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高三年级政治知识点整合范文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政治主观试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学生最怕,失分最多的依然是主观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政治必背主观题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年级政治知识点整合范文总结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常考方式】以选择题居多

高三年级政治知识点整合范文总结 2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的原因:

(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3、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消费与投资、出口相协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环保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高三年级政治知识点整合范文总结 3

  一、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在哪些方面? 1.传统习俗的继承

  (1)含义: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2)影响和地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 2.传统建筑的继承---文化价值和地位 (1)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2)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化价值和地位: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历史,蕴藏丰富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

  (1)外延: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2)地位和影响:

  ①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②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三、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四、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从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和影响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从必要性看:

  ①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1)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注意怎么分辨)

  (3)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要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5)对待传统文化,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守旧主义”。 ★每日一练提示: 6. 2009年2月17日,由卡迪夫孔子学院主办、卡迪夫大学中国学联协办的“2009卡迪夫中国文化艺术节”在英国威尔士地区首府卡迪夫市隆重举行,为期三天,包括中国当代画展、大型春节文艺晚会、中国电影之夜、中国文化作坊等。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试说明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的依据和意义。 提示:(1)依据从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来分析,包括:P9;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的来源和特点。

  (2)意义即文化交流的意义:既有利于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又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7.2009年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凌孜、叶剑英的女儿,在政协会议上呼吁,将每年农历四月初二孟子出生的日子设为“中华母亲节”。她说,孟母教孟子成为中国的“亚圣”,是历代教育的典范。“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是中国文化的起始点。

高三年级政治知识点整合范文总结 4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①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②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引,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和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高三年级政治知识点整合范文总结 5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原则

1、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兼顾公平就是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TAG标签: 政治 知识点

高三年级政治知识点整合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政治主观试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和考试中学生最怕,失分最多的依然是主观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政治必背主观题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