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语文学习方法精选整理
相关文章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么小学语文古诗词有哪些教学方法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语文学习方法范文总结合集 1
一、诗句接龙法
诗句接龙法亦是游戏背诗方法之一种。一句一句念准念会和两句相连念准念会之后,可运用诗句接龙的方法来促进这首诗的背诵:先是家长读诗的第一句,小学生接第二句,这样接完一遍之后,家长让小学生读第一句,家长接第二句...如此互换位置地接龙,可促进小学生把一首诗的所有诗句读熟记住。也称之为“接小龙”。
二、设情景背诵
巧妙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小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如学习马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可以按照课文插图制作PPT,让小学生根据画面的描绘与诗句对照,便抽象为具体直观图像识记背诵。
三、配乐曲背诵
对一些抒情性美文,可利用学生唱歌的天性,鼓励他们打破思维定势,激励他们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用自己喜欢的乐曲为这类课文配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兴趣浓厚,加快记忆。
四、用对比背诵
有些诗文的内容及写作对比十分鲜明,遇到这样的诗文,就可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如用“静—动—静—动—静”的对比进行背诵。
五、搞竞赛背诵
每学完一个古诗文单元,就可组织开展一次相应的古诗文背诵比赛。背诵前要制定规则,方式是:小组比—班内比—全校比。背诵时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竞争中达到背熟、背准的目的。如学习第三册的第五或第六单元时,就可让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作准备,在学完该单元的下周开展背诵比赛活动。
六、限时间背诵
在限定的时间内,给出一定的内容,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背得多。有时还可采用讲一行限时背一行的方法进行背诵训练。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符合人的记忆规律。
七、分类别背诵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复习。在小学生复习背诵时,可要求学生按作者归类背诵,如背诵有关李白的诗;也可按朝代归类背诵;还可按诗中描写的景物归类背诵,如背诵以“花、月、风”为描写对象的诗词等等。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语文学习方法范文总结合集 2
一、轻唱法
词本身就是古代的一种唱词,如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我让同学们在初读这首诗后,请他们为这首诗谱曲,用现成的曲调也行。稍作准备后,学生们就一个接着一个地唱起来了。曲调真是五花八门,有流行歌曲《不要说走就走》,有小提琴曲《梁祝》,连黄梅戏的曲调也用上了。我还组织小评委进行评分,主要标准是看能否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
二、表演法
有的古诗词简洁地描写了人物之间的交往,教学这类古诗词时,可启发学生想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演出课本剧。如上《赠汪伦》时,我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让学生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有的古诗可进行个体的手语表演,如在教学《鹅》时,我让学生伸出手臂做成鹅脖子,五指捏拢做成鹅头,然后弯曲手臂,手指斜指上方张合表示歌唱。学生通过自己的手语表演,很快理解了“曲项向天歌”,然后继续让学生表演“浮”“拨”,学生边演边背,很快就背熟了这首诗。
三、比较法
对于有相似点得古诗词,可以将两首诗词中所写的意境、感情进行对比教学,即使学生温故知新,记忆深刻,又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的能力。如学习《泊船瓜洲》这样一首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古诗词时,我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这一首诗里,而是以拓展学生思维为目的,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同类主题的古诗词。学生马上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杂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到了王勃的《思归》、李觏的《乡思》。
至此,我欣慰地看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正在迸射,只要稍加点拨,会向更高层次发展。于是,我因势利导说:“同学们从众多古诗词中找出一组相同主题的诗,这只是对它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仔细分析、比较,看看每首诗词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像脱缰的野马奔腾起来...
经过一番研读,学生从王维的《杂诗》中领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远不止“寒梅着花未”,透过梅花,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地一切思念。从表达方式上看,《杂诗》是通过叙事来表达思乡之情,《静夜思》、《思归》、《乡思》则是通过写景来表达思乡之情。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衬托出了淡淡地恬静而安详的美景,而李觏的“已恨碧山相阴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却道出了那种魂牵梦绕、牵肠挂肚的强烈的思乡之情。
就这样,通过一首诗词的学习,复习巩固了一组诗词,并将这一组诗词的意境理解得淋漓尽致。
四、品读法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能显示这种音韵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从感情色彩、轻重音、语气顿挫等方面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时可辅以一定的动作或者音乐伴奏,通过抑扬顿挫地反复诵读,使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品赏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诗人臧克家在谈到儿童读诗时曾说:“孩子对其中某些诗,听了能懂,读了顺口,一定会感到有趣味,立即就能成诵的,如李白的《静夜思》...我觉得不懂也没关系,把绝句当歌唱,先把它成诵,首先被诗歌的音乐性所打动,由音渐渐到义。音,动听,也动心,一时不懂,早晚会懂的。”诗人的这番话,对我们不无启发。
五、绘画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六、体验法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来理解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扩大儿童的感性认识范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画》时,我先挂出课文的挂图,然后让学生从远处看,体验“远看山有色”;又来到挂图前聆听,体验“近听水无声”,并结合此时此景体验“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年级的小朋友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很容易地理解了诗意。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语文学习方法范文总结合集 3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语文学习方法范文总结合集 4
一、了解写作背景,领会诗境
文学作品是作者将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合而为一后的体现,所以,不论遇到古诗词还是现代文学作品,要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略其中的文化韵味,必定要考虑作者的写作背景。如果离开对应的时代来分析作者的作品,即使是名著,最终的解析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为小学生讲解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概貌等,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同时,来体会其创作思想。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很快地带领学生置身于诗人所处的情境,与之感同身受,既能让学生快速地熟悉诗歌的内容,还能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走进诗人、了解诗人。
二、品词析句,体味诗情
1.标记重点词语诗歌是对语言的升华,一字一句都饱含诗人的情感,遣词造句只为达到更完美的境界。但如果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注重整体把握而逐字逐句地解释,反倒会失去古诗原有的味道。
因此,新课标着重强调要考查:“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所谓的标准答案,加上教师的过多讲解,大多会使古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根据作者的中心思想来体味诗情。
2.发挥想象古诗的篇幅不长,但其中饱含诗人的心血,是诗人积累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师在讲授古诗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循着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发挥想象,勾勒出情境。就拿《春日偶成》这首诗来说吧,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诵读这首诗,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春游景象:在惠风和畅、杨柳轻舞的日子里,诗人于午前漫步穿梭于山水之间,鲜花遍地,流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
如此一来,学生就像置身其中,与诗人一同行走。此时,让学生再次诵读诗句,感受诗人春游时的愉悦心情。
三、创设情境,感悟诗韵
古诗本来就韵味十足,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一味地灌输,要多角度、多渠道到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感受词诗中优美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具体方法如下:
1.介绍作者背景每首诗都有作者,那么每个作者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然后再根据作者创作时的心情来展开想象。
如《游子吟》这首诗,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无法从现在的生活中去感受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所以,可以给学生讲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让他们体会一下母爱的伟大。这里必须强调一下,介绍作者的情况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切不可顾此失彼,要有重点地讲授诗歌内容。
2.联系现实生活生活实践是学生了解诗人的途径之一,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诗歌中提到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如,袁枚所作的《所见》,其中描绘的就是牧童骑牛高歌的场景,忽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这位牧童正在捕蝉。诗歌的内容通俗易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想象自己干这些事情时的场景,尽情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受制于古诗的课堂教学,所以,无法让学生观赏实景实物,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图画、文字和声音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仿佛置身其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思想。4.丰富情感想象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发挥对诗中情境的想象。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能快速地学会古诗,感受其中的情境美。
总的来说,古诗教学应从整体把握,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了解诗人,体会诗情,感受诗歌美。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好知识,还能提升其欣赏能力和文学品味,从而进一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及语文学习方法范文总结合集 5
第一, 关联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生学任何东西,激发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何激发古诗学习的兴趣呢?我想,当学生发现古诗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相关联,在生活中用得上,当自己的某种感受可以用一句古诗来表达,此时兴趣自然会产生。
所以在教学中,执教者最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的内容,合理地使用视频、照片图片等媒体,运用读写结合、口语交际等方式,让学生运用古诗描述自己的生活场景或者情绪。
宋人程颢的《春日偶成》通俗易懂,“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位教师这样教:
师:热情的春姑娘向大家发出了这么多邀请,连严谨的学者程颢都觉得盛情难却了,你知道他在春天干什么了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说说看。
生各自读,然后汇报,引出郊游。
师:再请大家仔细读读,联系上下文或查查工具书,你们能把意思读懂吗?
生边读边查边思考。
师:现在你们就是程颢了,有几个问题问问大家。1.你什么时候出门的,当时天气怎样?
生联系诗句回答:中午出门,天气晴朗。2.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淡云、轻风、午天、鲜花、垂柳、前川。
师:这些你在诗中写到了,还有没写到的吗?
生:还有鸣叫的小鸟,游玩的小鱼,飞舞的蝴蝶...
师:一定很美吧?给大家描绘一下好吗?
生纷纷描绘。
师:这么美的景致,你能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描绘吗?
生:春光明媚、姹紫嫣红。
生:风和日丽、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师:真美,把诗句再读一读,读出自己对春天美景的感受。
生各自练读后当众朗读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试着把你高兴的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
师:天气这么好,景致如此美,一路上你会做了些什么?
生: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师:你们真有意思,地里劳动的庄稼人、河边洗衣的姑娘们在议论你呢!听到他们说什么了?
生:说我返老还童了。
生:说我像个孩子,在偷闲玩要呢。
...
执教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设计了巧妙的提问和导语,让学生通过交流自然而然地理解诗句意思。这样,古诗与孩子的关联度就更高了。整个教学过程松驰自然,学生完全沉浸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很开放,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不断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课堂充满张力和活力。
第二,诵读吟唱,略授诗法。
朱自清先生说:“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不像白话诗文有时只听人家读或说就能了。”可惜即便是在朱先生生活的年代,吟诵也已经被视为落伍的事物。朱先生说“青年国文教师都不敢在教室里吟诵古文,怕人笑话”。
其实,吟诵本是中国古人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古人写诗,大都因为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情动于中,兴致勃发,然后浅吟低唱,吟到满意了,再写下来。所以用吟诵的方式学习古诗,是符合古诗特点的。一地有一地的民间小调,于是便生发出不一样的吟诵调。同一种调门不同的人来吟,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吟,都会产生细微的不同。由此可给人带来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过去,吟诵的传授基本上靠师生间,家族长辈小辈间口耳相传,所以当取代私塾的新式学堂中取消了吟诵,吟诵在短短几十年间便迅速濒临失传。不过近些年,在徐健顺先生等一批热爱吟诵的有识之士的发掘、整理、宣传、培训下,用吟诵体会诗情诗意,感受汉语独特的音韵之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量关于吟诵的文献,书籍,视频音频资料纷纷面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很方便地得到相关信息,此处对吟诵的意义作用方法等不再赘述。
想说的是,在普通话吟诵和方言吟诵之间,我更喜欢方言吟诵。因为方言(特别是南方方言)中保留了普通话里已经消失的入声字,所以方言吟诵能在比较自然的状况下将古诗文的音律美充分彰显出来。吟诵本不是表演,它是很私人化的,应该充满了民间的乡野气息,不必字正腔圆,不必套用西皮二黄这样的戏曲曲调中规中矩地演唱,更不能弄成小组唱甚至大合唱,那样,吟诵就失去了其本质特点。因此,如果教学古诗文时要使用吟诵,最好用方言吟诵。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吟诵有助于理解诗意,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下,学生重在多多倾听教师的吟诵,并努力体悟。如果有学生愿意学,也宜在课后个别传授。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孩子大声共吟一首诗,无异于合唱,个性化的诗歌理解便无从谈起。如果教师不会吟诵,也无大碍,只要指导学生依照格律,两字一停顿,平长仄短(第二、四、六位置上的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地读,也可以的。读,在古诗教学中极为重要。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时,指导一定要有层次。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而不是滞留在同一个平面上。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创设情境,让读的环节变得有趣味,不单调。
小学生接触的古诗以浅显的写景状物诗居多。有的是情景交融,比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作者将春天的美景描绘得细腻柔和,同时又通过“香”字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动静交错,比如王维《鸟鸣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深人静,桂花飘落,是静中见动。惊鸟鸣叫,显出山谷之静,是动中见静。有的是色彩绚丽,比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话中有四种颜色,由点到线,向无限的空间伸展开去,写出了诗人开阔的心境。有的是构成一幅别致的画面,画面或是由远到近,或是由高到低,或是形成透视关系,或是暗含不同视角。诸如此类的诗歌(包括其他类别的诗歌)作法,不胜枚举。
教师在备课时先读懂这些古诗作法,确定好教学点,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用意,从而学会一些简单的读诗之法。如此,让教法变成学法,学生在课堂里学会一首诗,以后在课外就能读懂相似的一类诗。
一位老师教陆游的《游山西村》,我将其教学案例摘录如下:
师: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生:村民给客人准备了丰盛的饭食。
师:这首诗表现什么?
生:表现了村民的热情和朴实。
师:客人是谁?
生:是诗人。
师:还可能有谁?
生:也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
师:这首诗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览无关,要读到最后才能懂得诗人的用意。上句是抑,说酒不太好喝;下句突然扬起,说菜之丰盛。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说这两句的内容。
生:是写行路人的感觉,在迷茫中突然发现了美好的去处。
师:这“又一村”指什么?
生: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
师:由此可见,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很好,这也可以说是倒叙。这个村子美不美?
生:很美。
师:诗人这样来写山西村,实际上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做铺垫,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所以才能保存古风。
第五、六句写村中的习俗。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学生交流。
师:第七、八句是抒情,请说说大意。
学生交流。
师:这首诗的结尾方式跟《过故人庄》的结尾相似吗?
学生讨论。
师:相似之处是,都是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说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都是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人庄》把重来拜访说得很肯定,而这一首说得不太肯定,仅是一种愿望而已。
作者在这首诗中还用了首位呼应的方法: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便有了重游之念。
上面的案例虽然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执教者在关注古诗作法上已经有了意识,并做出有益的尝试。教小学生了解诗歌作法,一定要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让他们自然地感受到,千万不能用灌输概念的方式。当一种作法在某首古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时,才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诗法的材料。不合要求的,只要诵读背诵,了解大意即可。
此外,古诗中常用的意象也可以随机教给学生。比如:“松”代表坚贞不屈,“柳”代表惜别送别,“梧桐”代表凄凉悲伤,“霜”代表人生坎坷等等。这能提高学习古诗的效率。
第三, 善用资源,情感想象。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古人离得太远,要想理解古诗体会诗意,就要想办法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古人离自己并不远。此话怎讲?所谓不远,首先是诗中描写的景物现在也能见到。比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这样的景致在孩子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有一次我给学生讲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一边做手势一边串讲:女词人与朋友聚会,玩得尽兴,喝醉了。不管她还记得夜里下了雨刮了风。第二天早上,家里的仆人卷起窗帘。阳光射进屋内,女词人醒了,就问,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谁知仆人想都不想,回答道,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很好。女词人不禁笑道,你真没常识。昨天晚上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海棠花那鲜红的花瓣一定被打掉不少。虽然用了串讲的方式,但是学生都被吸引住了,一来好像觉得在听故事。二来,风雨之后花瓣零落的情景,卷起窗帘阳光射入的情景都是学生常能见到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有着亲切感。
其次,古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与我们不同,但他们的喜怒哀乐等诸多情绪却与今人一样。教学中,提供必要的资源,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重点字词,通过讲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避免将古诗课上成字词翻译课),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就可以为学生理解诗人的情绪提供便利,以此在学生与古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其走近古人。
一位老师在教《示儿》时,在资源利用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师: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
(学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学生交流。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师: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出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儿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交流。
师: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让我们再次诵读《示儿》吧。
(学生配乐朗读。)
师: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学生自由读。
师:今天老师再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提示网站)
执教者用“愿望是否实现—朝廷为什么灭亡—国家如何强盛”为线索串联教学过程,可谓匠心独具。执教者在使用拓展资源时有三个优点,第一,所引材料与《示儿》的主题相关联,使整堂课完整统一。
第二,所引材料浅显易懂,不需要教师作过多解释,使学生能在教学线索的指引下,顺畅地达到教学目标。第三,教学线索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对严密的逻辑性的初步感知。
阅读诗歌离不开想象,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情,感受到诗境的美好。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让学生用拟人的方式将春天中的景物编成童话故事。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就会将自己的情感流露在故事里。
现在的孩子聪明,思路开阔,一旦为其提供宽松的平台,他们将古诗改成故事时,常常会突发奇想。有一次,我教完《寻隐者不遇》,请学生将古诗编成有完整对话的小故事,一个孩子这样写—
我坐在松树下等我师父采药回来。
我师父是个有名的道士。他总是在这深山老林里炼丹、熬药。说实话,我真不想在这里呆。我出生在一户穷苦人家。四岁不到,父母就把我送给道士,长大后给他当道童。住在山里很危险。有一天晚上,一种不知名的野兽闯进家门,还叫了两声。我师父挥剑大喊:“妖孽,吃我一剑。”说完,就他就逃走了。那动物也被吓到了,一下子也逃走了。反正生活在这里是一种煎熬。
我师父现在老糊涂了,常会忘记回家的路。可他偏偏还喜欢去大山深处、悬崖边采什么灵芝啊何首乌啊。
说到采药,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师父又去采药。一个陌生人跑来对我说:“小孩,道士在不在?”
“不在。”我头也没抬。
“你真没礼貌。”那人有点不高兴。
“就在这座山里面,你自己去找吧。”我没好气地说。
那人竟真的上山去找了,不知道最后是找到了还是从山上掉下去了。反正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读完这个故事,我只能对孩子奇妙的想象力表示由衷赞叹。看似游戏文字,实际上仔细琢磨一下,可以看到小作者在叙述角度、情节设计上的匠心。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小作者完全将古诗内容内化于心间,他享受着创作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古诗的另类解读。对此,教师应该尽力保护,即便有些出格,也应该在维护的基础上善加引导,而不能一味批评抹杀。多元的解读、体验、分享会让古诗学习充满情趣,有了情趣才能感受诗人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迁移。
综上所述,小学古诗教学需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需要通过诵读吟唱对诗意获得整体感知,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完成个性化的解读、体验;需要通过多媒体、拓展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习得简单的古诗作法,并学会基本的读诗方法。
六年级语文语文学习方法精选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