
36. 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记忆方法:民族之间出现关系就像两个人闹矛盾一样,这时候就要解决,让两个人重归于好,首先要把两个人摆在平等的位置看待,团结高于一切,不论是国家还是集体,只有内部团结了才能强大;第三,当两个人意识到合好对大家都有好处,即能共同繁荣,这样劝起来就比较容易被接受)。
37.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38.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意义,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答:(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2)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记忆方法:意义是多方面的,回答时先把大的方面答出来,再答小的方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先从国家角度叙述意义,国家的对面是少数民族,所以答完国家后再从少数民族的角度去叙述,第三点再从整个民族角度叙述,也就是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关系。第四点自由发挥,想不出来就写)
39. 在我国有宗教信仰自由,即信与不信,是自己的事,别人没有权利干预,想什么时候信就什么时候信,想什么时候不信就什么时候不信,想信哪个教就信哪个教。
40.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41. 我国外交政策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42. 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并且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参考推荐 4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参考推荐 5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 ◆ ◆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高考政治复习知识点梳理参考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