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高考政治必备的常识知识点参考合集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高考政治如何复习呢?那么多的知识点该怎么掌握呢?在高考政治复习中,你是否遇到许多难解的问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政治必备的常识知识点参考合集 1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产品消费了,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四环节。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公有制经济:

①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内容: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④主体地位的表现: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⑤态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非公有制经济

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

高考政治必备的常识知识点参考合集 2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2)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

①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②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③基本形态: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唯心主义分为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高考政治必备的常识知识点参考合集 3

1、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家决定的)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者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实行民族团结原则的原因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4个是)

(2)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原因

①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②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对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问“为什么,怎么做”,答题时常用的知识点: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义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民族政策

(1)地位: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前提和基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3)范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4) 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

(5)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不是自治机关)

(6)核心内容:自治权。 ☆实质: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必然性)

Ⅰ 适合我国国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Ⅱ 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高考政治必备的常识知识点参考合集 4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3.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改观客观世界)

4.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

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7.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实践的)

9、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此观点是正确的)

10.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12.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17.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共性和个性)

18.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方面)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2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2.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推动作用)

23.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24.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2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28.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2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30.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3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32.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3.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3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7.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8.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39.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0.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41.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

4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高考政治必备的常识知识点参考合集 5

5.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的事物为对象的,但是只有那些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事物,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首先,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目的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TAG标签: 政治 知识点

高考政治必备的常识知识点参考合集_精选范文网

高考政治如何复习呢?那么多的知识点该怎么掌握呢?在高考政治复习中,你是否遇到许多难解的问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政治易错易混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经济生活1.商品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