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范文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高三政治的学习重在理解。死记硬背是没有的,记住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学习过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大全,欢迎阅读和分享。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范文总结 1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国际关系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形式。

(3)决定因素:国家间出现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国家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义务

(1)构成要素: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主权国家由四个必须同时具备的要素构成,即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2)权利义务:基本权利是:独立权(即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力)。平等权(即一切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自卫权,即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

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内政、干涉他国内政、外交以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争端。

3.国际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含义: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关系的法律。

(2)作用: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第二,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第三,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4.国际组织的含义、分类、作用:

(1)含义:是指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正式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分类:可分为政治性的、专业性的;世界性的、区域性的;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等类型。

(3)作用: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联合国:

①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国家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③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全体会员国参加的审议机构,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安理会是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对实质性问题实行大国一致的表决原则。

④联合国的作用:A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范文总结 2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什么?政府在工作中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1)政府的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

(2)工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4)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掌握要细致)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公民向政府求助的意义?

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5.政府为公民求助和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

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推行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范文总结 3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范文总结 4

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1)价值观是人们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如何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向不同。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原理内容】 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③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方法论】 要求我们 ①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

【原理内容】 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方法论】 ①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将贡献与索取有机结合起来;②利用和创造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6.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返回目录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范文总结 5

【一般主要考查“影响”、“措施”】

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1)文化与社会:

①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对个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①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同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

意义: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态度与原则:

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

途径:商贸活动、教育、人口迁徙

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A、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文化创新:

①原因:

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途径和方向:

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呈现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贡献,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③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华民族精神

①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②原因: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利于应对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需要。

③途径:

A、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措施:

①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③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

④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强文化创新。

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⑥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根本目标与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⑦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⑧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⑨必然要求——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

(2)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①原因:

A、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D、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

②措施:

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

C、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D、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发展中特文化”还可关注】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科学消费,推动生产的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忧虑现象,有些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内容荒诞庸俗,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

TAG标签: 政治 知识点

高三政治知识点梳理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高三政治的学习重在理解。死记硬背是没有的,记住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学习过的知识运用到解题中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大全,欢迎阅读和分享。目录2022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