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相关文章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第三单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1
桃花源记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 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2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
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
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此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
“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5.作者把走路,比作劈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效果分析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6. “蠕动”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蠕动”一词传神地写出了人在冰谷里行走时身影的渺小,侧面表现了冰谷的宽阔巨大。
7.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本题运用赏析句子三步法。“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8. “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9. “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
10.第?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通过对“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3
词两首
1、会背诵、默写、解释这两首词。
2、《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这首词写出了词人郊游时的愉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
3《如梦令》中“醉”表明词人 心情愉快,是开怀畅饮的结果。“不知归路”的原因可能是“日暮”和词人“醉”了,也可能是词人兴致很高,流连忘返。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 急于从荷花丛中找到正确的路径的心情。
4、《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张志和,号“烟波钓徒”。词中了描绘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
5、《渔歌子》中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雨小,鱼肥,穿了蓑衣,戴了斗笠,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了,实际是“不想归”,原因是不愿再涉足朝廷的风浪. 透露出词人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6、《如梦令》和《渔歌子》都是词牌,我知道的词牌还有:清平乐、忆江南、水调歌头、沁园春、西江月。
4、兴尽:兴,兴致。尽了兴致,游兴得到满足。 不须:不必,不一定要。
日暮:夕阳西下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5、拓展:
(1)与荷花有关的诗句(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垂钓的诗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3)春天的风、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由“细雨”想到)
(4)《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4
第五单元 (科学精神)
一、重点字词(加粗字听写,常规字了解):
21.《化石吟》张锋
苏醒 思绪 骸(hái)骨 惊骇(hài) 乌(wū)有 潜(qián)行
档(dàng)案 葱茏 悄(qiǎo)无声息 悄(qiǎo)然无声 静悄悄(qiāo)
22.《看云识天气》朱泳燚(yì)
鱼鳞 峰峦 点缀 拾掇阴森荫(yīn)蔽 荫(yìn)庇轻盈
绫纱 朦胧 顷(qǐng)刻 倾(qīng)斜 冰雹 圆弧 谚(yàn)语
丝丝缕缕(lǚ)
凸:高于周围,凸出、凸起(形容词,形状上的)
突:动词,突出(冲出);突起(突然发生)
23.《绿色蝈蝈》法布尔
啄 蹬 登 瞪 凳 吮(shǔn)吸 篝(gōu)火 梧(wú)桐
狩(shòu)猎 喧嚣(xiāo) 窸窣(xī)(sū) 喑(yīn)哑 静谧(mì)
气氛(fēn) 篡(cuàn)夺 逃窜 劫掠 悬殊 俘虏 果酱 盔甲
撇(piē)开(弃置不顾) 撇(piē)油 撇(piē)沫 撇(piě)捺 外撇(piě) 撇(piě)嘴 贪婪(lán) 和睦 妒忌(jì) 嫉(jí)妒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惊惶(huáng)失措 人心惶惶(huáng) 开膛破肚
24.《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
征程 健步 椭圆 铁锹(qiāo) 溅落 乱花渐欲迷人眼 里程碑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再接再厉
25.《河中石兽》纪昀(jǐ yún)(划线部分默写)
河干(gān) 圮(pǐ) 焉 募金 棹(zhào) 曳(yè)铁钯(pá) 设帐 木杮(fèi) 湮(yān) 坚重 反激之力 啮(niè) 坎(kǎn)穴(xué)
倒(dǎo)掷 转转(zhuǎn)不已 遂(suì)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ú)
河干:河边圮:倒塌并:一起阅:经过、过了。求石兽于水中:在何种寻找石兽。求:寻找。竟:终于,到底。棹:划船。
设帐:讲学、教书。湮:埋没耳:语气词,罢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
颠:通“癫”,疯狂。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信的言论。啮: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但:只。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二、文学常识:(划线部分默写)
1、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昆虫记》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成的有关昆虫的观察报告。
2、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这是以笔记体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与清代蒲松林的《聊斋志异》属于同类作品。
三、方法指导:
《河中石兽》纪昀(jǐ yún)翻译(核对)
沧州南面的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终究没能找到。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踪迹。
一位学者在庙里讲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应该是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大家信服的认为这话是精当确信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后,又笑着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的反冲力量,一定会在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面一半时, 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向前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向上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情,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很多, 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 5
第六单元
《给家乡孩子的信》
1.《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一封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信中表达了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亲切的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以人生启迪。
2.书信格式包括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3.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著名作家,曾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风》《雷》《电》。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像巴金这样著名的作家还有:郭沫若、茅盾、朱自清、闻一多、冰心、老舍、艾青。
5.关于时间的成语: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白驹过隙、岁月如流、一刻千金。
6.含有反义词的成语:七上八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声东击西、舍近求远。
7.巴金名言: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
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就让我做一块木料吧!
8.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摒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摒弃他。——莎士比亚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钱学森》
1.《钱学森》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刻不忘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及发射所作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2.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交响乐之父——海顿
炸药之父——诺贝尔
活字印刷术之父——毕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产
世界光纤之父——高锟
飞机之父——莱克兄弟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两弹元勋——邓稼先
几何之父——欧几里德
3.反映人物良好品行的成语:精忠报国;碧血丹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公无私;克己奉公。
4.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詹天佑》
1.《詹天佑》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要挟嘲笑,克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事迹,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2.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0公里, 是联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
3.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事迹,修筑京张铁路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作者依次写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事,赞扬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4.居庸关: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八达岭:中部凿井法。青龙桥路段:设计“人”字形线路。
5.赞美詹天佑的四字词语: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技术精湛。
6.赞美詹天佑的片段:
你的成功给了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你的努力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你的杰作将永远保存,你的精神将永远流传。我们永远不会忘了你——詹天佑。
《鞋匠的儿子》
1.《鞋匠的儿子》课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
2.林肯: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1865年4月15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3.一个鞋匠的儿子能成为国家总统,靠的是他超人的智慧、杰出的才华、宽容大度和谦逊的人格魅力。
4.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三个“永远”,其中第一个“永远”体现了林肯宽宏大度的胸襟;第二个“永远”表达了林肯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第三个“永远”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
5.表示与人相处之道的成语:宽以待人、先人后己、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待人心诚、宽宏大度、坦诚相见、推心置腹。
6.有关宽容的名言警句: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屠格涅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莫林斯基
7.亚伯拉罕·林肯名言: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别人争论。
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范文整理_精选范文网




