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物理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高中物理的确难,实用口诀能帮忙。物理公式、规律主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来记忆,本口诀也要通过理解,发挥韵调特点,能对高中物理重要知识记忆起辅助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推荐 1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I总=I1=I2=I3I并=I1+I2+I3+

电压关系U总=U1+U2+U3+U总=U1=U2=U3

功率分配P总=P1+P2+P3+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电流表示数:I=IR+IV

Rx的测量值=U/I=(UA+UR)/IR=RA+Rx>R真Rx的测量值=U/I=UR/(IR+IV)=RVRx/(RV+R)>RA[或Rx>(RARV)1/2]选用电路条件Rx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推荐 2

动量定理解题

动量定理来解题,矢量关系要牢记,

各量均把正负带,代数加减万事吉,

中间过程莫关心,便于求解平均力。

动量守恒

所受外力恒为零,系统动量就守恒,

碰前碰后和碰中,动量总和都相同,

矢量关系别忘记,谁正谁负要分清。

力的作用效果

时间积累动量增,空间积累增动能,

瞬间产生加速度,改变状态或变形。

动量定理 · 动能定理

动量动能二定理,解起题来特容易,

动量定理求时间,动能定理求位移。

弹簧振子振动

弹簧振子来振动,简谐运动最典型。

a随回复力变化,方向始终指平衡,

大小位移成正比,位移特指对平衡注,

速度与a变化反,这个减时那个增,

动能势能互转化,周期变化且守恒。

(注:平衡位置)

振动周期

振动快慢周期定,固有周期不变更,

一周方向变两次,四倍振幅是路程。

单摆

质点连着轻细绳,理想单摆就做成,

重力分力来回复,小角度下简谐动。

g和摆长定周期,振幅无关等时性,

伽利略和惠更斯,前者发现后首用。

振动的分类

机械振动有三种,依据能量来分清。

阻尼减幅能量减,简谐等幅能守恒,

策动力下受迫振,外能不断来补充。

稳定频率外力定,步调一致共振生。

机械波

振动传播波形成,振源介质不可省,

质点振动不迁移,传播能量和振动,

后边质点总落后,只缘波动即带动。

两向垂直称横波,纵波两向必平行。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推荐 3

  30.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1.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光速:c=3x108m/s=3x105km/s(电磁波的速度)。

  32.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33.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3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中的物体、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色散)。

  35.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3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37.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像与物大小相等。

  38.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物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外能成实像,小孔成像成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眼睛直接看,也能呈现在光屏上。

  39、放大镜、平面镜、水中倒影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只能用眼睛看,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40.凸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42.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43.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44.眼睛的结构和照相机的结构类似。

  45.凸透镜成像实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凸透镜成的像在光屏的中央。

  热 学

  46.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放热。

  47.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48.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49、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50、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不一定降低。

  51.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①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②液体的温度

  ③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速度。

  52.水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会根据图象判断)。

  53.雾、露、“白气”是液化;霜、窗花是凝华;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

  5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55.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同时存在);分子间有空隙。

  56.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5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58.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9.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60.热值、密度、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61.两块相同的煤,甲燃烧的充分,乙燃烧的不充分,甲的热值大(错)。

  62.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木棒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3.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推荐 4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推荐 5

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的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揭示运动和力的关系。

②证实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认识到惯性也是物体的一种特性。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 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同物、等大、反向、共线。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

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3.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运动的关系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2)接触面粗糙。(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滑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滑动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相对运动属于滚动,则产生的摩擦力叫滚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

(1)大小:0﹤f≦Fmax(最大静摩擦力)(2)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匀速直线拉动木块。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滚动代替滑动;④使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用气垫的方法)。

TAG标签: 物理 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推荐_精选范文网

高中物理的确难,实用口诀能帮忙。物理公式、规律主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来记忆,本口诀也要通过理解,发挥韵调特点,能对高中物理重要知识记忆起辅助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整理,希望大家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