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及知识点集锦推荐
相关文章
知识也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诺贝尔奖就是对拥有知识的人的赞扬。鲁迅,矛盾,莫言无一不是知识的拥有者,知识给他们带来了力量,带来了生命价值的气息。因为他们坚信:知识就是力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及知识点集锦推荐 1
1.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或称记叙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类散文,虽然也有风物、场景的记写,但它不是纯客观的记写,而是将内情与外物融合,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或称写景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4.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五年级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及知识点集锦推荐 2
虽有嘉肴
1.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2. 古今异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
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疲乏想睡)
3. 词类活用
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4. 字音字形
嘉肴(yáo) 弗食(fú) 然后能自强也(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5. 重难词语
虽有嘉肴(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不知其旨也(甘美)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6. 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7. 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一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年级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及知识点集锦推荐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字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 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7、国恒亡 恒:常
3.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4.重点内容
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五年级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及知识点集锦推荐 4
1.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2.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与教训无关。
3.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于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是敬辞,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绵薄之力”才是谦词,用于自己。
5.蓬荜生辉:敬辞。表示别人使自己的住所增添光辉。
6.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误用于表毫不犹豫地做与正义无关的事。
7.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常与“休戚相关”混淆。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8.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9.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
10.惨无人道: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而“惨绝人寰”指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形容惨到极点。
11.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中性词。而“处心积虑”指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好做坏事,多含贬义。
12.标新立异:原指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而“独树一帜”指的是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13.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14.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5.鬼斧神工:可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认为只可形容自然景物。
五年级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及知识点集锦推荐 5
第20课 《庄子》故事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鹓yuā chú 醴lǐ泉 鸱chī
濠háo梁 鯈tiáo鱼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惠子相梁 相: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 止:栖息。
(4)安知鱼之乐 安:疑问代词,怎么。
(5)是鱼之乐也 是:这。
(6)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完全,确定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2.夫鹓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鹅 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4.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5.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周,战国时期的哲学 家,道家代表人物。
五年级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及知识点集锦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